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摘要:孔子說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獲取知識的巨大推動力。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追求。本文根據自身課堂教學中的經驗總結了現代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和特點: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巧設導語、引發興趣;要使教材“生活化、現實化”;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精心設計習題,體驗成功。并用實例證明了幾方面的有效性,切實提高了教學水平,培養了學生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 創新能力 開放性思維 民主 和諧 美化教材
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發展?!迸囵B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內部動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如果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了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好奇心,驅使學生學習新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談一下粗淺的體會。
一、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學習的思維處于最佳的狀態,而緊張的課堂氣氛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一堂課的成敗,教學質量的高低,往往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愛的氣氛,只有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氣氛下,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參與到探究、嘗試的過程中來,從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挖掘出他們的創新潛能。
例如,在教授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我采用了觀察法。通過觀察個位數上的數的特征,學生自然而然的總結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在講能同時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采用了游戲法,師生合作一個小游戲,把全班學生編號,隨著教師的口令,第一次能被2整除的學生起立,第二次能被5整除的學生起立。然后提問:哪些學生站起兩次?為什么?,這時學生對教師的提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都積極的舉手回答,這樣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氣氛高漲起來,而且還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記憶深刻。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僅創造了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而且還是一把培養師生感情的“金鑰匙”。
二、巧設導語,引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新授課的重要環節。一個好的導語,能激起學生濃郁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然地步入探求知識的“情感區域”,給課堂教學定下成功的基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巧妙的導語,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首先帶給學生一個禮盒,請同學們聽聽從里面傳出的聲音,猜出是什么?聽完后有的學生很快猜出是鐘表,接著教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看到過的鐘表介紹給同學們。然后,教師通過課件把各種鐘表展示給同學們,同時傳出鐘表的聲音和動作:“小朋友,你們好!請你們幫助我認一認幾點鐘了好嗎?同學們被鐘表“叮當”的聲音吸引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興趣高漲。這樣的導入,不僅打破的教材的束縛,還使他們的學習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三、豐富教材,使教材“生活化、現實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把它更好地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所以,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能用數學的眼睛去觀察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最艱巨的任務。
例如,在教學奇數和偶數時,學生都知道了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不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奇數。這時我們可以把書上的習題拋開,大膽地放開學生手腳,讓他們展開思路,到生活中去尋找奇數和偶數,充分擺脫課堂的束縛,讓學生動起來。這時學生會有很多發現,比如桌子有4條腿,4就是偶數,三輪車有3個輪子,3是奇數;有的學生甚至說,我們每個人有一個腦袋,“1”是奇數……這樣使課堂教學貼近了學生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所不在,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又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們可以甩開教材中的案例,把教材現實化,也可以把課堂轉移到室外,可利用實物(例如自行車的車輪)來提問,我們騎的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圓形的)你們知道為什么是圓形嗎?(因為只有圓形才能滾動),扁圓也是沒棱沒角的為什么不做車輪呢?這樣就把圓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自然理解了圓是一種曲線圖型,什么是半徑、直徑,從而感覺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我們生活中的實物都可以作為數學中的素材。
四、精心設計習題,體驗成功
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所以,不管是課堂提問,還是平時的作業和檢測,都不要一刀切,要做到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做難易不同的題,避免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使他們都能輕松愉快的完成任務,與此相聯系的是經常得到老師的夸獎,也會相應的激發學習熱情,從而培養興趣,習題設計的好,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平等表現的機會,還會使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且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設計如下習題:
1.判斷
(1)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
(2)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
(3)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大小不變。( )
2.把下面各分數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