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科 趙仁青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滲入到各個行業和領域。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關注,信息化技術也逐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起來,并成為了提高其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重點探討了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途徑,以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1-0042-02
一、信息化環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一)求知欲的滿足和認知的偏差
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以及更豐富的資源,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學生通過網絡既能找到所需資源,還可以方便地接觸到現實中難以學到的知識,了解新聞事件,閱讀名家名作,觀看電影電視等,最大限度地使大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有效地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知識及掌握技能的興趣,更提高了大學生的創造力及想象力,例如網絡上流傳的大學生的文學作品及大學生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創業等。但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篩查知識和選擇信息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對道德的判斷能力還很薄弱,大學生如果經常接觸網絡和網絡信息,在認知上容易形成偏差,例如某些大學生在對事件進行評價和判斷時,經常受到網絡言論的影響。
(二)不良情緒的釋放和情感發展的畸變
大學生在現實中通常都承擔著學校、社會、家庭、老師及同學等帶來的多方壓力,且難以在現實中有效釋放。在網絡上,大學生則能以聊天、發微博、打游戲、看電影或娛樂節目的方式放松身心。從另一方面來說,大學生由于受到習慣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往往不愿與人傾訴,也不愿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經過長時間的壓抑,很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而虛擬的網絡能為大學生提供宣泄不良情緒的安全通道,使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即時排解不良情緒,并得到心理支持,極大地緩解了大學生心理的緊張和壓抑,最終使其心態和情緒得以平衡和穩定。但是,由于個體在現實中的情緒發展遵循著社會發展的規律,如逾越規范,會受到更多的壓力。更有沉迷網絡的大學生,對網絡中的人際關系會更加依賴,習慣在網絡中獲得情感的滿足和心理的安慰,而在現實中卻缺少與人的互動和交流,導致其現實情緒發生畸變,產生如冷漠和缺乏同情心等問題。
(三)自我價值感的滿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
大部分大學生尚處于青年的初期,自尊心強,急于獲得他人的尊重和好評,并希望通過各種形式使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因此有些在現實中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大學生會通過網絡施展才華,借助電子網站或校園網站,建立自己的個人網站或個性化空間,方便別人了解自己,既極大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又使其思考分析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自信心和成就感也獲得了提高。從相反方面來說,雖然這一時期的大學生雖然已經擁有了較強的自控能力,對自身行為及情緒能夠進行良好的調節,并進行自我反省,但受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影響,大學生的自控能力會出現嚴重的弱化及退化,某些言行失去了有效控制,進而產生人身攻擊、惡意羞辱、黑客人侵及多角戀等不良行為。
(四)人際交往需要的滿足和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得益于優良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而信息環境的暢通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往空間,因此網絡環境能為不善于現實溝通及現實交往的大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幫助其建立豐富的人脈關系,并滿足其情感交流、受尊重、滿足感及愛的需要,使其現實中的焦慮感及挫折感得到降低及緩解。然而,由于現實的人際關系環境和網絡的人際關系環境差異較大,在網絡交往中人們的溝通方式以文字為主,交流的信息中虛擬和虛假的成分較多,缺乏及時溝通,大學生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會造成其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降低,甚至出現交流障礙。另外,大學生在網絡中進行交流時難免會帶上虛假的面具,以致于出現雙重人格,當大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時,會不知如何與人交流,造成人際交往能力極大的降低。
二、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途徑
(一)加強隊伍建設,夯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視為工作重點,以“校園結合、專兼配合、師生參與、骨干帶動”為基本原則,建設具有專業水準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同時,在學生中建立由學校心理健康協會成員、班級心理健康委員、生活心理咨詢員組成的學生心理健康隊伍,作為后備補充力量,并建立校、院間的層級管理,及校、院、班級、宿舍間“四位一體”的健康教育體系。當前,調查的5所院校都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工作,只有另外少部分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配備不夠齊全,且未達到教育部門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夠完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還不夠全面。所以,相關高校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數量,并提高其心理教育的專業技能和素養。
(二)建立服務中心,搭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平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以構建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為基礎。當下,各個高校的學工部均設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中心,并調撥專項經費和配備專業人員支持該中心的工作和運行。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依據大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導的工作,如:心理咨詢、心理測評、心理拓展、情緒治療、沙盤游戲、心理調節等,以心理健康咨詢及教育為工作重心,對工作方式與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為優質、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務。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實施得很好,如: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其中,中國科技大學的心理輔導機構是全省高校當中最早成立的,中心投入資金及從業心理咨詢師較多、水平較高,日常工作管理規范,心理健康輔導活動較多,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全面到位。
(三)合理開設課程,開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心理健康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育。各高校要重視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將相關教育內容納入課程教學規劃中,同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課程。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對學生個性進行完善并幫助學生進行心理潛能的開發,不僅僅局限于改善學生的不良心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要包括:人際關系輔導、心理治愈、心理素質拓展、角色模擬、職業角度的心理訓練等。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可以參與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解決心理問題,提升自我認識,開發心理潛能,并優化心理素養。各高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沙盤、繪畫等治療及情緒調節等手段,鼓勵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心理沙龍、心理主題班會及心理知識競賽的活動中來,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校園網站,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
網絡有功能多、范圍廣及傳播快等優點,是其他媒介所無法比擬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運用網絡工具,構建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利用網絡快速有效地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并提供相關的心理咨詢及心理測評服務,將網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優勢充分體現出來。網絡的大學生心理服務包括:心理論壇、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測評、心理講座等基礎教育環節,同時還包括和心理健康相關的音樂、電影、攝影、短片等,以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來吸引大學生的主動參與,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科學的心理健康意識。
三、結語
信息化的發展不但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要注意到,信息化的發展對高校大學生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加強信息化建設,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引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成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高校應加強隊伍建設,為學生建立心理服務中心,根據實際合理開設課程,并為學生建立校園網站,積極拓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和空間,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