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恩
摘 ?要:大學語文在高等學校發展歷程中所承擔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及作用是特殊的。大學語文課堂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挖掘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蘊,在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修養與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方面,發揮出其獨具的優勢。
關鍵詞:大學語文 ?人文關懷 ?教學模式
在科技、經濟高速發展的工業化社會,人文精神又一次成為社會文明追尋與關注的對象。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的一番話:“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從人才需求及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并不需要每個人都掌握所有的專業知識,但作為人文精神的素養卻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在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課程,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主要課程之一,是高校非中文專業大學生的一門公共課,其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在目前母語危機日漸加深的社會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領域,以“大學語文”為依托的傳統文化教育所處的困境,已經越來越引起相關人士的關注和思考。
大學語文在高等學校發展歷程中所承擔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及作用是特殊的,是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大學語文以其深邃的內涵,在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上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學語文的教育對象是非中文專業的理工科學生,其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審美)、理解、評判和表達能力上,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修養與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因此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恰當的方法、途徑,努力實現與人文素質培養的結合,使大學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思想精髓積淀在學生的靈魂里,外化在氣質、風度、言談舉止中,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這愈來愈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挖掘大學語文課程包含的豐富人文內蘊
所謂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以人為主體,以文化建構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的人的生命表現、生命確立、生命發展的法則、原理和規律。大學語文課提供了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豐富文本,為師者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做人、合作精神、奮斗精神、審美等的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擔當起傳承人類文明成果、繼承和弘揚本民族人文精神的使命,追求崇高的道德價值理念,這應當是大學語文自覺擔負的使命。
先秦諸子的學說,大師們的思想博大精深,許多對于今天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及建立和諧社會多有教益。譬如: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反對各種殘民以逞的虐政;孟子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老子提出“損有余以補不足”,今天看來已不足為訓,正確的做法應是使“不足”逐漸走向“有余”,大致均富;閱讀《詩經》的篇章,可以體會到古人的評語“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精準;從“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可以感受到慘無人道的兵役制度和統治者的殘酷寡恩;閱讀“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可以感受到陶淵明的淡泊與追求;“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可從中感到樂府民歌的清新與質樸;“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會感受到李太白千古無雙的才氣與超脫、樂觀、放達;吟誦白香山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會為李楊的纏綿愛情而嘖嘖不已;從王維的“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孟浩然的“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能夠發現生動、清新、空靈的自然之美;從辛棄疾的“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可以感悟到雄渾、曠闊、蒼涼之美;從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可以感受到哀怨、優柔、纏綿之美;從岳飛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可以體會到氣勢磅礴、意志堅定、激昂悲壯之美。可以說,只要我們用心,大學語文教材中諸如此類文質兼美的詩文名篇比比皆是,堅持讓學生反復誦讀,加上老師精辟的講析,無疑是給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范例。[1]
大學語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挖掘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蘊,緣文釋道,因道釋文,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內心。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留給我們這樣一句格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他的學問和文章,就是循著這兩條途徑取得的。穿透一般,深刻理解世界上的重要事物,這就是學問。實際上,我國優秀的文學傳統中有許多這樣的資源有待開掘。
二、實現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的途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開篇這樣的論斷道出了大學應負載的使命,就是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化。我國古代儒學教育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要完美個人人格,而這恰恰也是人文及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社會發展到現代,人文這一概念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現代人所謂的人文是指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質和價值,是人類社會在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大學語文教學,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豐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要把大學語文教學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相結合,最終達到教會學生理解人的本質,懂得人的尊嚴,能夠學會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并能夠對社會現象和自身行為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的目的。要實現大學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培養相結合,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立足文化大平臺
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學只是一味地沉浸于對單篇課文的肢解上,我們對作品的解讀也僅僅停留在對作品文學意蘊的挖掘上,往往忽視了把學生的視野打開,忽視了對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及同一時代相關作品的解讀。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既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對各種文化的消化與吸收,甚至堵塞了學生的閱讀渠道。改革傳統教學,就是要引領學生站在文化的大平臺上去學習大學語文,放開手腳,從文學、文化、歷史等的高度去學習文章、解讀作家。教師不能僅僅簡單地傳授語文知識,更要向學生傳遞文化信息。傳統文化、多元文化,在當今時代顯得是那樣地珍貴。課堂教學就要把文化的知識點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民族文化融入時代生活,并從文化層面上對文本的細節加以把握,營造一種溝通作品、文化、時代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使學子們汲取營養、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