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惠瑛+王振華+張雯+唐化文
【摘 要】 文章簡要闡述了作者在赴德國培訓的基礎上,重新審視我國的中職教育,通過四年的本土化實踐,改革成果成效顯著,并進一步反思職教改革,促進職教發展。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工作過程;本土化
2011年9月5日至11月5日,我參加了教育部財政部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出國進修班赴德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回顧四年來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成果如下: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理論實踐
(一)宣傳推廣階段
回到學校,我對全校教職工舉辦了德國學習講座,介紹德國的職教體系、教學方法、學習心得等。教職工們很有感觸,思維得以打開。
內化是個艱難的過程,沒有現成本土經驗借鑒,僅憑粗放的框架式脈絡很難搭建起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為了更加扎實地推進教學改革,學校對全校教師舉行了行動導向培訓、工作過程講座、專業調研講座,讓教師們從更細的環節,更貼近的區域進行教學思考。實踐階段我對中層干部開展課程改革培訓,深化過程中為學校課改小組成員做專題培訓。
(二)頂層設計階段
實踐離不開理論指導,為推進教學改革,我們引入系統論作為教學改革推進工作的理論基礎。系統論認為,系統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形態存在的。教學改革不能局限于某一層面,或者只針對某個方面,要全覆蓋、多環節、不偏廢。
為促進教學改革,專業科進行了深入的專業調研,確定了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我根據在教育部和GIZ的學習收獲,借鑒成都航空職業學院經驗,為學校編寫了《專業課程體系》《專業標準暨課程標準》等指導性文檔樣板。專業科組織教師編寫了新型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施養專業、機運專業構建了“4+4”課程體系,工程測量專業構建了“3+1”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形成特色,為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提供了頂層指導。為配合改革,教務科出臺了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重新構建《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為提高教師素養的成長,結合學校的發展指導思想,設計了“一個核心、兩翼延伸,四項工程”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制度規劃和教師成長兩類頂層設計相互促進,為教學改革鋪開了一條寬闊大道。
(三)局部嘗試階段
2012年初,鼓勵各專業科每門專業課程盡量做出4份教學情境,主推六步法。2012年下半年,教學改革打破堅冰,全校教師進入主動探索階段,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六步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在多門課程中得到廣泛應用,課堂變得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2013年上半年,多門課程開展了深層實踐,如《金屬工藝學》改為《機械加工一體化》課程,以理實一體化和工作過程相結合,整體貫穿六步法,一個月時間只上這門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過實踐,傳統的嚼了喂,變成引導式、探究式的共同學習,學生的智慧被激發出來,互動頻繁。當然教學改革中也呈現了新問題:師資配備、薪酬比例、設備配置等。
(四)切實實踐階段
1. 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學實踐。學校在機械12級針對《內燃機構造與維修》《底盤構造與修理》《液壓與液力》《工程機械駕駛》四門課程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每門課一個月,全體在車間、工場轉盤式輪流學習。教學改革已深入內核,學生也不再局限在教室聽講,而是以遞進的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逐步熟悉課程,逐步熟練技能。2014~2015年,學校擴大改革范圍,把《工程測量》《電工》《工程材料》《計算機基礎》《語文》《數學》等課程納入教學改革范疇,為教學提供更好的改革環境。
2. 精品課程建設穩步推進。建成優質專業核心課程17門,成果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新增校級精品課程10門,新編寫、出版14本工學結合的特色教材。
3.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貼近崗位。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合理規劃、精心設計、規范建設。新建第二實訓樓,購置了挖掘機、裝載機等設備。學校積極拓展了中鐵二十三局、水電七局等10個校外緊密型實習基地。
4. 師資建設隊伍素質精良。四年來,培育28名新教師,評選出10名“教學新秀”、6名“教學能手”、2名“教學名師”,組織教師出國出境培訓53人次,國家級、省市級培訓104人次,聘請了9人次專家講座,校級培訓630人次。派遣教師172人次到中鐵二局新運公司、成都地鐵現場實踐。2015年,2名教師獲得成都市說課一等獎,3名教師獲得成都市微課大賽三等獎。
5. 教學生產服務密切校企。學校發揮成都鐵程測繪有限公司的實力,承包蘭新線40公路的CPⅢ測量、大西線軌道精調、西成線85公里軌道貫通等工程任務。學校承擔了中鐵二局、六局、八局和中國中鐵總公司的測量大賽,全方位地展現了學校的綜合實力。
6. 校外推廣成績顯著。作為四川省教育廳示范校建設驗收評委之一,我積極宣傳、推廣德國學習經驗,為四川省第2、3批中職示范校的課程改革及課程體系建設提供指導。為到校訪問的青海、重慶、林芝、那曲及四川的多所學校相關人員進行教學改革培訓,在成都市教育局組織的交流會上分享德國學習成果,以星星之火,實現燎原態勢。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學改革問卷調查
11月,我向機械12級3個教改班發放調查問卷,發出問卷124份,其中有效問卷119份。統計結果如下:
機械專業一體化教學調查結果分析表
結論:一體化教學改革整體效果很好,滿意度達84.9%。學習積極性、動手能力、課堂氣氛、學習效率4個方面滿意度達70%以上,學生對教師高度認可,滿意度達80%以上。學生最不滿意的是教學設備,僅48.7%認為設備好。
通過調查,一體化教學改革受到學生的歡迎,希望繼續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對客觀存在的不足予以真實反映,學生更加關注技能、關注知識、關注效果。
三、德國進修的實踐反思
四年的教學改革,四年的艱苦探尋,促使我不停反思:
(一)突破與成效
1. 突破課改理念及能力束縛,形成新型職教觀。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經過行動導向、工作過程理論等專題培訓,派出大量教師出國進修,形成新型職教觀,為后續的課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蹲下身切實辦職教,教師由主體變為主導,學生由受體成為主體,教師成為指導者、引領者、參與者。
2. 突破教學改革流于表面,深入貫穿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改革從頂層設計、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的每個環節,步步扎實。教學實施從管理者、任課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到學生,人人有責。教學改革從理念、內容、方法到評價,處處更新。師生角色得以轉換,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教師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得到增強。
3. 突破師資隊伍建設傳統思維,構建系統化職教師資培養體系。過去的師資隊伍建設主要應對具體場景,分散而支離。四大工程層層遞進,從教師入格、合格、升格到風格形成,階梯上升,為教師的職業成長規劃出系統化發展藍圖。內容從理論擴充到實戰,視野從校內拓展到國外,場所從課堂延伸到工地,對象從個體擴大到團隊,形成較為完整的師資培養體系。
4. 突破校企合作面窄、膚淺等現實,開拓強覆蓋挖縱深的合作格局。學校的鐵道行業背景原本在工學結合方面很有特色,四年來,在學校“強覆蓋挖縱深”的指導下,學生實踐由課堂拓展到現場,從模擬轉為實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同時為祖國的鐵路建設貢獻力量。
5. 突破職教師資被動成長,提升工程實踐能力及項目開發能力。職教師資肩負“傳道、授業、解(下轉13頁)(上接11頁)惑”的天職,更負有將職教事業與當代生產力緊密相聯的使命。教師培養不能脫離行業發展、社會發展,派骨干教師到企業去,在企業承擔具體生產任務,突破職教師資被動成長,變“要我成長”為“我要成長”。
(二)問題與不足
1. 德國職教經驗在中國要根據實際予以借鑒。
2. 學校對合作企業有待繼續拓展。
3. 實踐場所、實踐設備不能滿足需要。
4. 課改新課堂的學生管理難度更大。
(三)應對建議
1. 有序推進教學改革,逐級深入教學實踐。教學改革不搞運動,主動權交給教師,學校局部推動示范課程,階段總結,階段推廣,不斷完善,給教師樹立信心。
2. 尊重課程差異,尊重教師的理解差異。每個人對新事物有個接受過程,給教師思考、選擇的機會,讓適合改革的教學內容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成效。有的基礎課程不適合用六步法,就嘗試用其他教學法。不拘泥某種教學法,也不否定傳統教學。
3. 校企合作應有更細致的機制支持。單憑學校去拓展,總有局限性,國家、社會、企業應為學校開展工學交替提供更大的幫助。
4. 多方配合,不斷完善,不讓教師單獨承載改革之累。教學改革牽一發,動全身,應尊重教師的勞動,體諒教師的付出,通過開調研會、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為改革把脈,對師生遇到的困難及時提供幫助。這樣熱情遇到熱心,群策群力,改革才能深入進行,保持成果。
總之,德國先進職教經驗還要深入學習,本校教學實踐仍需逐步探索,教學改革任重道遠。我們有信心、有毅力、有行動,“教改路長心猶喜,職教花開景更秀”。相信在大家的理解、支持下,教學改革會取得更好的成績,職業教育會駛上更穩健、更快速的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 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J]. 新課程研究,2012(9).
[2] 姜大源. 國際化專業標準開發芻議[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