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惠
【摘 要】數學世界變幻多端,豐富多彩,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數學的奧秘多種多樣,需要我們去努力探索和思考,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只有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進行啟發性和引導性教學,能激發學生興趣,促進他們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合作性。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探究式教學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把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目標定在探索、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從而有效地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1 引導探究式教學提出的背景
1.1對傳統數學教學的反思
傳統教學,可以用“以教論學”四個字來概括。教師往往僅僅立足教材的知識體系,考慮“怎樣教”,而忽視了學生是“怎樣學”的。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講練結合,忽視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過程的整齊劃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人體驗;強調培養思維,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強調鞏固掌握已有的知識,忽視了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這已經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阻礙了學生身心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1.2對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觀的認識
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現認為,教學不是將知識以成品的方式教給學生,而是學生通過自己與外部環境的交互活動主動獲得知識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交往活動中進行主動探索和自主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表現在教學策略上,就是"以學論教",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進行四個意義上的建構——即建構教學情境~學習活動、合作交往、成功體驗。
1.3對小學,數學教學新理念的理解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它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2 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內涵
正是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引導探究式教學。我們認為所謂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式教學,應該是教師通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化整合,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知識,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向學生提供各種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
3 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3.1創造寬松的探究氛圍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開始付給學生3~5分鐘時問,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教師可根據需要確定選用哪一種更好。這三種形式:首先,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其次,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最后,大班集體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引導,要避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成良好個性品質。學生合作探究那教師干什么?回答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3.2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
小學生受知識的經驗及能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其探究能力的獨立發揮,還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而指導的關鍵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與策略。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獨立探究。所謂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于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探究,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表不同意見,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進行進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同時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尊重,暢所欲言,既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想法,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學會與同學合作,正確評價他人與自己。對那些不善于動腦筋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讓他們通過認真聽并體驗同學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分享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受到啟發,得到提高。
4 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有機的結合
“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是兩種相對的概念,就人的發展而言,兩種方式都是必要的。倡導“探究式教學”并不是要求我們平時做到每節課都進行探究式教學,而是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選取那些更能體現探究過程的程序性知識,用探究式方法進行教學,內容的難度要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內容本身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有驅動力。例如,當學生對某一現象有大量感性經驗時,講授法可能會是一種更恰當的選擇。因此,在強調探究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既能提高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又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能力。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什么地方探究,是很有講究的,教師一定要考慮教學內容有沒有探究的價值,學生是否具有探究能力,該如何進行探究。通過自主探究,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長松.探究式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謝愛秀.小學課堂實施探究活動策略[J].新課程小學,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