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紅 王春紅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提出,教學形式也不斷改變和更新,而且教師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是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學方式,高質量的、有效的課堂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前提,所以,教師應該仔細探究有效提問的方式。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策略
初中階段的數學相比于小學數學來講,其難度略微增加,學生在習慣了小學數學的思維模式后,難免會對初中數學的學習感到發愁。而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科之一,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學好初中數學。數學這門學科,自身的符號性較強,其知識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定理、數學專用符號,其在學習時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而課上的一些優質提問能有效幫助學生開闊思路,理解數學。
一、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是建構性學習方式原則。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學習的方式,而不能只限于傳統的接受、記憶、練習或者模仿。二是交互性教學原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角色進行轉換。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把知識“填鴨式”地教給學生,但這樣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教給他們的知識。交互性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和學生合作,共同探究所要學習的內容。三是刨設情境的原則。初中是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的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如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形結合能力等。
二、抓住提問要點
1、抓住興趣點提問
教師必須要了解所有學生的興趣點,然后抓住興趣點進行提問。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比較貪玩,而且數學這門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枯燥無味,所以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講到“有理數”這一章的小結時,很多學生都認為是復習課,然后就不認真聽講,進而就失去了聽課的興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把這一章學到的知識分成三類,即概念類、法則類和運算類,然后給學生規定時間,分組討論,之后每組選出代表,為其他學生講解,最后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這樣一來會比教師單獨總結效果好很多,最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抓住矛盾點、模糊點提問
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矛盾點,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向新課的方向靠攏,而且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做實驗或者提出反例,一步步地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的層次發展。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和反饋,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模糊點,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數學含義。
三、合適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
做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授課時,要注意提問的時機。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提問,學生學習的效果有可能事半功倍。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容開始前,提出一個與本節課有關的小問題,先讓學生進行思考,隨后利用本節課堂知識為學生進行答案講解。這樣學生在上課前會有一些好奇心理,這就使得學生在上課時會更加認真地聽講,通過老師所講課堂知識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例如,教師在講解初中一年級數學課本中的“有理數的乘方”時,可以在課前拿出一張輕薄的A4紙,對折,讓學生觀察它的厚度變化,再次對折,讓學生繼續觀察。隨后提出問題,“如果將A4紙對折35次,紙的厚度大概會是多少?”老師在提問此題后,可以先讓學生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是“桌子那么高”,還是“教學樓那么高”,又或者是別的高度?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說出正確答案,“A4紙在折疊35次后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此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已經對此產生興趣,教師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的講課內容一一有理數的乘方。這樣學生會以更投入的學習狀態進行學習,進而驗證老師所講的答案是否正確。其次,教師可以在講解重點、難點時對學生進行提問。在講述重點、難點時提問,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難點、重點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分式方程”時,可以對學生容易產生疑問的地方進行提問,“(1)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有什么區別?(2)解分式方程為什么必須驗根?(3)分式方程的增根有哪些特點?”通過教師的提問來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式方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最后進行提問,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此節課的歸納總結;又或者是在學生已經基本了解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更加深入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等。
四、把握提問質量,堅持提問原則
教師在進行課上提問時,要注意不能“過度提問”,不要頻繁提問,不要提出過難的問題等。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自己的提問次數。次數不能過多,這有可能會使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次數也不能過少,這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次數合理,既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又能使學生有效參與上課過程。教師在進行問題的選擇時,也要注意掌控問題的難度。如果教師提問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能解出答案,這樣有可能會使學生沾沾自喜,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都學會了”的心態;而提出的問題過于復雜困難,班里無人能解,這樣的提問便是一個失敗的提問,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動力。一個好的提問是部分優秀學生能獨立思考得出答案,而大部分學生在經過自己的長時間思考,或經過老師的提示也能得出答案,這樣的問題便是一個好問題。大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強化了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而教師在學生答出問題答案后,要適當給予評價,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及時進行更正,同時要肯定學生認真答題的態度,鼓勵學生進行思考。
五、結語
教師在提高提問實效性的同時,可以適當對自己的講課方式進行改革,通過一些有趣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進行數學學習,進而學好初中數學。
參考文獻
[1]朱鐵.提問藝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4.(12):189 -190.
[2]姚璐.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實效性的探究[D].蘇州大學,2014.
[3]王小英.試論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 (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