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霞 曾芳芳
摘 要:該文以農業的文化性、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和消費需求的多樣性為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基礎,通過對福建省各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模式的分析,提出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福建;特色現代農業;創意文化;融合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25-03
福建省歷史悠久,農業文化遺產豐厚,且高度重視對文化資源的發掘與文獻整理,這為促進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福建省要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促進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豐富農業的產業內涵,深入挖掘農業產業的內在潛力,延長、創新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是促進福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村就業率、開辟新的收入途徑,使農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的重要切入點,同時是促進農村和農業快速發展、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對福建完成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惠及民生的目標具有重大作用。
1 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的基礎分析
1.1 農業的文化性 農業本身就蘊藏著深厚的文化。例如:稻田養魚、聯合梯田、坎兒井、間套復種、輪作制、淤地壩、農林復合、“四位一體”等生產方式,在農業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擁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文化是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根本基礎。中華民族傳統的農業源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賦予了中華兒女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它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發展、生態環保、低碳生活等理念一脈相承。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同樣孕育了獨特的農業文化。農業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性是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1]。
1.2 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 現代農業具有糧食安全、生態保護、社會穩定、文化教育和休閑觀光等多重功能。總的來說就是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的“三生”功能。生產功能是農業的基礎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農業為人類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糧食和纖維,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各要素本身就是組成生態系統的主體因子,主要表現為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對空氣的凈化作用、水土保持作用、維持生物多樣性作用等生態功能。農業的生活功能表現在能夠在一定程度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追求、緩解經濟發展帶來的緊張壓力。如休閑農業、旅游農業、農耕文化體驗園等通過讓人們親身勞作、親近自然從而得到心靈的舒緩。不同區域農業對農業功能的表現各有不同。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這個階段,開始被逐漸挖掘、放大的是關于農業生態和生活的功能,為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創造了可能性。
1.3 消費需求的多樣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需求逐漸趨于多樣化,并且更多的是對于精神文化滿足的追求而不是物質消費。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牢牢把握住消費者需求作為導向通過滿足消費者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實現現代農業的價值提升。讓農業文化產品成為文化意義的承載者,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價值。
2 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2.1 都市農業創意服務融合模式 都市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形態,是城市化、工業化和城市與農村相互融合產生的,是統籌城鄉發展需要的產物,具有多重功能的新型農業發展方式,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大中城市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指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都市創意服務,目前雖有很多機遇,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如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土地資源矛盾突出等。
2.1.1 社區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農業簡稱CSA,農場與社區成員簽訂協議,使農場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為社區的農場,過程中有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糧食生產的風險和利益的分享。社區支持農業結合生態環保、當地民俗文化、農村環境資源等元素進行二次發展。福州市首個“社區支持農業”位于福建省閩侯縣白沙鎮井下村的“融園”。井下村原來是白沙鎮其中一個落后的村莊,農業基礎設施差、交通不發達,2012年8月鄉政府開始著力于改善當地的交通以及基礎設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鄉政府還充分利用當地的耕地資源優勢,利用優美的環境,肥沃的土壤和清澈無污染的水源等條件,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把被拋荒的土地重新開墾出來,與當地農民協商后將耕地集中起來,然后與融僑集團、福建德力源生態科技公司合作,引進CSA農業發展模式,成立了融園產業基地,種植綠色有機蔬菜。融園基地共種植有機蔬菜近4.67hm2,有花菜、白菜、蘿卜、春菜等近50個品種,日出產蔬菜近500kg。融園產業基地采用“公司+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基地與農戶簽訂產銷協議,由農戶按照綠色無公害要求,種植綠色有機蔬菜,再由基地統一收購蔬菜成品,定向供給融僑社區居民。“社區支持農業”項目啟動1a來已經給當地加盟的村民帶來了人均2萬元的效益,當地的鄉村旅游也隨之發展起來。
2.1.2 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是適應新信息技術革命和關注人類身體健康而提出的關于農業的新發展思路。它在生產過程中廣泛應用現代科技管理和科技方法。智慧農業立足于福建當地農業現狀,將現代生物技術、種植技術等高新技術融合發展。三明市梅列區源豐提子基地是福建值得一提的智慧農業代表,源豐提子基地位于陳大鎮碧溪村。地處明溪、沙縣、三明的交界處,距三明市區21km,林業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該村依托城郊優勢和良好的生態優勢,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積極實施舊村改造、環境連片整治等重點工程,大力引進現代觀光農業項目,引導村民興辦農家樂、休閑山莊,努力打造以碧溪村為示范點的流域休閑農業觀光帶,全力打造三明主城區最美麗鄉村。2013年以來,梅列區源豐提子基地合理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建設4大智能系統,從而使得傳統的生產模式轉型為智能控制生產模式。通過應用農業物聯網,已實現在計算機和手機上對提子園區的實時監控、智能管理、農產品質量來源檢測和監督管理、遠程引導調控:充分利用自動化、智能化的設施裝備以及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其他因素進行準確精細的控制,降低了勞動強度,經測算可節約灌溉水30%以上,節約肥料10%~30%,全年節省人工成本60萬元。實現減少生產投入10%,產量增加10%,安全性提高10%等3個10%的目標。
2.2 田園生態文化融合模式 該模式是現代田園生活與自然生態文化的融合,是人與自然關系在長期的矛盾沖突后得到緩解的結果,是嶄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關系。田園生態文化融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把特色現代農業項目與和諧生態理念完美結合,通過創新理念,提升田園生活的生態文明內涵,以先進的文化形態從根本上保證了生態文化戰略的實施。
2.2.1 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是通過對農業資源、農村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為消費者提供農業認知與體驗以及進行相關戶外教學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教育農園借助文化的傳承性積極配合現代農業發展,不斷融合農業文化教育功能。根據教育目的和對農業文化資源利用的不同,教育農園的項目設置可以分為:感知自然的教育、培養技能的教育、鄉土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的教育。臺灣教育農園以配合戶外教學和擬定形式不一的主題為主要經營特色,開展各類農業體驗項目。消費者通過親身參與農業生產活動和田園生活,從中培養對生命與自然尊重。以臺一生態教育農場為例,在臺灣921大地震后“臺一”原本的種苗場逐漸轉型為教育農園,成為臺灣中小學戶外教學的科目固定園地,園區還設有花卉栽培、DIY等其他豐富的體驗項目,并聘有知名專家擔任咨詢顧問。在臺灣生態教育農園產業飛快發展的同時,大陸地區尤其是福建廈門的相關休閑產業則任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事實上,廈門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具備良好的地理位置、廣闊的市場前景、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一定的發展基礎、靠近臺灣。作為“廈門十大最美鄉村”的灌口鎮、湯岸村等在廈門市特色現代休閑農業規劃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們的發展只是簡單的對“農家樂”等休閑農業形態的復制,忽視了對更深層次的生態教育附加值的挖掘[2]。
2.2.2 農業科普示范園 農業科普示范園是以技術為導向,通過對科技的開發利用、推廣示范以達到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目標。三明市沙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是福建省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試點項目之一。園區占地0.14萬hm2,項目計劃投資8.43億元,投資建設農業科技研發孵化園和科技推廣示范產業園,集中展示設施蔬菜、設施花卉、設施中藥材、設施苗木、設施種業生產樣板等,為三明乃至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建立范式。目前,三明農科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已完成洋甘菊、奇亞、鐵皮石斛、黃精等藥用植物的移栽。
2.3 農業休閑文化融合模式 休閑農業是把田園景觀、農業資源、自然生態與農林牧漁、生產、生活以及文化等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加以合理規劃設計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經驗方式。休閑農業的關鍵發展方向是文化,因此,休閑農業的提升需要在休閑農業中注入文化因素,強化文化作用,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品質。休閑農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作為農村文化發展的前沿地區、多種文化的交匯點,它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農村文化的現代轉型、跨文化的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3.1 休閑農場 休閑農場是一種以農民為主要經營體、民俗文化為內涵并提供各項休閑娛樂設施的鄉村旅游類型。福建永泰作為千年古鎮,它完整的保留了許多明清古民居,當地休閑農場適度結合永泰的文化遺產、民間工藝進行捆綁發展。千江月休閑農場位于福建省永泰縣境內,農場種植各種時令蔬菜和臺灣特色水果,建有露營燒烤區、篝火廣場、音樂餐廳廣場、休閑會議室、鄉間別墅等特色娛樂設施項目。農場的體驗項目豐富有趣。項目開發研究方面,注重為游客提高更多的參與式項目,達到“游、居”巧妙結合的雙重效果[3]。農場充分滿足了不同旅客對休閑娛樂、旅游度假、提升素養、會議住宿等多重功能的需求。永泰千江月休閑農場在10幾年發展積累中,農場相關設備已漸趨完善、市場經營漸漸步入軌道,客流量逐步穩定,對融合文化創意具有優良的發展基礎。
2.3.2 農耕文化體驗園 農耕文化體驗園是休閑農業與農耕文化的有機結合。福建安溪以茶葉聞名世界,是中國的茶都。安溪茶文化融合于尤俊農耕文化體驗園無疑是使尤俊文化體驗園提升一個檔次的重要元素。尤俊文化體驗園擁有天然優美的山村環境作為發展背景,在主題設計上它牢牢把握住農耕文化的重要地位,將休閑觀光性、娛樂體驗、科普教育融為一體。消費者通過親身使用各種農具進行翻地種菜等農業生產活動,從而感受到農事活動的樂趣,了解相關的農業常識。該項目是福建新農村建設中因地制宜發展的新探索,投產后可為當地16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每年可增收600多萬元。201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億元,1 703名村民人均收入從純農時代的500元躍升至8 600元。而農耕文化園的土地租賃方式,使農村土地的附加值不斷提高,加大農業開發利用程度,實現農民增收的效果。尤俊村的經濟實現了騰飛,成為省、市、縣、鄉四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3 福建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路徑
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尚未成熟,仍需在對內涵的豐富、品牌的塑造、檔次的提高、質量的保障、規模的擴大等方面多加考量和研究,形成獨具文化創意的農業休閑產業和產業集群。
3.1 增強創新動力 創新是促進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第七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臺的問題。對此建議福建省要牢牢把握機遇,在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有助于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的產權制度,提高數據的保護,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對知識產權使用和保護,建立健全創新、創意和設計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或個人的創新研發動力與熱情,支持知識產權入股、分紅等有利于帶動創新人才加入現代農業發展行列的激勵制度,加快知識產權的便捷高效流通。
3.2 壯大市場主體 制定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鼓勵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中小企業規模經營。加大對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的挖掘、保護和發展,在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融合文化創意,實現民間文化與農牧產品的有機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促進產業附加值的提高,加大品牌的影響力。建立現代農業投資激勵機制,吸收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農村市場主體,刺激農村市場的發展壯大。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大創業扶持力度,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引導青年人才、資金向現代農業與文化創意融合發展領域流動。
3.3 培育市場需求 加大對藝術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視對居民人文素質的培養,加快轉變居民消費觀念,激發居民對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消費潛力,加大對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消費市場的培育力度,提高對創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水平,擴大消費規模。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堅持以創意文化融合發展引導企業在生活服務、店面設計、商品擺設、產品包裝以及市場銷售等方面上對當地特色和文化創意的結合,豐富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提高對節能環保和文化內涵的重視,順應消費者需求,形成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建立商貿互動平臺,挖掘農業市場的品牌效應,為特色現代農業品牌造勢,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力,促進市場需求的快速發展與升華。重視對藝術館、劇場等有利于農業文化創意產業宣傳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積極開展各式各樣、內容豐富的創意文化品牌活動。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消費的力度,提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探索開展文化消費信貸,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補貼居民文化消費。
3.4 優化發展環境 合理規劃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產業布局和發展空間,落實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樹立因地制宜、生態環保、傳承創新、文化融入的理念。合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和改造舊工業廠房等多種途徑緩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用地問題。建立完善由省發改委牽頭,省直有關部門、高校和行業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農業文化創意融合發展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指導、協調全省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工作,構建專項服務平臺,跟蹤政策落實情況。建立特色現代農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中對水、電、氣、熱等資源使用的相關優惠政策。改進政府支持方式,結合相關社會組織的作用,擴大對高端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擴大對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等。
參考文獻
[1]王愛玲,劉軍萍,任榮,等.農業創意產業:現代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J].中國科技產業,2009(9).
[2]丁家強.關于開發教育農園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4(5).
[3]陳碧芬.休閑農場經營制勝關鍵與完善因素探討——基于福建龍晶葡萄園和永泰千江月休閑農場的案例研究[J].綠色科技,2013(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