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巍+王先軍+吳小勇等

摘要: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目前正處于一個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的時期。伴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等互動交流平臺在輔助教學上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空間,而且易于高校學生接受。筆者在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工作表明,學生對于“課堂講授+微博輔助”教學模式的認可度較高,對基本概念掌握明顯提升,對教材與規范中區別和聯系的認識明顯加強,可實現差異化學習和鍛煉交流能力。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教學手段;微博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6017004鋼筋混凝土課程是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專業課之一,也是從事土木工程行業的學生將來運用最多、最廣的專業知識課,做好鋼筋混凝土課程的教學工作對學生畢業以后從事結構工程設計、施工等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1893年法國國立道橋學校首先開設鋼筋混凝土課程至今,鋼筋混凝土課程的教學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其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提高,但在實際教學中該門課程仍然存在學生較難掌握、教師較難教授的“兩難”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該門課程內容較多,設計計算繁雜,構造和規范規定較多,但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導致該課程的課時數不斷減少,教師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將課程所有內容全面講授;另一方面該門課程與學生熟悉的數學、力學等課程區別明顯,學生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要解決鋼筋混凝土課程的“兩難”問題,需要從多方面開展工作,如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手段的探索等[2]。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早已為大家所認識,高等院校以開放式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進行輔助教學也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展,但網絡學習的效果卻不甚理想[3]。近年來,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在學生中越來越普遍[4](以長沙地區高校為例,智能手機在學生中覆蓋率高達80%以上),學生通過手機實現課程管理、課堂筆記分享等學習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任何資源都可以成為課程,將移動互聯網這一學生易于嘗試和接受的平臺引入鋼筋混凝土課程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其即時性和交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較好地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拓展[5]。自2013年起,筆者嘗試將騰訊微博引入三峽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混凝土結構原理和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等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輔助效果。本文以期間開展的工作為基礎,對微博在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微博作為課堂教學輔助手段的優勢
(一)微博有利于師生實時交流探討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教師與學生使用微博進行相互交流創造了條件。在相互添加微博收聽之后,學生可以利用微博直接提問,教師的解答和其他學生的討論也可以通過手機及時進行接收,這便于學生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時對教師教學產生及時的反饋。另外,性格內向或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較好地融入到師生交流這一良性教學過程中來。因此,微博為教師和學生傳遞信息提供了一個全面、及時的平臺渠道。
江 巍,等微博在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二)微博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利用微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時,上傳的教學課件、相關文獻、資源鏈接等內容,以及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一并可形成豐富的學習資源以供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微博可以集成圖像、聲音、文字、動畫、視頻等信息,集成的學習資源表現力強,可以直觀明朗地表述某些講解起來枯燥乏味的知識。教師和學生可以對交流討論中的觀點采用聲音、動畫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有利于教師樹立平易近人的形象,提高學生參與微博互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三)微博教學成本低廉
采用微博教學的成本很低。一方面從信息傳遞費用來說,目前高校學生的手機一般采用包月上網,文字信息發布耗費流量很少,信息接收成本低。另一方面從信息傳遞效率來說,微博教學可以極大地節約時間和提高效率,如果某個知識點學生掌握不夠透徹,教師只需要解答一次就可以滿足多位學生的需求,因此可以較好地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二、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中微博應用的實踐開展
2013年以來筆者開始將微博引入到三峽大學混凝土結構相關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經過三年的實踐,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微博對混凝土結構課程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應利用微博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與學生就知識疑惑在課后及時進行交流探討,適當設置案例專題促進學生探究式學習等。
(一)使用微博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在混凝土結構課堂教學課時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教師對授課內容往往會根據授課對象進行優化,與前設課程(如《建筑材料》《理論力學》等)重復的內容可能省略,這樣導致的內容跳躍可能給學生帶來困惑。因此,使用微博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可以避免學生陷入“老師不按照書上的講”這種茫然。
課前,教師可通過微博對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預習要求,明確課程的學習重點及前設課程已涉及的內容,同時發布教學思考題,指導學生有的放矢。學生接收到微博信息后,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預習,了解相關背景,閱讀教材和參考文獻,并對習題進行分析和思考。為了保證每位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在課堂上對指定問題進行提問,以了解預習的情況,并在課后發布問題解答形成反饋。例如鋼筋混凝土材料力學性能這一章,學生在建筑材料課程中就已經涉及部分內容,因此指導學生結合建筑材料進行鋼筋性能和混凝土強度指標等自主學習,課堂講授重點放在混凝土的變形特性、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等知識點上,有效利用課時。
(二)課后及時解答學生疑惑,進行交流探討
采用微博輔助課堂教學可以極大節省教師答疑的人力成本,但教師應注意解答疑惑須及時進行。課堂或者課間提問教師無法回避,而微博提問不是必須立即答復,教師可能忽略,一旦學生微博提問后教師沒有回答,則會挫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嚴重影響微博的教學效果。
因此,教師應對每位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認真回答并盡量詳細。例如有的學生提問“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時為什么有的教材上保留結構重要性系數?”,如果回答“規范不一樣”或者“教材版本問題”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筆者回答時將混凝土結構的國家標準規范和水利部、能源部規范的有關條文給學生進行介紹,然后上傳了針對該問題可以查閱到的數篇中文文獻,讓學生充分了解該問題的來龍去脈。對于學生提問,教師不能因為問題太簡單而產生不悅情緒,更不能因為問題難以說清而產生煩躁情緒,對于有些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教師可發動學生先進行討論然后自己進行總結。微博互動交流一方面可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授課方式是否合適、授課重點是否清晰,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師更深入地鉆研業務知識。
(三)微博設置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混凝土結構課程是一門與工程實踐緊密相關的課程,同時又存在過多的理論、公式等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課堂授課時數有限,教師給學生進行案例展示和自我思考的時間不足,而微博可以有效地擔當起設置真實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媒介。與混凝土結構授課內容相關的案例、新聞網絡鏈接在微博上進行分享,并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這一手段實施起來非常方便。
微博提供的案例鏈接形式豐富,文字新聞、圖片新聞、視頻新聞等均可以作為微博的案例資源。例如在介紹“混凝土的干縮變形”時,筆者在微博上轉發如下案例:“某地區某辦公樓,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達到預定混凝土強度拆除樓板模板時,發現板上有無數走向不規則的微細裂紋。裂縫寬0.05~0.15mm,有時上下貫通,但其總體特征是板上裂紋多于板下裂紋。經調查,施工時的氣象條件是:上午9時氣溫13°C,風速7m/s,相對濕度40%;中午溫度15°C,風速13m/s(最大瞬時風速達18m/s),相對濕度29%;下午5時溫度11°C,風速11m/s,相對濕度39%。”
學生可以從濕度角度出發判斷出裂縫產生的原因在于混凝土的干縮,同時,學生對于強風對混凝土蒸發速度的影響有了概念性的認識。
三、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中微博應用的效果分析
(一)學生參與情況統計
自筆者嘗試應用微博輔助三峽大學混凝土結構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以來,筆者對收聽人數、互動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比例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圖12013-2015年學生參與比例統計結果
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于“課堂講授+微博輔助”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始終保持較高水平,隨著資源的豐富累積和口碑的傳遞效應,積極參與互動的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以筆者2015年春季學期承擔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課程為例,學生總數153人,收聽人數144人,占總人數94%;參與互動人數86人,占總人數56%。
(二)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對于應用微博輔助混凝土結構課堂教學的學習效果,除課程結業考試可為學生最終學習效果提供評價依據外,更多地通過課堂教學提問、平時作業、討論交流等手段評價學生的參與狀態與交流狀態。
筆者對三年來的學習效果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在以下方面有較大進步:第一,對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明顯提升,例如學生通過分析“9·11事件”中紐約世貿大樓的倒塌建立“防連續倒塌設計”結構概念,通過分析粵贛高速橋梁垮塌事故建立“活荷載的最不利布置”概念等,這樣建立起來的概念形象具體,掌握牢固;第二,對教材與規范的區別與聯系認識加強,由于教材內容有局限性但比較深入,規范內容全面但更精煉,學生自主研讀規范時常會有疑惑,例如“規范在附錄中給出了混凝土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在設計原則中又給出了其簡化公式”這一題詞,筆者通過發布專家對規范的解讀,補充相關參考文獻,并針對學生疑惑進行討論交流,在解答這一問題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彈性分析”與“彈塑性分析”的概念。
除此之外,應用微博輔助混凝土結構課堂教學還可以實現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教學。通過對學生交流狀態的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的交流主要集中在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遇到的一些細節,如學生在該課程起步階段對于“構造要求”的把握不到位,常咨詢“鋼筋面積計算完畢后怎么配筋”之類的問題,對于此類問題可以安排學生查閱規范和教材,并進行案例展示得到解答。但對于部分學生可引導其自主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在講解“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時提到“變角度空間桁架模型”,受學時的限制,教師通過補充參考文獻和增加討論環節,可激發學生自我思考,引導其自主研究。最后,應用微博輔助混凝土結構課堂教學可實現對學生交流能力的鍛煉,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
四、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中微博應用的注意事項
將微博作為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的交流答疑、知識拓展平臺,操作方便且信息傳遞性好。但是要積極發揮微博傳遞信息的有益面,筆者認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維護好微博作為輔助教學平臺的開放性和有序性
微博作為網絡在線交流平臺,其開放性決定了教學互動內容是可以被任何人參與和評價的,難免存在“蹭課”學生或者外部人士向教師提問的情況。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認真對待,有時可能存在教師之間通過微博進行教學活動的互相交流,對于來自其他教師的建議也應虛心對待。教師通過微博開展教學活動,表現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有趣,為活躍氣氛也可適當發布一些教學之外的內容,但必須把握好度,過多則會沖淡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成為微博教學互動的主體
教師作為微博教學互動的發起者和引領者,主要是利用微博發布教學活動,進行答疑交流。但是,在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這種互動交流的同時,也應激勵學生主動制造微博互動的話題,使其成為教學互動的主體。對于某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學生查閱相關資源并作出答復,然后再進行總結,并對前面進行的答復給予評價,評價應盡量正面,避免挫傷學生積極性與自尊心。對于某個知識點,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去搜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上傳分享,并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一定的分析評述。微博教學互動的最佳理想狀態應是學生更多地成為這一過程的主導者,而教師作為互動交流的總結者。
(三)充分利用微博互動教學的反饋作用,加強資源整合
教師通過微博進行交流答疑等活動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恰當,教學內容是否有所遺漏,并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及時全面的評價,進而對自己將來的教學工作進行相應修正。發揮好微博互動教學的反饋作用,其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另外,微博互動交流與課堂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課堂教學是嚴格依據教學計劃進行,指導學生進行系統化學習;而微博交流答疑則是針對某個問題進行進一步地闡述,其實質是一種碎片化學習。對于某一個知識點,在進行這種互動交流時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可能出現的理解偏差,同時在解答過程中也會搜集到很多相關資源。雖然微博信息可以長時間保存,但及時將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對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很大幫助。
四、結語
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目前正處于一個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的時期。微博是一種新型的交流工具,其互動溝通方式非常類似于課堂交流,與網絡課程相比更易于新時代的高校學生接受。本文根據三峽大學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微博互動作為輔助手段的實踐工作,對微博互動交流如何有效開展進行了探討,目的是希望為提升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1]魏春明,趙星海,秦力. 鋼筋混凝土課程的教學探討[J]. 東北電力大學學報, 2010,30(5): 44-47.
[2]趙新銘,陳愛玖,白星理. 改革混凝土課程教學,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1,17(3): 102-103.
[3]蔣東興,張繼才,羅念龍. 高校網絡教學現狀與對策[J]. 計算機教育, 2004(9): 44-46.
[4]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及前景的調查報告[R],湖南大學,2012.
[5]羅雙發,張曉嵐.大學生參與微博教學的意愿調查[J]. 中國農業教育,2013(2): 61-65.
Application of micro blog in concrete structure course teaching
JIANG Wei, WANG Xianjun,WU Xiaoyong, CHEN Denghong
(College of Civil Engneering & Architectur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P. R.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ome explorations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means become the urgent nee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d smart phones, micro blog has wide application areas and long term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assisting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which is acceptable by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motion of micro blog interaction to the teach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micro blog in the teach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The practice result shows that students have a high approval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icro blog assisting” mode, a clear improvement on mastering basic concepts, and a reinforced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books and codes. Meanwhile, the differential learning is achieved and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enhanced.
Keywords: concrete structure; teaching means; micr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