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鵬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職業教育系統,只有全面了解這個系統的內涵與外延,才能構建中國化的現代學徒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2002~2014年國內期刊有關現代學徒制的學術論文進行研究,對現代學徒制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等內容進行梳理,可以從宏觀上把握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從微觀上探尋現代學徒制的模式結構,還可以對今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此促進我國現代學徒制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內容分析法;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12-0010-06
一、研究背景
作為最早的職業教育形式之一,學徒制在公元前2100年就已經成為人類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并且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都表現出極為明顯的優勢。近年來,許多國家在吸收借鑒傳統學徒制優點的基礎上發展了現代學徒制,將傳統學徒制模式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逐漸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導模式。現代學徒制在推動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培養熟練工人、解決青年失業、傳承技能技藝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的手工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已經出現了學徒制的初級形態,即“父教子”和“師教徒”。后來,學徒制幾經變遷,逐漸被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形式取代。進入新世紀之后,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國外的現代學徒制,這期間主要做了一些比較研究。2011年3月,教育部有關領導提出了要“建立國家級別的現代學徒制”的設想。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2014年8月,教育部頒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進入了實質推進階段。
現代學徒制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形式,而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職業教育系統,只有全面了解了這個系統的外延及內涵,才能真正構建出“中國化”的現代學徒制。因此,筆者通過對2002—2014年間國內期刊有關現代學徒制的學術論文進行內容分析,對現代學徒制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等進行梳理,以期為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筆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一種能對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分析并加以描述的研究方法。這里“明顯的傳播內容”是指任何形態、可以記錄、可以保存并具有傳播價值的內容。從具體的實施過程看,內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包括:研究內容抽樣;確定類目和分析單元;評判記錄;信度計算;定性分析和統計描述。
在教育研究中,內容分析法通常以各種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方式對某一特定問題進行發展趨勢分析、意向分析、態度分析或者比較分析等。因此,采用內容分析法對2002—2014年間國內學術期刊中關于現代學徒制的論文進行研究顯然是十分合適的。
(二)研究內容抽樣
筆者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www.cnki.net)為檢索源,以2002—2014年為時間跨度進行檢索。由于有部分論文的標題中稱“學徒制”,亦有的稱“現代學徒制”,因此,僅以“學徒制”作為篇名進行精確查找,得到論文467篇。又考慮到在一些研究中有學者將“學徒制”稱為“師徒制”,因此,又以“師徒制+職業教育”為篇名進行精確查找,得到論文23篇。
為了提高研究樣本的信度和效度,首先將卷首語、新聞稿、評論、會議通知等刪除,然后將與本研究不相關的論文刪除,最后共得到論文396篇,將其作為研究樣本,如表1所示。

(三)確定類目與分析單元
筆者以樣本的文獻來源分析、研究內容分析作為研究緯度。分析單元為獨立成篇的論文。凡結構完整的論文,不論其篇幅長短,均按照一篇計算。
由于目前我國對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比較零散,尚沒有形成明確的研究領域和系統的研究成果。因此,筆者通過對396個研究樣本進行分析,設計出本研究的六個內容分析類目:(1)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比較研究;(3)關鍵因素研究;(4)特征和作用研究;(5)歷史研究;(6)理論研究。對具體的每一類也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如表2所示。
(四)研究信度分析
內容分析法中的信度是指兩個以上參與內容分析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進行判斷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內容分析的信度也越高,進行內容分析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精確性也就越高。

內容分析的信度計算公式是:R=n×K/[1+(n-1)×K]。其中,R為信度,K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N1+N2),其中M為兩個研究者一致同意的欄目數,N1為第一研究者所分析的欄目數,N2為第二研究者所分析的欄目數。在筆者的研究中,第一研究者是作者本人,第二研究者是課題組的兩名成員,通過計算后得出的評判信度R≈0.9125,具體的計算過程在此不再描述。根據經驗,如果信度大于0.90,則可以將第一研究者的評定結果作為內容分析的結果。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來源分析
1.論文數量分析
我國關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論文最早出現在2001年,是何小瑜發表在《中國培訓》雜志上的《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在隨后的三年內,有關現代學徒制的論文也只有十余篇,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現代學徒制情況。2004年之后,國內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逐漸上升,大致在2010年之后,論文數量顯著增長,呈現出井噴態勢,如下頁圖1所示。這一發展趨勢非常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這說明隨著現代學徒制進入到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設計體系,開始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

2.期刊來源分析
筆者研究所用的396個論文樣本經統計來自180種期刊。其中,載文5篇以上的期刊有10種,包括8種職業教育類刊物、1種職業院校學報和1種培訓類刊物,共載文154篇,占論文總數的38.8%。職業教育類的4種核心期刊(即《職教論壇》《職業技術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與職業》)共載文101篇,占論文總數的25.5%,載文總數明顯高于其他期刊,如表3所示。

學術期刊的載文數量反映了一個研究領域的活躍程度,核心期刊中的載文則是該領域最新和最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能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因此,學術期刊中有關現代學徒制的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與國家對現代學徒制的推進步伐是一致的。作為引領國內職業教育研究前沿視點的核心期刊,其所刊載的相關論文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高于其他刊物,很好地把握了國內職業教育領域對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方向。特別是《職教論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這兩種刊物,都為此開辟了專欄進行跟蹤研究和報道,為現代學徒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作為培訓領域的重要刊物,《中國培訓》較早就開始關注現代學徒制,所載論文主要是企業在新員工或者學徒培訓方面的經驗總結,而這恰好為職業教育領域的現代學徒制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很多有益的觀點。
3.作者單位性質分析
筆者將作者單位分為普通高校、科研院所、高職高專、中職學校、企業、政府、雜志社等7個類別,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

很顯然,來自高職高專的論文數量遠高于排在后面的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其他單位,這說明高職高專的廣大教研人員已經意識到現代學徒制的重要性,并開始了對它的研究。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者主要來自高校的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職業教育學院和教育科學學院,他們的科研力量雄厚,研究資源豐富,研究成果的質量也比較高,特別是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23篇)、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8篇)、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6篇)等研究機構,他們的研究成果多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可以說,這些科研機構已經成為國內現代學徒制研究領域的領頭羊。
4.作者所在地區分析
筆者以論文第一作者所在的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單獨列出)為統計對象,進行分類匯總后發現,他們共來自全國25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上海、浙江、廣東、北京、江蘇、江西、山東、湖北、遼寧、湖南的作者數量占據了前十名,如圖3所示。

上述統計結果符合現實,與我國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是一致的。位列前十名的省市大部分都屬于京津滬、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這一方面說明區域經濟水平在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本地區職業教育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加快了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步伐,使其教研人員對國內外最新的職教理念和方法更加關注。如江西省部分職業院校在2005年就開始了自發性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新余市在2010年出臺了《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浙江省在2009年就開始了政府主導下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廣東省的部分職業院校在2009年也開始了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有研究表明,職業教育的經濟效能高于普通教育,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有利于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回報。因此,經濟發達地區大力推廣現代學徒制可能會成為今后的一個趨勢。
(二)研究內容分析
1.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人才培養模式是推行現代學徒制的落腳點。有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論文數量高達152篇,占論文總數的38.4%,其中有122篇發表在2012—2014年間。
研究表明,各類職業技術院校(含高職、中職)是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主力軍,他們根據各自學校的特點,在很多專業中進行了不同形態的現代學徒制嘗試。例如,楊小艷在汽車運用技術專業從“收徒、學藝、出師”三個方面構建了現代學徒制的三環節培養體系;陳若蕾在秘書專業嘗試了具有廣東特色的“234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吳業亮等人建議,實踐現代學徒制要把好“四關”:入門關、培養關、出師關和保障關;王希旗以“首席工人、技術能手帶徒工程”模式為視角,提出了個性化培養學生的思路,此法還被《中國教育報》以評論的形式進行了全面介紹,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除學校之外,很多企業也總結了內部實行的學徒制(有的也稱為師徒制)情況。例如,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制定了完善的現代學徒制培訓體系,其中包括技能傳承帶徒模式、提高式帶徒模式、專項式帶徒模式、以老帶新的帶徒模式等多樣化的帶徒方式;中原油田為解決長期以來面臨的工學矛盾,下達了名師帶徒管理辦法,組織開展了名師帶徒活動,通過“簽訂協議、設定計劃、傳授技藝”的方式進行師徒技術傳承,通過“組織引導、制度保障”的方式確保名師帶徒工作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通過“入門體驗、量身定做、達標發展”制定個性化的的徒弟發展目標;大連的大起集團有限公司總結了培養企業高級技工師徒制的流程:培訓需求分析、制定培育計劃、評估培育結果、動態調整培育方案。
2.比較研究
在所有研究樣本中,有98篇采用了比較研究法,且數量上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從這些論文的研究內容看,我國研究者重點關注了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情況。例如,趙志群在對比研究后發現,現代學徒制在國外越來越受雇主歡迎的原因有:雇主需要高素質員工、學徒制能減少培訓成本、校企合作能提高公司聲譽、師徒互動能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顏忠軍通過分析中世紀西歐學徒制教育的興衰歷程,得到以下幾點啟示:積極認識教育培訓合同的法律意義、強化目標責任意識、對學生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徐瑾劼從實施動機、培訓框架、職業證書、政府政策、課程特色等方面比較了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體系,總結了兩個方面的經驗:要體現市場導向驅動,培訓框架要與能力標準統一。
3.關鍵因素研究
作為一個完整的職業教育系統,現代學徒制是由學生、學校、企業等多個主體有機構成的。因此,能影響這些主體的因素也必然會影響到現代學徒制的實施與運行。比如,學徒的溝通能力會影響學習效果;培訓成本會影響企業參與學徒制的積極性;政策環境會影響學徒的社會地位;學校的管理制度會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如果我們能從微觀的角度探究這些關鍵因素對現代學徒制的影響情況,將可能讓我們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現代學徒制實施體系。
所有研究樣本中有60篇論文涉及影響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關鍵因素。例如,針對政府的責任,翟海魂認為,要推進現代學徒制的改革,必須在有關法律法規體系中明確現代學徒制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苑國棟提出,政府要擔負起四個責任: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及實施保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發揮組織協調的職能、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王喜雪在從政策的視角對比分析了英國和我國的現代學徒制之后,建議我國政府要建立政策利益相關方的合作組織,建立促進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機制,完善國家職業資格相關制度,建立過程監督體系。
在談到影響學校這一主體的關鍵因素時,賈忠革認為,職業院校要主動解決企業擔憂的問題,主動與企業開展社會服務項目;胡秀錦認為,課程和教學改革是落實現代學徒制的基本保證;王振洪提出,建設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應該是學校實施現代學徒制模式的重要基礎;高葵芬認為,高職院校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用實證和行動研究的方法對現代學徒制進行系統研究。
企業也是現代學徒制模式中的重要環節,如何保證企業的合理利益,降低企業的實施成本,促進企業的合作積極性,這些都是密切關系到企業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地位的關鍵因素。例如,畢愛學、李鵬等人認為,企業對學徒制的明文規定、激勵機制、考核機制和保障機制都可能影響學徒制的實施效果;陳卓認為,校企合作的緊密程度、合作深度、對學徒制的理解程度也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田巨認為,行業協會和企業共同制定的行業標準對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周紅利認為,參與學徒制培訓的投資成本也會影響企業的信心,必須建立人力資本產權保護制度,確立誰投資誰獲益的原則。
4.特征與作用研究
所有研究樣本中有46篇論文描述了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和作用。
關于現代學徒制的特征,關晶在分析了傳統學徒制的幾種形態之后認為,現代學徒制的“現代性”應該體現在:以教育而不是以生產為目的,是職業教育而不是就業培訓,是正規教育而不是非正規教育,是終身教育而不是終結教育,是國家統籌而不是行業管理,是結構化教學而不是“放羊式”教學;李玉珠從教育現代化的視角出發認為,現代學徒制應該具有國家化、法制化、民主化、理性化等特征,這也是其區別于傳統學徒制的本質特征。
關于現代學徒制的作用,研究者一致認為其在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矛盾、節約教育資源、節約企業成本、促進教育與產業結合等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例如,徐明波認為,它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和實踐能力;關晶認為,它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可以解決職業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的問題,能提供高質量的勞動者,促進全民學習;馬慶發認為,它可以使我國職業教育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使企業充分參與到職業教育改革中來,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而且,研究樣本還顯示,現代學徒制已經在我國很多職業院校的礦山機電、藝術設計、電子商務、數控、電梯工程、計算機仿真、護理等專業進行了試點應用,并取得了很多成績和好的經驗。
5.歷史研究
研究我國學徒制歷史的主要論文有:《我國學徒制發展歷史考略》《我國學徒制的歷史沿革與創新》《1949年至1965年中國學徒制政策研究》《學徒制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我國的選擇》《晉商學徒制習俗禮儀初考》《山西商號教育特點解析》等等。研究國外學徒制歷史的主要論文有:《論學徒制職業教育的產生與發展》《學徒制在英國沉浮的背景分析》《西方學徒制的歷史演變及思考》《美國學徒制的移植、斷裂與重塑》《西歐學徒制的歷史演變及現代意義》《歐洲古代職業教育中學徒制的特點和影響》等等。
6.理論研究
十多年來只有20篇論文進行了現代學徒制的理論探索。
2003年,趙健將學徒制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習組織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內隱學習和默會知識習得是這種學習組織的主要特點。后來,張成玉、王帥、董仁忠等人在自己的研究中都關注了職業教育中的默會知識理論。2008年,趙蒙成將“工作場學習”的理論引入國內,并將職業教育中的學徒教育形式與工作場學習聯系起來。徐瑾劼研究后也認為,“工作場學習”是對當前職業學習模式提出的新挑戰,要重新認識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學習模式,重新評估知識和技能的性質,重新劃分學習與工作的界限等。肖鳳玲在研究了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的默會知識后發現,職校生的動作技能通常要經過活動定向、模仿、熟練操作等三個階段,而學徒制的模式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三個階段中通過自我構建形成屬于自己的個人知識(即從師父那里獲得技術知識)。
四、思考和建議
(一)對現代學徒制研究的反思
首先,我國國家層面上關于激勵和保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制度尚屬空白,企業對參與職業教育仍缺乏主動性,行業組織對校企合作的指導和干預也非常微弱,而且我國很多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對現代學徒制的了解還很欠缺,因此,在全國推廣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環境是否成熟還需考慮。
其次,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完善的人才培訓制度和長遠的員工發展規劃,那么這個企業是不可能理解現代學徒制的真正涵義的,也就無法在與學校的合作中真心實意地參與進來。從筆者的分析結論來看,企業對現代學徒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會成為推廣現代學徒制的絆腳石。
再次,無論把現代學徒制看作一個多么復雜的系統,最后的落腳點都是師傅和學生(即學徒)。國家政策、管理機制、激勵制度、評價體系等都是學徒制系統的外部因素,而徒弟的積極性、師傅的態度、師徒的交流技巧和溝通能力等是該系統的內部因素。如果只關注對外部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對內因的思考,也許我們的現代學徒制研究就只能成為美麗的空中樓閣。
最后,工作場所中的學習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缺乏通識性知識,徒弟獲得的知識也不具有可遷移性,這樣的工作場所學習對學生個人的智力發展是沒有太多幫助的,也會使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后勁不足。因此,研究和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該成為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點,也應該是現代學徒制研究的重點。
(二)對現代學徒制研究的建議
1.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研究的方法。職業院校使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可以對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情況進行多層面、多方位、多維度的研究,可以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科學方法發現很多存在的隱性問題,并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和最直接的經驗。這些資料和經驗對于國家政府制定本土化的現代學徒制政策有重要作用。
2.重視現代學徒制體系中的微觀研究
從筆者的研究樣本看,目前我國的研究者多把視線集中在政策、制度、框架等因素之上,盡管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在現實環境下,這樣的研究結果最終也只能作為中肯的建議或者美好的設想。因此,應該將目光集中在位于現代學徒制體系中心的學校、學生、企業上,從微觀的視角研究這三個主體以及影響他們的因素,比如課程設置、企業培訓成本、知識獲取、學生的知識遷移、學習理論等問題。只有真正了解了現代學徒制的細微之處才能把握全局。
3.學校要自覺加強校本研究,提高企業合作信心
在2010年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一語道破我國職業教育中的致命弱點:弱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本是職業院校辦學之根本,也應該是校企雙贏的一個局面,為何好的想法卻不能得出好的結果呢?在我國,學生屬于學校而非企業,企業如果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不僅可能會影響生產,而且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不一定會留在企業,從這點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得不到任何收益。因此,開展現代學徒制的一個前提是,學校應加強科研水平,在規模化生產和智力支持等方面加大對企業的幫助,讓企業提高對學校的信心,切實感受到校企合作的收益。也許在這一點實現之后,“國家調控+市場導向”的現代學徒制模式才會出現。
4.促進行業協會主導的現代學徒制
縱觀國內外學徒制教育的發展歷史,總可以看到行業協會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管理角色。但隨著職業教育體制的變化,行業協會也經受了很多挫折。當我們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開展現代學徒制研究工作的時候,就不得不認真思考行業協會在其中的定位和功能了。盡管我們無法確定行業協會在政府政策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是否能成為促進現代學徒制發展的主體力量,但是我們相信,行業協會在現代學徒制這個體系中應該有充分的話語權,這不僅表現在對教育結果的評價上,而且也表現在對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合作機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決定權上。
參考文獻:
[1]王川.西方近代職業教育史稿[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
[2]周蕖.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葉愛英,徐瑾,李智利.本土化學徒制之探索與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0(7):16-17.
[4]李方.現代教育研究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0-191.
[5]楊小艷.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2(9):17-20.
[6]陳若蕾.具有廣東特色的“234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秘書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4(11):59-62.
[7]吳業亮,王潘,楊光云.探析現代學徒制[J].當代職業教育,2014(9):12-14.
[8]戴柳娥,易景耀.柳工集團現代學徒制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培訓,2007(7):13-14.
[9]金福.企業高級技工師徒制培訓模式新探[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3):58-62.
[10]趙志群.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與現代學徒制[J].職教論壇,2009(12):1.
[11]顏忠軍.中世紀西歐學徒制教育的興衰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6(22):75-77.
[12]徐瑾劼.英國現代學徒制與澳大利亞新學徒制的比較[J].職業教育研究,2007(2):176-177.
[13]翟海魂.實施現代學徒制深化工學結合[J].職教論壇,2008(1):1.
[14]苑國棟.政府責任:實現校企合作的必要條件——來自現代學徒制的啟示[J].職教論壇,2009(11):53-55.
[15]王喜雪.英國現代學徒制與我國工學結合的比較研究——基于政策分析的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12(9):89-96.
[16]賈忠革.我國實施新學徒制職業教育可行性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2(10):7-8.
[17]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93-96.
[18]高葵芬.現代學徒制在我國高職院校試點的基礎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4):77-79.
[19]畢愛學,顧韶輝.師徒關系呼喚機制支撐[J].職業技術教育,2004(36):11.
[20]田巨,王艦.行業標準框架下現代學徒制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3(12):9-11.
[21]周紅利,宋小雙.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西方傳統學徒制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4(3):17-21.
[22]關晶,石偉平.現代學徒制之“現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23]李玉珠.教育現代化視野下的現代學徒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4(16):14-18.
[24]趙健.默會知識、內隱學習與學習的組織[J].全球教育展望,2003(9):41-45.
[25]趙蒙成.工作場的學習:概念、認知基礎與教學模式[J].比較教育研究,2008(1):51-56.
[26]許亞瓊.對中世紀學徒制的新思考——基于其制度化目的、原因和社會意義[J].職教論壇,2009(3):61-64.
[27]楊敏.簡論英國現代學徒制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16-18.
(責任編輯:王恒)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Domestic Academic Papers
HU Wen-peng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 complete and complex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Lear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ystem can help establish Chines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papers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from 2002 to 2014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status,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can shed light 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models,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content analysis;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