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貧困生非專業素質就業能力培養現狀,指出貧困生在思想品德素質、綜合能力素質、社會適應力及非專業知識素質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從發展型資助模式出發,提出開設專項課程、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差異化的就業指導及豐富通識教育等提升貧困生非專業素質的對策。
【關鍵詞】發展型資助模式 貧困生 非專業素質 就業能力 提升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012-03
貧困生是高校學生中較為特殊的群體,因受經濟貧困的影響,他們在各類非專業素質上也相對較弱,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就業困難群體。發展型資助模式突出內生能力的培養,對強化貧困生就業能力具有良好的促進功能。本文擬從發展型資助模式出發,試對如何強化貧困生非專業素質的就業能力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發展型資助模式的特點及對貧困生能力提升的功能
(一)發展型資助模式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也逐漸發生改變,其中對其內生能力的培養日益成為資助的重點。發展型資助是相對于傳統的保障型資助與教育型資助而言的更為新型的資助模式。所謂發展型資助是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校根據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以資金、項目、物品、人力支持等多種更加貼近學生成長成才實際需求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克服自身經濟困難的同時,提高自身實踐技能,更好地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的“功能性”資助、“造血型”資助。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看到其與傳統保障型的“輸血式”、教育型的“精神輸血式”等模式比較,更多地體現著內在各類素質的提升,實現“造血功能”的重建。發展型資助在尊重個性化需求基礎上,以外在作用的影響,提升貧困生內在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育人質量。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發展型資助具有以下基本特點:一是在資助理念上的轉變,即由傳統的“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即更注重對能力、技能、素質等方面的資助。二是在資助方式上的轉變,即從過去傳統的注重有形及可量化的目標管理向注重資助過程的內在控制轉變。三是在資助機制上的轉變,即由傳統的高校等外在主體的單向資助模式向外力與貧困生主體內力相結合的互動過程轉變。四是在資助要素上的轉變,即改變傳統的物質資源的分配,突出資助職能、資助目標、對象滿意度等要素。
(二)發展型資助模式對貧困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功能
就業能力是一個大學生經過多年培育而具備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現。一般而言,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基礎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差異性能力。基礎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勞動技能及其他維持基本生存的能力素質。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能促進人未來更好發展的素質,如社會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等。差異性能力則是一個人所具有的他人所沒有的能力,如獨立見解、創新性思維等。貧困生大多數時候不僅表現為物質資源的缺乏,有時也體現在就業能力缺乏方面。他們往往比非貧困生更缺乏未來職業所需要的各類能力與素質,使得他們更多時候處于就業弱勢地位。發展型資助模式應對提升貧困生就業能力具有良好的促進功能。一是通過更新的資助理念,強化貧困生的基礎能力。以外在力量的干預,使貧困生更好地獲得能力、素質與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業需要。二是通過更新型的資助方式,強化貧困生的未來發展能力。發展型資助強調資助過程的控制,使得貧困生一些如學習力、團隊精神等內在隱性能力獲得更好的培育。三是通過雙向互動的資助機制,更能促進貧困生的差異性能力提升。突出資助職能與貧困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挖掘貧困生的優勢,以更好彌補其“先天性”劣勢,最終在能力目標上與非貧困生持平。
二、貧困生非專業素質就業能力培養現狀
素質主要是指人先天性的自然稟賦,在經過后天教育與培養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與質量水平。大學生的素質一般可以分為專業性的素質與非專業性的素質。專業素質,即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應具備的專門知識與專門勞動技能。非專業素質,即除專業素質外的其他的素質,如人的心理素質、綜合品格、文化修養等。貧困生非專業素質就業能力可以歸納為以下一些方面,筆者以對其培養現狀做簡要的分析。
(一)思想品德素質
思想品德素質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與靈魂。貧困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不僅表現著其道德修養、精神境界與社會責任,也體現著其未來的職業態度與操守。這是貧困生非專業素質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強化其非專業素質最基本的方面,但分析其培育現狀,對于這一隱性的素質,往往為高校與貧困生所忽略。在貧困生教育過程中,高校往往以考試分數來衡量貧困生的學習水平與綜合能力,而如何使貧困生具備良好的奉獻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職業態度卻未能得到重視。在就業過程中,貧困生也往往更多關注自身利益的獲取,良好就業環境的追求,而未能考慮更多奉獻、誠信與合作。同樣,用人單位在選拔畢業生過程中,也更多考慮可量化及可操作性的專業素質來確定錄取標準。如此種種,使得貧困生在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方面難以實現有效提升。
(二)綜合能力素質
綜合能力素質是大學生成功就業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專業能力外,一個人還應具備許多其他的能力,主要有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與他人溝通交往能力、在實踐工作中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能力、對活動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及其他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綜合能力有時是貧困生最為缺乏的素質,應是我們重點關注與培養的內容。在我們對貧困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育方面,主要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貧困生的社會實踐機會較缺乏,他們的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獲得鍛煉較少,使得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難以與非貧困生相競爭。二是高校對貧困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不足。大多高校開展常見性的培養活動,而且也主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得貧困生難以獲得有針對性的能力提升機會。
(三)社會適應力
社會適應力主要是個人在社會認知能力、客觀的社會角色定位、實現社會角色的基本技能、某種或某幾種獲取生存與發展的職業技能、社會交往的能力、自我完善與適應環境及其變化的能力的體現。貧困生在社會適應力方面應該較為明顯弱于非貧困生,筆者認為有如下方面的表現:一是自我未來就業定位不準確,不能客觀認識自身實際與客觀環境而出現就業定位過高,進而出現相應的心理落差。二是社會的溝通與表達能力缺乏。由于綜合能力水平的相對不足,貧困生難以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不能較好地融入集體。三是個人獨立性較強,群體性弱化。貧困生的心理相對脆弱,自固性較強,有時不能與他人形成合作,不能適應團隊發展需要。
(四)非專業知識素質
知識是形成素質的基礎。要塑造良好的就業素質,大學生在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必須盡可能地多學習專業以外的知識,即加強非專業知識學習。而對于貧困生而言,非專業知識素質往往是他們的弱項。由于經濟的貧困,他們在為生存憂愁的同時,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從而難以獲得其他的非專業知識。同時,他們也缺乏更多的物質基礎來支撐自己學習其他的知識。因此,我們從現實生活中觀察了解到,大多貧困生的知識面偏窄,非專業知識貧乏,這必然影響他們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而用人單位在考核畢業生時,越來越注重非專業知識的掌握,如時事、社會知識、禮儀、經濟、管理等非專業知識,這也成為貧困生就業中難越的鴻溝。
三、充分利用發展型資助模式,提升貧困生非專業素質就業能力
在快速變革的社會中,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而且應具備扎實的非專業素養。對此,應結合貧困生群體特性,以發展型資助模式為切入點,提升貧困生的非專業素質,強化他們的就業能力培育。
(一)開設專項課程,加強貧困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
精神的富足是發展型資助最主要的行動目標。主要可通過思想認識的提升,培養貧困生群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實現貧困生思想上的“脫貧”。上文中我們分析到,貧困生的思想品質上弱化是他們就業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現,為此,我們可以通過開設針對貧困生群體的專項課程,為他們思想認識教育“充電加油”。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還應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將非專業素質列入專門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中,從課程設置、組織機構、資金支持上保障課程的順利開展;從教學科研上不斷探討和研究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他們正確認識貧困與學習的關系,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大力資助貧困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綜合能力培養
發展型資助強調了資助過程應把貧困生這一能動主體融入資助行動中,形成雙向互動的良性關系。這也給予我們一個啟示,在強化貧困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應注重貧困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因此,可以在社會實踐活動上下工夫,給予他們專項的資助,使他們能動地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培育形成綜合能力。首先,應積極引導貧困生參加發揮專業特長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專業知識來促進與社會需求的融合,并促進自我社會認知、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倡導貧困生參與以團隊精神為基礎的社會工作,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團隊,加強與他人溝通交流。最后,要采用有利于貧困生綜合素質養成的多種輔助教育形式,如學術沙龍、讀書研討會、學術辯論會等,讓他們在競爭的環境中培養問題意識、責任意識、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開展差異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提升貧困生的社會適應力
在現實工作中,筆者發現,貧困生不能很好地就業或就業質量不高,很大程度上與其社會職業的適應力不足有關系。發展型資助強調的是“授人以漁”的資助策略,這“漁”可以認為在本質上是一種適應力。筆者認為,貧困生“漁”的能力可以通過開展差異化的就業指導來完成,而且應貫穿于大學的整個過程。可以在低年級學生群體中開展未來職業生涯的初步規劃指導,樹立職業的基本理念;在中年級階段,則應開展對自我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的深化與完善方面的指導,使他們能更深入地思考未來職業問題;在高年級階段,則應在就業技能、面試技巧、職場生涯等方面給予具體的指導,使他們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就業。
(四)豐富通識教育,強化貧困生非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非專業知識的貧乏是(下轉第15頁)(上接第13頁)貧困生就業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根據發展型資助要素轉變的要求,通過各類資助職能與目標的改變,豐富貧困生的通識教育,進而強化他們的非專業知識學習。可以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把更多文、史、哲、藝等各類非專業知識融入到新開設的課堂教學中,使他們能更好地接觸和學習到非專業知識。同時,在貧困生非專業知識的深度教育方面,可以開設通識教育的第二課堂,即通過組織貧困生深入到基層一線、社會實踐、人民群眾中,以參觀、走訪、調研等形式,加深他們對非專業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孟現志.就業困境下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9(7)
[2]馬彥周.大學生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6)
[3]溫旭明.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黨史博采,2014(8)
[4]呂平.基于就業能力提升的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體系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1(6)
【基金項目】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資助工作課題“高職院校貧困生發展型資助現狀與對策研究”;2014年度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就業與創業工作”課題“高職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存在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廣西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高職院校貧困生社會資本匱乏與提升研究”
【作者簡介】谷彥錦,女,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外語系助教。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