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妮+馬燕生
摘 要:法國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大國。法國政府一向重視青少年藝術教育。成功的中小學藝術教育對于提升青少年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和藝術創作的繁榮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法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國形象的確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
法國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藝術的繁榮使得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世界領先地位。法國一向重視藝術教育,而成功的藝術教育為其社會文明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動力,使法國躋身經濟和文化大國行列。
人們對藝術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童年時代的接觸和培養。藝術教育對于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創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中小學開展藝術教育對于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和藝術創作的繁榮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發展階段
二戰后,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5年至1968年。二戰結束后,法國的藝術教育主要由文化部主導。具有傳奇色彩的法國首任文化部部長、反法西斯英雄安德烈·馬爾羅鼓勵民眾在生活中欣賞藝術作品,在中小學教育拒絕任何教導性的藝術啟蒙。該時期,除了音樂和美術必修課之外,學校沒有為青少年開設任何藝術啟蒙的系統課程。該政策持續了數十年,頗具浪漫主義和主觀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藝術教育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1969年至1985年。1968年以后,法國文化部開始考慮藝術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重要性。1969年,法國文化部制定了十年優先事項:每個大區都建立一所音樂學院、一個管弦樂隊、一個音樂劇院和一個組織策劃的服務機構; 與教育部協作進行音樂教育改革。之后,法國在中小學創建“靈活的課堂”,使有天賦的孩子、父母可以提供經濟支持的孩子,以及在音樂方面領先、無需只埋頭于普通教育的孩子在接受普通國民教育的同時,能夠在“靈活的課堂”享有類似于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習機會。同時,法國文化部提倡堅持藝術教育平臺和創新教育發展,平衡學生在智育、藝術、手工、體能和運動方面的需求。
第三個階段,1985年至今。法國教育部和文化部開始深入合作,陸續推出藝術教育發展政策舉措。例如,在高考中增設電影和戲劇部分,提供藝術教育學士學位,提倡在藝術表現、藝術史或創造性領域有專業能力者進行教師資格競爭,體育教育和農業教育亦可加入藝術教育范疇,在高中設立藝術史選修課等。2012 年,法國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改革重點之一就是繼續強化中小學藝術與文化教育。2013 年7 月,法國議會通過了《重建共和國學校導向和綱要法》,教育法典中的“藝術教學”正式被“藝術與文化教育”取代。
70年來,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歷經多次調整,其關注點已經從簡單的課堂教學擴展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教育理念也從注重單一學科轉變為注重多學科綜合擴展。
二、主要內容和方式
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以藝術教學為基礎,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部過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度。相關統計顯示,法國60%的音樂劇或戲劇觀眾是青少年,8~12歲兒童在博物館參觀者中的比例高達76%。中小學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充分體現了法國民眾一直以來對藝術的尊重和崇尚。
法國中小學校園藝術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一)音樂藝術教育
法國音樂教學始于幼兒園,小學和初中持續開展,高中階段期望繼續學習的學生也可以獲得學習機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聲樂與合唱藝術、管弦樂實踐等。合唱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增強團隊凝聚力,并促使學生了解音樂遺產。除課堂聲樂教學之外,音樂教學還強調歌唱實踐活動,包括合唱團、管弦樂實踐等。管弦樂實踐將課程轉變成樂團排練,通過集體排練促進學生樂器演奏水平的提升。
(二)視覺藝術教育
在初中開展初級視覺藝術教育,在高中開設“創造和藝術活動”選修課程,并開展藝術專業教學。同時,學校會根據自愿原則向學生提供大量課外活動,如藝術和文化項目班、藝術工作室、藝術家駐場等。通過參與文化活動,與藝術家及其作品面對面,學生能夠增強求知欲,豐富個人的文化藝術世界。
(三)藝術史教育
面向中小學學生普及藝術史教育。藝術史教育能夠使青少年通過發掘不同領域、時期和文明的藝術作品獲得文化知識。不同科目的教師通常會圍繞同一個方案開設多學科藝術課程,一般由歷史、地理、美術和音樂教師擔綱。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注重青少年藝術啟蒙,而非專業技能培養。民眾對藝術的尊重、良好的社會環境、藝術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均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藝術鑒賞能力,并激發其創作熱情。
三、發展特色
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對于提升青少年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呈現以下顯著特點。
(一)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
法國教育部負責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各級教育部門只能對藝術教育的組織和實施提供指導性意見,對具體教學過程和安排不能進行行政干預。各校有權自主選擇合適的教材,藝術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包括聲樂與器樂、視覺藝術、雕塑藝術、戲劇藝術、建筑藝術、影視藝術、視聽表達、表演藝術等。此外,課程組織方式推崇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此外,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強調多學科綜合學習。例如,藝術史教學融合了多個教學科目,貫穿中小學所有年級的必修課程,六大領域的教學內容涵蓋建筑、文學、音樂、美術、繪畫、手工藝、影視等學科。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更確切地說,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是青少年的審美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認識能力,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動手,而是要求他們以小組形式進行觀察和思考,學會探討主題、設計實驗和查找文獻,踴躍參與學習,暢所欲言地討論。在中小學藝術課堂上,教師經常指導學生學習使用藝術專業術語,對名家作品進行評論與探討,也讓學生相互評論對方的作品,以啟發并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三)社會團結和個人發展相統一
在現代西方國家普遍面對傳統社會價值觀與個性自由之間的矛盾的背景下,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注重社會團結和個人發展相統一,并努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體現。例如,在音樂教學上既注重獨唱和獨奏,也重視通過合唱團和樂團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提倡學生在尊重普世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個人價值,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四)良好的部際協調與合作
藝術教育僅憑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努力是難以順利完成的。因此,教育部門與掌握著大量文化藝術資源的文化部的協調與合作勢在必行。法國教育部和文化部在中小學藝術教育方面所承擔的職能有所交叉,但早已形成良好的協調與合作傳統。教育部對校內藝術教育負主要責任,并從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師資力量調整等方面構建藝術教育平臺。文化部的工作重點則放在藝術教育中所有與學生校外活動相關的部分,以其社會文化藝術資源豐富有限的教學資源。
(五)廣泛的社會支持和參與
法蘭西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就是對藝術的尊重,因此,法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得到了廣泛的社會支持與參與。大量的文化藝術機構,如博物館、藝術中心、影劇院、戲劇舞蹈中心等積極參與學校的藝術教育。法國著名的小提琴家迪迪埃·洛克伍德認為,藝術家在藝術教育中應該起模范作用。多年以來,法國18 歲以下青少年均可以免費參觀50多家國立博物館和100多處國家歷史古跡。法國國家文獻中心、國家圖書中心的大部分與藝術相關的資料都向中小學師生免費開放。總之,法國努力整合社會資源,構建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