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磊
【關鍵詞】 創新精神;問題意識;環境;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43—01
自從課程改革以來,國家積極倡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有創新精神的當代學生,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問題意識”似乎是條捷徑,可是我們的學生似乎依然沒有任何改變,依然不想問、不愿問、不會問,雖然教師們都知道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問題與問題意識的定義
問題意識是指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一種新的知識的學習,在學習者頭腦中要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經過一連串的心理活動,新知識才能同化到原有知識結構中去,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只有具備了能與已學知識對應的認知結構,思維過程中才會經常出現“為什么”。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1. 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具有良好問題意識的學生常常會問自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會啟動思維,搜尋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此外,解決問題的欲望還會促使他們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得以擴充。
2. 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切入點。一切創新都始于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沒有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本之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需要的重要手段。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甚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
3. 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愿望的產生,通過交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認識自我,尊重別人,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加速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可以促使學生不迷信書本,敢于質疑,擺脫權威的束縛,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有重要的價值。
4. 培養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素質。從教育實踐來看,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大多有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在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同時,他們又在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只有通過解決問題的練習,才能逐漸學會發現、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必然會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 創設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部分教師認為教學時間緊張,教學內容都還完不成,哪里還有時間讓學生發問。其實很多教師不清楚教師的教學任務是什么,在素質課堂上教師的任務是解決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而不是將知識嚼碎了讓學生消化,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論學生的問題是否深刻,是否和本節課有必然聯系,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2.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映,發現問題并追根尋源,從而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提升認知能力。高中歷史課肩負著培養現代公民的教育責任,一名合格的公民必然關心國家的大事,歷史就是過去的國家大事。所以歷史課要想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要結合時事古為今用,比如五四精神在正常教學中教師主要強調“民主”與“科學”,那么在教學中是否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五四精神是否過時,今天如何理解五四精神,讓學生本著一份古今聯系,古為今用的觀念思考問題、發現問題。
3. 教師自身要有問題意識。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從例行的教學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動;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和再思考。經常性的教學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教學反思能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借助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以優化教學。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