杜向文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要以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展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教師的合理引導,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在此,我憑借多年的經驗,來簡單描述怎樣才能讓數學走近生活,讓生活融入數學,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和探究。
關鍵詞: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實踐探究
一、利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些多彩世界引出數學問題,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學習探索之中。例如三年級開始學習圖形的時候,各種各樣的簡單幾何圖形令我們目不暇接,最為記憶深刻,在眾多圖形中脫穎而出的當屬三角形了。因為三角形有些不同于其他圖形的最基本的“穩定性”,我們任課老師就應該牢牢的抓住這一特殊圖形,講述三角形穩定的原理。當然,光是靠簡述是無法征服疑問聲此起彼伏的課堂。我們應該在適當的引導過后就把說話權、發言權轉交給學生,讓同學們自己想一想、說一說現實中看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這些物事是否都有著相對穩定的形態?為什么要把它們設計成三角形呢?
或者說我們甚至可以自己動手來制造課堂圖形工具,這可以當作是預習作業讓同學們課前空閑時自己準備。另外我們任課老師也可以準備合適的材料,在課堂上有序的開展動手能力活動。選取一些較硬的紙板,保證在動手的時候不會折斷紙板。對于三角形的概念,我們都知道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原則,所以提前要測量合適的長度,并且用手工剪刀將大塊紙板剪成長條形。接下來我們將條形紙板用固定圖針固定住,形成相近的兩條邊并以此類推,做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甚至五邊形、六邊形等許多種多圖形。然而,太多的圖形在課堂上都挨個完成顯然是不現實的,課堂時間少,完成量大,所以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分組完成圖形,然后一一上臺演示,貼近生活實際,展現一種自我的共享公用精神。之所以用固定圖針而并非膠水、膠棒之類來固定,是因為我們要確定制成的圖形臨近邊可以來回滑動、繞著固定的一點而旋轉,茲證明它的穩定性強弱。
當實驗的時候,發現除了三角形以外,其他的圖形相近邊都會隨著你拉動的動作有著滑動、旋轉的痕跡,證明它們沒有較強的穩定性。在課堂努力的將模式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構建為一體,從而展現課堂的魅力,由于有了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開頭,學生在課堂不再感到乏味。
二、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來自于生活”,如今,我們推崇的是全新的數學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上,作為任課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多多關注孩子們的日常活動,在傳授于同學們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活實踐的探究。在課堂上,多講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精彩的故事來吸引同學們的目光,在教學中盡量地創設一些同學們為之開心的情景,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從而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學習簡單的綜合運算時,我們可以例題:甲、乙、丙三人去郊游,在一起吃飯,三人平均分著吃了8個面包,買面包時甲付了5個面包的錢,乙付了3個面包的錢,丙沒有付錢,吃完后,丙算了算自己應該拿出4元錢給他們才算公平。這4元錢中甲應得多少元?乙又應得多少元?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那么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是剛剛發生的事情,因為三人是平均分吃了8個面包,所以每人出錢數應該相等才算是公平。由丙出4元可知,得出8個面包的總價是4×3 =12(元),甲付了12×(5/8)= 7.5(兀),乙付了12×( 3/8)=4.5(元)。當我們算出這一步時,很多同學都以為已經算出了正確答案,心滿意足的寫下“答”。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還要仔細看題目的問題,它問的是“甲、乙應得多少元”,因為甲、乙同樣吃了面包,并且分明幫丙付了一部分的錢,也就是說我們要算的是丙要還給甲、乙的錢,且他應付4元,所以最終甲該得7.5-4=3.5(元),乙該得4.5-4-0.5(元),算到這一步我們才算得上得到正確答案,再加上一個“答”,就能得滿分了。
三、生活中的數學推導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我們在六年級接觸的圓周率Π,Π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代表的意義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也等于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等等,我們在小學時期只是將它用于公式來計算圓的周長、面積或者圓柱、圓錐的體積、表面積。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圓周率Π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早在—千七百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曾用割圓術求出圓周率是3.141024.繼劉徽之后,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推求圓周率的研究方面,又有了重要發展。我在數學領域的進步極其迅速,單單針對圓周率來說,比外國數學家求得這個值,甚至至少要早一千年。我們可以這樣來估算:在半徑為r的圓中,作一個內接正六邊形,這時,正六邊形的邊長等于圓的半徑r。因此,正六邊形的周長等于6r。如果把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看作圓的周長的近似值,然后把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比看作為圓的周長與圓直徑的比,我們就得到了一種計算圓周率Π的近似值的方法,這就是最早的圓周率的估算這樣的到的圓周率是3。
將知識帶到生活中,完成學以致用。我們也可以教同學們利用這個方法來一步一步的推算圓周率,讓學習數學真的變成我們生活中的需要。你會在推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的完成自我的邏輯思維,給人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這樣從生活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數學的有關概念、法則、公式,學生記憶牢固,長期這樣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結語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學術知識和生活經驗,靈活運用教材,甚至是自己編撰、拓展出生活例題,可以從學生的生活中提煉出數學素材,給同學們帶來全新的生活數學課堂。這樣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通過生活化處理,更能吸引學生參與研討,能達到更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數學知識生活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使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一一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年.
[2]曾繼耘.差異發展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余文森,劉冬巖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