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
摘要:本文中筆者從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創設生活情境,啟發數學思考;創設生活情境,啟發數學思考;利用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領悟知識的內涵四方面談了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達到生活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策略
數學是一種抽象的知識,它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關系。生活是數學的來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見到數學的運用。新課標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是: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學生的生活融合進知識的學習中,并將生活現象進行抽象,使之成為數學問題。教師要多了解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生活中對知識進行創造性的運用,獲得更好的學習技能。筆者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進行了總結。
一、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由于這些內容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可能會遇到,新知識的學習可能就會成為“舊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熟悉感,更加順暢地接受新的知識。
如進行“圓的周長”的學習時,我就將一個笸籮拿到了課堂上。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對于笸籮,每個學生都很熟悉,這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工具。筆者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笸籮的邊緣有點松了,教師想讓它更緊一些,更牢固一些,在外圍給它箍一圈鐵絲。你能不能幫教師計算一下應該用多長的鐵絲?你們要用什么方法去計算呢?教師手里的道具——笸籮,以及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都在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紛紛舉手想要向教師闡述自己的想法。有人說:可以拿一條繩子,在笸籮邊上圍一圈,再量一量繩子有多長。也有人說:可以把笸籮放在地上,讓它沿著一條直線滾一圈,看看能夠滾多遠,再把它滾過的痕跡量一下。筆者對學生的想法和創意給予了肯定,并讓他們利用自己想到的辦法去測量笸籮的周長。經過動手演示,學生發現這兩種方法都不太科學,不僅量起來麻煩,所得到的數據也不精確,兩種方法得到的笸籮周長有一些區別。
隨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笸籮這一圓形物品的周長是與什么相關的呢?有沒有一定的計算規律可以遵循呢?學生依靠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很難解答這一問題了,于是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學生經過多次試驗,終于明白了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們可以利用半徑推算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進行優化,讓學生利用生活尋找與數學相關的信息,學會利用數學的思維去對生活進行思考,對生活中的數學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只有讓學生多看、多想、多用,他們才能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二、創設生活情境,啟發數學思考
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影子。在實施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氛圍,利用生活情境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知識抱有一種強烈欲望,學會利用數學的眼光去對生活進行觀察和思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世界、認識世界,并在對生活實例進行分析和體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開發,讓他們能夠從生活的角度對數學思想進行領悟和體會。例如,在上第二冊“位置”一課的第一單元時,我創設如下情境:在上課之初,我就讓學生把數學書合上,上面放一本語文書,再在語文書上放一個鉛筆盒。隨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語文書的上面是什么?數學書的上面有什么?鉛筆盒在什么的上面?語文書在什么的下面?利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位置關系,學會上、下的描述。此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在教室中所處的位置,并在思考后描述:誰在我的右邊?誰在左邊?誰在我的前面?后面是誰?這樣,學生對前后左右就會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有時,筆者會讓學生按照“從前到后”的順序依次回答問題,或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站起來做游戲,也會讓學生描述一下“我是×排×號”,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來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這樣的情境設計不僅能夠有效地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快樂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玩樂之中輕松完成知識的學習,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成為一種自動、自發的活動。
三、利用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領悟知識的內涵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于抽象的知識在理解上有較大的困難,數學知識難以在他們的頭腦中建立表象,這就導致他們難以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和內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對相似的知識進行比較,學會利用數學的方式描述生活,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感悟,逐漸領悟數學知識的內涵。如進行“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由于千米無法利用事物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學生不能獲得直觀的感受,筆者便在課前和體育教師溝通好,組織學生跑個一千米,讓他們對“千米”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能夠輕松掌握知識。
四、讓學生體驗知識,學會應用
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數學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工具,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學會探索和創新,為他們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讓他們從現實生活中去“做”數學,親歷數學知識的產生和應用,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智能的增加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我校的一個花圃因為年代久遠,需要翻修一下。于是,我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與此相關的活動:“大家看到我們教師后的花壇了吧?學校想要用40米長的欄桿把它翻修一下。學校沒有資金請專業的園藝師進行設計,只能靠大家來幫忙了。請大家畫出設計圖,并計算花壇的面積。”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校園,學生都想為學校設計一個最好的花壇,他們的興趣很快就得到了激發,創造的火花不斷在他們的大腦中迸發。有的學生將花壇設計成了較為規則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菱形等,還有的學生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了五角星的形狀、花瓣的形狀、樹葉的形狀等。每個學生都非常投入其中,想要設計出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花壇。
隨后學生認真地對自己的圖形面積進行計算,那些不規則的圖形計算不出面積,學生著急的眼睛都紅了。隨后我肯定了學生的創意,也選出了幾幅較好的設計圖張貼到教室的宣傳欄上。這樣讓教材內容“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創新一面,讓學生切實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數學教學必須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將學生引導到生活中去,讓他們在心靈深處留下更多數學生活的烙印,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才能讓學生終身享受學會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價值。
甘肅省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5〕GHB0005。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