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沿大
摘 要:一堂課開好了頭,更要收好尾。語文課堂教學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好的結語對教學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可忽視!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結語藝術;有效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17-02
結語是教學一個環節后的小結,也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關”,起到完善、強調課堂內容的作用,并對后續學習提出一定要求。語文教師更應該抓住課堂總結語做文章,用精彩幾分鐘來提示學習重難點、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課后回味、思考,提升學習效益,演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壓軸戲”。
一、激情導語,感染熏陶
激情導語是教師深入體悟文本時的一種細膩暢快的表達,是教師情至高潮的一種難以自禁的傾瀉。它能發人深思,讓人警省,令人振奮。比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可以以一段飽含深情的教師抒情語作為該課的結尾:“這座歷經五代皇帝、用了三十五年才建筑成的圓明園,就這樣毀于一旦,我們和所有的中華兒女一樣,心在絞痛,血在沸騰!但——這把火可以燒毀這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卻燒不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燒不毀中華民族的仇恨,更燒不毀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讓我們時刻記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在這里,以飽滿的激情,詩一樣的語言,對全文做出了總結性講解,道出了文本的中心,情深意切,道之以情,教之以理,鏗鏘有力,耐人尋味。
二、音樂渲染,余音繚繞
音樂大師貝多芬說:“音樂能使人類的精神爆發火花。”課程標準中講到的學科的整合,語文的綜合性等特點都為我們的語文課堂適當注入其他學科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依據。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結合教材的實際,恰如其分地引入音樂的藝術,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教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詩時,我結合自身對整首詩的深切感受,把詩詞套進了瑯瑯上口的對歌曲調里。于是,我這樣結果:
同學們,這首詩詞美,描繪的景美,老師特別喜歡它,于是把它譜成了一首曲子,想聽嗎?(想)好,就讓我們在音樂聲中感受這首詩的美妙意境。(聽詩譜的曲子)想學嗎?(想)好,跟著曲子的旋律哼哼吧。(學生邊跟邊哼)再來一遍,你會唱的很動聽啦。(學生唱)其實在唱的過程中,學生已經不知不覺地,背下了這首詩!因為這是白居易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課在學生那深情的、旋律悠揚的《暮江吟》詩譜曲聲中結束!)。此時,課堂上,音樂旋律與詩文的奇妙結合構成了美妙而獨特的樂曲,學生在學唱中,學會了背誦詩句,還進一步地領悟了詩中的意蘊。課堂氣氛歡快,一如身臨其境地欣賞到了暮江美景一樣。這樣結課,易于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更強化了對詩文思想內容的理解。當然,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適合這樣被譜成曲子的,我們可以依據教材特點,適當的引入一些音樂以調動課堂情緒。在《燕子》的結課教學中,則將讀和歌結合,在學到“這么多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譜啊”時,鋼琴伴奏,讓學生齊唱《小燕子》,在歌聲中感受語言之美、體味比喻之妙,掀起課堂上一陣又一陣的教學高潮。
三、創設高潮,心潮澎湃
正如小說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結束一樣,課堂教學中的“高潮”不一定非在課中,它也可以安排在結尾時。比如在教《金色的魚鉤》時,便可以把高潮安排在下課前的5分鐘內。在學生理解“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這句話中深刻而復雜的思想感情后,可以這么說道:
“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凝結了老紅軍心中只有戰友,唯獨沒有自己的高尚品質。可親、可敬的老班長——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戰士們撕心裂肺的呼喊也無法喚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戰士們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誠和無私完成了黨的委托。他永遠地留在了那片無邊無際的草地上,留給戰士們的只有這枚用縫衣針彎成的——金色的魚鉤!同學們,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這段結束語,引用了諸多的格言,充滿哲理,生動感人。學生聽后群情激昂,然后嘎然而止,留下了無窮的回味余地。可見,在結課時靈活設計“高潮“,可以把學生的“心”緊緊“抓住”,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神奇效果。
四、承上啟下,巧妙銜接
一般我們都比較注意一節課內各環節間過渡語的設計,卻很少注意在單元與單元、課文與課文、一節課與一節課之間內容的過渡。其實,我們不僅應該注意到這些問題,還應特別注意在同一篇課文內不同課時之間創設結束語,使上下課之間上下勾聯,銜接自然得體,如行云流水,渾然天成。如在教《橋》第一課時可以這樣結果:
“這節課上,我們從初讀中認識了一位老支書,他忠于職守,他舍己為人,他有著崇高的人格魅力。那么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深切感受到老漢的這些高尚的品質呢?下節課接著品讀學習,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里去感受老支書那偉大的人格光芒。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這樣的結束語在實際的教學中比較常用。既是舊課的“收場”,又預示了新課,成為新授課的“開場戲”,為舊課的“收場” 和新課的“開場”作出了極為自然的過渡。
五、引而不發,激發深思
所謂“引而不發”,并非賣關子,故弄玄虛,故意制造教學的神秘氣氛,而是在學生對課文領悟已達一定深度的情況下,教師通過點撥、提示、發問、假設等手段,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推進,從而激發學生新的思維興奮度。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引”,真正的意義在于學生的“發”。要“發”得好,必須“引”得妙。如在《釣魚的啟示》一課將結束時,突然設問:
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的將來產生什么影響?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們也將不止一次地和作者一樣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堅持了“規則”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連串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因下課鈴聲而行將關閉的思考的閘門再次打開,引發學生進行種種猜想、判斷、理解,學生的知識再度被激活,思維被激發,情感被激勵,達到了課雖盡而思不斷的深層的審美效應。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精心巧設的結課語言,讓我們的整堂語文教學煥發活力,閃爍著多元智慧的光芒。這就猶如給一堂語文課的末尾,扎上一朵精致而漂亮的蝴蝶結,即可鞏固課堂所學,又可產生“課雖終,趣未盡、思不止”的美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