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代國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家健身鍛煉的意識大大增強,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狀況的關注度也大大提高。初中體育課程是中考必考科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學生的升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實心球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體育運動,也是中考必考的一項內容。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實心球的教學,使學生都可以掌握實心球的投擲技能,幫助學生在中考時取得優異的體育成績。本文就對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有效性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體育 實心球教學 有效性 分析
實心球作為一種投擲性的體育項目,在中考體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體育實心球的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在當前的初中體育教材中,還沒有系統的呈現出實心球的教學,這使得體育教師在對實心球進行教學時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并對教學中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進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實心球教學策略。
一、增強技巧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投擲實心球的過程中,會設置到很多的投擲技巧,教師應該系統的講解這些技巧,規范學生的投擲動作,以免損傷學生的身體。因此,在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中,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實心球的投擲技巧進行教學。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在教學生投擲實心球的動作要領時,通常是教師自己親身講解與示范動作要領,讓學生對其圍觀,接著便讓學生自己練習。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將自己的示范與學生的練習進行結合,在進行詳細的講解時,要給每一個學生都分配實心球,確保學生手上都有實心球,當學生在聽講這些理論知識時,可以進行適時的演練,對于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動作,教師要進行及時的糾正,確保學生在練習時候的動作就是標準的。投擲實心球的動作有很多,像站立姿勢、持球動作、投擲角度、“滿弓”動作等。
比如,在持球的動作中,手指微微張開,空出手心的位置,使兩個大拇指以正“八”字的姿勢握住球后面的3/4部分,就是其標準的持球動作。但是,有很多學生在練習時,兩個大拇指的姿勢和角度很容易就出現錯誤,通常會更加接近于“一”字形。因此,教師在對這一基本持球姿勢進行講解時,可以先讓學生們按著教師的示范做出持球的動作,當學生做好之后,就讓學生維持這個動作,然后教師一一對其持球的姿勢進行檢查,看學生做出的動作是否正確。這樣就可以及時的發現學生持球動作中所出現的各種錯誤,并及時的指出做出糾正。如果在學生練習的時候不能檢查出存在的錯誤,學生就不能正確的掌握投擲實心球的動作要點。
二、耐心指引,穩中求進
正如人們常說的“欲速則不達”,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在哦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中,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學生進行指引,循序漸進,穩中求進,不能急于求成,妄想學生可以很快掌握投擲實心球所有的動作要點。
就像初一的學生因為對初中的體育課程充滿好奇,教師在對其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的調動學生對實心球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體育學習中產生愉悅感,將基本的技術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比如實心球的發力順序等,這對于學生們之后的學習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而對初二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生的投擲角度與出手速度作為訓練的重點,讓學生學會怎樣才可以將實心球投的更遠一些。當對初三學生進行教學時,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基本上都已經掌握了投擲實心球的動作技巧,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的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通過練習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投擲技能,以便可以更好地滿足中考體育的要求。
三、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體育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我們應該重視每一位學生的身體健康。在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中,要在應對考試要求的同時,還要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教師應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結合每位學生的個人調制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在練習投擲實心球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體質。
比如,有些女生的力氣非常小,最開始他們可能就投不動實心球,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她們用塑料球進行練習,之后再逐步過渡到實心球。又如,有的男同學在投擲實心球時,掌握不好投擲的角度,前臂與上臂的夾角過大,導致球的可以飛得很高而距離卻很近,教師就要手把手的來調整他的投擲角度,使其找到前臂與上臂不同夾角對球的高度與距離的關系,經過幾次練習就可以找出其中的規律。通過教師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們實心球的成績都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大大增強了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的有效性。
四、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不要急于求成。這樣才可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緊密合作與配合,使學生們都可以掌握投擲實心球的動作與技巧,提升學生投擲實心球的能力,順利通過中考體育的項目考核。
參考文獻:
[1]張超凡.初中實心球教學策略整體性的思考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15(33)
[2]黃敏娟.淺談初中體育投擲實心球的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5 (3)
[3]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有效性分析[J],嚴躍考試周刊.2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