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
【摘 要】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是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的新課題。德才兼備是當代學生追求的最根本學習目標,德育是教育的關鍵,培養人才關鍵在于德,品學兼優缺不了“德”字,因此學生在學習中絕不能忽視德的學習,應把它當成學習的關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養成良好的道德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成,它也需要從小養成,所以我們教師就應從小學生抓起對德育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教育,綜合性實踐
小學德育工作如何才能得以加強和改進?如何才能提高其針對性、實效性?這就要求廣大德育工作者認真研究新時期德育對象、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確立新思路,努力在德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
首先,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限于教室,把課堂教學簡單片面地理解為教育的主體,學校教育只是一種說教的方式,不能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其中的內涵,它是十分明顯的封閉化趨勢,所以學生僅僅只知道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符合小學生的身份,但還是不能很有效的落實在行為中,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讓人滿意。要進行德育我們基本的德育方法也不能少,比如學校應該安排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實踐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一類新型課程,為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上必須堅持校本化原則。此類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表明,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國際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它對有效改善小學課程結構,豐富課程類型,切實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師教學觀,課程觀的更新將發揮獨特作用;它的內容設計要有高的指向性和可行性。在確定活動主題時要注意選擇一些對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及所在地區具有實際意義的,值得研究,內容積極,對小學生的成長有利的活動及課題。如可以以名勝古跡為主題內容,通過對我國名勝古跡的介紹,引導小學生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名勝古跡,旨在引導學生走進歷史,體悟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引發學生從小對家鄉的關注;或者也可以在每周五下午,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去義務勞動,比如在街道上撿垃圾,幫老弱病殘過馬路,等等良好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做對社會有用的事。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踐課程校本化有利于解決“低效,片面”現象在其中讓他們感受到當一個德才兼備的學生的成就感,這不僅豐富了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提高了小學生的道德素質;其實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無意地學東西比在課堂刻意地學習東西還容易很多,因為在平時生活中學生是自愿學習的,在課堂上都是刻意地去學習。所以我們應該把德育的培養放在平時活動中去,讓學生更深刻地培養好道德素質;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給他們列舉有關偉人的事跡,比如他從小是怎樣刻苦學習,不怕吃苦,愛文明,講禮貌等等長大后就有怎樣的偉大成就之類的。
其次,德育應該從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應該從小事做起,小學生是很容易學習的,并且很容易接受外界的教育,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像參天大樹一樣,要培養一棵參天大樹需要從小培養它,不僅給它施肥,澆水,還要壓它把它壓得直挺挺的,培養慢慢地長,慢慢地長大后才是參天大樹。所以小學生要進行德育就要從小事做起,比如教育小學生不隨地扔垃圾,看到紙屑順手撿起來,看到老師同學問聲好,助人為樂。這些都是細節,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百尺高臺起于壘土”。從小做起,就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再者,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加強平時的訓練;要堅持不懈不要灰心,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通過不懈的訓練形成的,因為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容易退縮,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它會形成一種,在今后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他們在克服困難時都比較弱,所以老師在平時的德育教育下應該對小學生多鼓舞,幫助他們,對學生要有耐心,在糾正他們的一個壞習慣時,如果一次不行就不應該放棄要一直幫助他知道解決問題,并且要時刻提醒他們要堅持他們的好行為;老師對小學生德育要體現在愛上,要真正地對他們百分之百的愛和付出,而不能僅僅是應付。作為老師,不僅要對學生倍加關愛還要嚴格,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沒有老師的嚴格教育哪來的“高徒”呢?老師在對待小學生糾正錯誤上就應該嚴格對待,讓他們感受到壞習慣的嚴重性,不要應為太溺愛學生而讓他們不做他們不愿意的事,這樣就很難改掉壞習慣,這樣不是幫了他們是害了他們,老師應該分清楚什么時候該愛護學生,什么時候該嚴格對待學生,適當的嚴格是教育學生必不可少的條件。此外,老師在平時的德育教育中不能死板地往學生大腦里灌輸是非好壞,這樣不僅學生不喜歡聽講,而且課堂效率也很低,老師就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都知道,學生特別是小學生都很喜歡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在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都有種欲望去了解它,所以,為了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老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正的世界中進行各種體驗,靈活地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只有著眼生活,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去活動,體驗和創造,才能享受探究的樂趣,活動的愉悅,才能獲得并增強社會責任感。作為老師應該抓住這一點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很死板地講授知識,德育教育主題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生理,心理協調等因素,具有新奇性和實踐性,使學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寬松,有一定的難度和可接受性,所以老師在德育教育時應該把課堂變的活躍,把小學生學知識變成做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成長。這樣不僅學生學得快也讓他們更有深刻意識,老師也不必白費那么多力氣。
最后,學生學習需要一個正確的時期,老師應該抓住合適的時期給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首先,人通常在很最開始容易接受事物的糾正,當小學生不良習慣還沒根深蒂固時老師及時發現及時讓他們改正,不要到不良習慣已定型了就很難改過來了,所以老師在這方面要切實做到抓緊,抓實,抓時。其次,要考慮學生年齡的大小,因為學生年齡不同,思維發展水平也不一樣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正處于早期階段,是進行德育的最好時期,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就像小樹一樣,要讓它長大成為棟梁之材,就要在很小時候進行約束,并且也很容易使它長挺過來,這樣長大后就是筆直大大樹,如果我們要讓一棵彎曲的大樹變得直挺過來,可想而知那是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對學生在適當的時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不會像盲目地進行德育教育的事倍功半一樣。要做到抓小,抓早。
總之,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地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但愿孩子們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