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軍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分層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79—01
層次化教學,就是要考慮到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層次,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因材施教,讓多數(shù)學生都能在自己已有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不斷進步。
一、依據(jù)實際情況將學生分層
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政治基礎、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熱情及學校的實際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按教學目標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A層,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并能對所學知識作出歸納和總結,自覺建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網(wǎng)絡,在適當?shù)臅r候能做到知識的遷移,能運用所學知識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并能做到自主預習、復習,運用相關知識獲取新知識;B層,要求學生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知識內容,獨立完成練習,有提高的潛質;C層,能基本上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課后能復習,補充基礎。
當然,目標是可以根據(jù)學生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堅持尊重學生的原則,本著師生磋商的態(tài)度實行動態(tài)管理,同時教學要體現(xiàn)雙向性和民主性。
二、根據(jù)學生的分層將教學目標和作業(yè)設計層次化
A層次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學的書本知識,還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能夠緊緊抓住世界政治變化發(fā)展的脈絡,通過多種渠道多了解政治常識和時事政治消息,并且具有清晰的思辨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從多角度對當前的社會現(xiàn)象、時政熱點進行科學的判斷分析。這部分學生的作業(yè)應以分析題為主,要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解題思路和分析運用的能力。
B層次學生在要求掌握書本知識之余,對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時事政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一般的解析題能掌握大致的解題步驟。這部分學生的作業(yè)著重考察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能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運用于實際解題過程中。
C層次學生按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最低要求,能夠掌握知識點,將知識點系統(tǒng)整理、歸納學習。這部分的學生作業(yè)主要以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點為主。
三、將課堂教學內容層次化
1. 循序漸進,深入淺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采取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策略,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不斷進步。
比如,在講解“矛盾”這一概念時,教師可先用生活中的常見實例,如“強弱、上下、高矮”等來說明二者之間有對立性——兩個相對的方面;二者之間又有統(tǒng)一性——離開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不存在,進而逐步擴展到世間萬物具有的共性,再得出結論,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可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加以分析,既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抽象知識的趣味性,達到深入淺出、分層推進的效果。
2. 宏觀把握,化整為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把教學內容按難易不同劃分為具體的幾個部分,然后逐個講解,減少難度,從而增強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把每一部分概括出中心問題的關鍵詞,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記憶和把握。
例如,在講解“矛盾”這一課時,可先從矛盾的含義、性質、方法論意義逐個突破,然后概括出這一課的知識構成,即矛盾的含義、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表現(xiàn)、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及上述幾方面各自的方法論意義,讓學生用“矛盾”兩個字即可串起這一課的內容。
3. 分層設問,層層遞進。設計好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和內容,能有組織地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及高逐層發(fā)展。在設計提問時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識記水平;第二層是理解水平;第三層是應用水平。設問時必須明確問題的指向性,即每一個層次的問題由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既要有利于后進生、中等生的提高,又要能幫助優(yōu)秀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到“投資方式”的內容時,可先列出幾種不同的投資方式,如股票、債券、儲蓄、保險等,讓后進生查閱課本及資料,弄清它們各自的含義、區(qū)別和聯(lián)系。教師可設問:1.四種投資方式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要求中等生指出不同投資方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2.風險最大、收益最高的投資方式是什么?(要求優(yōu)秀生盡量運用這部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3.給你10萬元現(xiàn)金,你將如何進行投資的選擇?通過這些與教材內容和學生層次相配套的問題設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確定的學習目標,驅動他們學習。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