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慈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困生的發展。教師要積極靠法和利用學困生的閃光點,有效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不斷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探討,認真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經常深入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找到有效的、具體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使學困生的閃光點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在未來的學生教育中更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關鍵詞:學困生 閃光點 生成資源 有效利用
如何將素質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學生的一種必需?如何開發、利用學困生的閃光點?怎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想下面幾個活生生的教學案例故事可幫助理解和把握,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案例一:在期中考前的復習課上,平時上課基本聽不懂、初中知識基本空白的王鳳娟(女)同學,主動問了一道關于“離子能否共存”的問題,心想該生盡管學不會但已有了學習的愿望,千萬要好好引導,不能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我試著問:“什么地方不會?”她說:“不知道什么是共存”,我舉例說:“H+與OH-能共存嗎?”“不知道”“H+與OH-會不會反應?”“不知道”“酸與堿會不會反應?”“酸堿會發生中和反應”“酸與堿反應的實質是什么?”立即說:“我知道了,H+與OH-能反應”,“那么H+與OH-能共存嗎?”“不能”,“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能反應就不能共存,不能反應才能共存”“老師,我不知道誰與誰相遇能不能反應”“能不能反應,是根據前面所學知識來判斷的,你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嗎?”,“知道”,“你還知道溶液中置換反應發生的條件嗎?”,“知道”,“現在先記住這兩類反應的條件就行了,以后學了再記”,“老師,先讓我自己做做這道題吧”,“好吧,不會再問,只要學,就能學會”。該片段再一次使我體驗到,學困生都有學好的愿望,關鍵是看我們是潑冷水還是耐心培育,能不能始終保持這種耐心,能不能始終關注他們的學習特別是他們的點滴進步。
案例二:某天學生做課堂練習的時候,陳中國(男)同學對一道練習題(人教版必修二45頁第2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認為把A、B兩種金屬用導線連接后同時浸入稀硫酸中,A上有氣泡產生時,A比B活潑。理由是在銅鋅原電池實驗中鋅片上仍有氣泡且比銅片更多,由此可推知A比B活潑。當時我并沒有直接說他答錯了,而是從觀察實驗現象很細致的角度對該生提出表揚,然后和學生一道對銅鋅原電池發電實驗的現象做了分析說明,使學生認識到鋅片與銅片連接后鋅片上仍有氣泡的原因是鋅片不純造成的,理論上是不應有氣泡產生的,類似的原電池中,哪一極有氣泡產生,哪一極活潑性就差。通過這種形式的引導既認識到了實驗現象的真相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三:關于中心原子孤電子對數的計算,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與中心原子直連的并不是單個原子而是原子團的情況,此時如何去確定最多能接受的電子數呢?我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要求同學們根據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結合具體例子自己去探索。開始同學們認為,就按直連的原子去計算,而與原子團中的其它原子無關,例如CH2=CH2的中心C原子孤電子對數=1/2(4-2×1-4)<0,該情況下按無孤電子對對待,這是否科學呢?于是我就請同學們按此法計算NH2-NH2的中心N原子孤電子對數=1/2(5-2×1-3)=0,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因N上有一對孤電子對,說明剛才的計算方法有問題,于是同學們又進入了深思狀態,一段時間后216班劉煥迪同學提出:應把原子團看成一個“原子”,計算出總價電子數,然后再據“8-原子團總價電子數”求出最多能接受的電子數,計算公式為1/2(5-2×1-1)=1,對CH2=CH2也同樣適用,計算公式為1/2(4-2×1-2)=0。為使同學們進一步搞清這個問題,進而形成科學方法,又讓學生思考CH2=CH-CnH2n+1的中心C原子孤電子對數的求法。同學們再次陷入沉思狀態,而且很興奮,有的學生說,將“-CnH2n+1”看作“H”就與乙烯的計算方法一樣了,這個沒錯,那么它的本質是什么呢?怎樣說更科學呢?H與C結合跟“-CnH2n+1”與C結合有何共同點呢?任慶林同學迫不及待地說:都與該C原子形成一對共用電子對,因而“該C原子的價電子總數=4+與其他原子形成的共用電子對數”。綜上所述,當中心原子所連的是原子團或更復雜的基團時,其直連原子最多能接受的電子數=8-(該原子的價電子數+該原子與其它原子形成的共用電子對數),然后再據1/2(a-xb)求出中心原子的孤電子對數。上述學習過程表明,在教師的不斷啟發誘導下,學困生的閃光點就會不斷地呈現,特別是得到老師的肯定后,會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潛能。
案例四:為方便與學生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案中設置了“心語信箱”專欄。課后在批閱學案上的有關問題時,發現有許多學生寫了留言,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其中241班李雪飛(女)同學寫道:當時學會了,過后就忘了,做題的時候對所學的還是陌生的。我的批語是:你說的很正常,我也曾經歷過,只要堅持學下去,肯定會越來越好的。241班劉雪珂(女)同學也反映:學會了之后,沒多久就忘了,就覺得有些熟悉,可就是想不起來。我的回復是:覺得有些熟悉,就是你的進步,堅持吧,肯定能學會的。“心語信箱”搭起了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這也是開發、捕捉、利用學困生閃光點的重要途徑。
以上幾個案例是我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僅僅是在開發學困生閃光點路程上的一個起步,但只要我們善于積累經驗、積極引導、耐心培育,總能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我們應該有效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不斷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探討,認真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經常深入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找到有效的、具體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使學困生的閃光點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在未來的學生教育中更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化學教學中學困生閃光點的開發、捕捉與利用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13040278。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