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華 韓波 申海濤 汪艷梅
摘 要:該文介紹了超級稻Y兩優900在湖北隨州連續3a的試驗示范情況,并從播期、氮肥施用量和密度等方面總結了該組合在鄂北地區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為該組合在鄂北地區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水稻;Y兩優900;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56-02
Y兩優900是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以不育系Y58S為母本、秈粳交后代強優恢復系R900為父本配組育成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重點苗頭組合,該組合是通過進一步塑造動態理想株型和擴大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而達到高產的目的。隨州市農科所2012年開始引進試種,表現出綜合性狀表現良好。為了解Y兩優900的株型特征及生長發育規律,探討高產優化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良法配套,筆者于2013-2015年進行了以提高群體質量為核心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大田示范相結合。
1 材料與方法
1.1 品種比較試驗 試驗地點安排在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王店村(與隨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承擔的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同地),參試品種有Q優6號、C兩優396、豐兩優香一號、揚兩優6號、Y兩優1號、深兩優5814、Y兩優900等12個,其中揚兩優6號和豐兩優香1號為對照。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長6.67m,寬2m,10行區,16.67cm×20cm,移栽密度2萬穴/667m2,基本苗8萬~10萬/667m2,田間觀察記載按《湖北省水稻品種區域試驗記載標準》執行。
1.2 播期(水育秧)、密度、氮肥用量試驗 在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王店村村民戈發財責任田同時安排了Y兩優900播期、密度、氮肥用量試驗,試驗均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6.67m2。播期的變幅在4月5~30日,密度在1.0萬~2.0萬穴/667m2,氮肥用量變幅在12.0~16.0kg/667m2。
1.3 高產栽培示范 示范片分別設在隨州市隨縣均川鎮、府河鎮、何店鎮。白善土質,肥力中等偏上,上季作物小麥。播種期4月5~25日,露地水育秧,大田移栽密度1.4萬~1.7萬穴/667m2,基本苗5.0萬~8.0萬/667m2,每667m2施含N、P、K分別為25%、10%、16%的史丹利牌復合肥40~50kg作基肥,移栽后4~5d追尿素5~7.5kg/667m2,擱田后復水時看苗追含N、P、K各16%的史丹利牌復合肥5~7.5kg/667m2。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規管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Y兩優900在鄂北地區的生育特性
2.1.1 農藝性狀及經濟性狀 株高125cm左右,生長穩健,株型松緊適中,莖稈粗壯,上部3張葉片挺直,略內卷,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平均穗數12.4萬~16.1萬/667m2,每穗粒數208.7~290.3粒,結實率79.61%~83.32%,千粒重26.7~27.9g,產量627.24~908.56kg/667m2,全生育期148~156d。
2.1.2 抗逆、抗病性 Y兩優900抗逆、抗病性綜合評判結果:稻瘟病綜合指數3.4,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抽穗期耐熱性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
2.1.3 品質特點 整精米率66.8%,長寬比3.1,堊白粒率19%,堊白度3.4%,膠稠度80mm,直鏈淀粉含量13.8%。
2.2 產量表現
2.2.1 試驗表現 2013-2015年連續3a品種比較試驗綜合結果表明:3a平均產量741.76kg/667m2,比對照揚兩優6號增產20.6kg/667m2,增幅為2.86%;比豐兩優香1號增產50.72kg/667m2,增幅為7.34%。平均有效穗16.16萬/667m2,穗總粒數219.4粒,結實率81.52%,千粒重27.18g。
2.2.2 示范表現 2013年在隨州市隨縣均川鎮示范0.67hm2,667m2產量826.8kg,比揚兩優6號增產75.2kg,增幅10.01%;2014年在隨州市府河鎮示范1.06hm2,667m2產量802.6kg,比揚兩優6號增產60.7kg,增幅8.18%;2015年在隨州市何店鎮示范2.01hm2,667m2產量783.8kg,比揚兩優6號增產55.2kg,增幅7.58%。
2.3 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根據連續3a多項栽培試驗表明:超級稻Y兩優900的大田栽插密度、氮肥用量對有效穗的影響較大,對穗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影響較小(表1~3)。
綜合上述各試驗結果,結合鄂北地區的氣候、土壤及地形等特點,筆者認為,Y兩優900安全、高產栽培的主攻目標是:增加有效穗,穩定穗粒數及粒重。傳統栽培的技術原則是:適時早播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配方施足底肥,早追肥,促分蘗,增施保花孕穗肥,提高千粒重和結實率;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2.3.1 有效穗 獲得有效穗最大值的大田栽插密度
為1.5萬~1.7萬穴/667m2,栽插規格采用寬行窄株16.67cm×26.67cm或13.33cm×30cm,每穴2粒谷苗,基本苗4萬~6萬/667m2,寬行設置為南北行向為宜。
2.3.2 氮素及其它營養素施用量 純氮用量為14~15.5kg/667m2,667㎡施農家肥1 500~2 000kg、碳酸氫銨60~70kg、過磷酸鈣25~30kg、氯化鉀7.5~10kg或含N、P、K分別為25%、10%、16%的史丹利牌復合肥40~50kg作基肥,冷浸田增施1~1.5kg鋅肥,移栽后4~5d追施尿素7.5~10kg作分蘗肥,曬田復水后追施含N、P、K各16%的史丹利牌復合肥5~7.5kg作促花孕穗肥,后期結合病蟲防治搞好葉面噴肥。
2.3.3 播種期 在鄂北地區適宜播期為4月5~15日,667m2用種量1kg,采用水育秧或旱育寄插兩段育秧方式,水育秧的秧齡控制在35d以內,兩段寄插育秧秧齡控制在40d以內,在育秧期要早追肥,搞好病蟲防治工作,培育多蘗壯秧,帶蘗移栽。
3 結論與討論
(1)鄂北地區是我國一季中稻的高產地區,為了改善稻米品質與保持高產的矛盾,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隨州市農業技術部門先后引進試驗、示范了一大批優質高產品種,但由于大部分品種不是因為產量低,就是因為抗性差,不能滿足農民實質性的需求,推廣阻力大。Y兩優900的試驗、示范為鄂北地區超級稻的推廣和運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探討出了高產、穩產、優質、安全的栽培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良種與良法的配套。由于Y兩優900的品質較好,綜合抗性較強,糧食經銷商容易接受,綜合效益好,是現階段鄂北地區優質稻米產業化生產的理想組合。
(2)鄂北地區一季中稻傳統的栽培模式仍是育苗移栽,由于Y兩優900在鄂北地區全生育期較長,為避免抽穗揚花期及灌漿期遇低溫,育苗移栽適合于油菜茬及空閑田,小麥茬和寒冷山區不適宜種植本組合,麥后直播的栽培方式更不作推薦。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