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李新亮
[摘 要]本文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采用Malmquist指數,針對云南省16個城市旅游業效率進行綜合評價。從云南省整體角度對旅游業效率進行評價,以期從橫向比較的角度揭示出昭通地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和發展瓶頸。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Malmquist指數;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181
1 引 言
數據包絡分析法是利用多組輸入數據和多組輸出數據來評價同質決策單元間的相對有效性,其最基本的模型——C2R模型是將科學-工程效率的定義推廣到多輸入、多輸出的系統的相對效率的概念(魏權齡,2004)。DEA的C2R模型有兩種形式:分式規劃和線性規劃。兩種形式是等價的,當前學者多應用后者(張根水,2006)。傳統的DEA只能對各個決策單位進行單期比較,局限于截面數據。如果評估決策單元效率的歷時變化,則可以采用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建立效率變動模型。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來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熱點(胡燕京,2006)。尤其是近幾年提倡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旅游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就業,生態效益高,因此已成為各地區(尤其是工業不發達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林源源,2008)。據統計,2009年國內旅游收入10184億元,增長16. 4%,國際旅游外匯收入397億美元。近10年來,我國的貴州、云南、廣西、重慶等地區,通過適時開發旅游已帶動了貧困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經濟貧困落后的局面,旅游的經濟效益明顯。
2 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實證研究
本文選取云南省16個城市作為DEA評價的決策單元,選取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為旅游生產的產出變量,主要因為從旅游業總收入及它對GDP直接貢獻率的發展態勢上看,其發展的形勢良好。投入變量的選取主要考慮到地區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產業的物質基礎(顧江,胡靜,2008),近幾年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大趨勢更顯示出旅游資源的重要性。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研究認為旅游業的發展要具有吸引游客的資源,如景觀(Dwyer,2000),除此旅游交通尤為重要,發達的旅游交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區位條件(陸林,余鳳龍,2005)。鑒于直接衡量各地旅游投入比較困難,本文從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資源(生態旅游景區、牧場、濕地)及其影響因素——交通(等級公路、等級公路率)五個要素入手評價。數據來源是根據《云南省統計年鑒》《云南省經濟年鑒》《云南省年鑒》《云南省旅游年鑒》整理而成。
2. 1 旅游產業技術效率評價
假定旅游業產出函數滿足固定規模報酬,在評價各市(州)旅游業效率指數時采用結合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的基于產出的CCR模型。借助DEAP 2. 1軟件分別測算云南各市(州)旅游業生產率,如表1所示。
根據上表的技術效率狀況,可以看出云南省16個市(州)近幾年旅游業效率水平的整體變動情況。首先從整體角度考慮。云南省各市(州)從生態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整個旅游業基本達到DEA有效,其中昭通地區的旅游發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僅次于臨滄、迪慶、楚雄、紅河和麗江。這與昭通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密不可分的。與相對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昭通等地區生態資源還保留原始狀態,前些年沒有被開發,因此近幾年發揮出巨大的潛力,體現在生產率水平比較高。在今后的開發利用同時,也應注意平衡開發和保護的平衡。進一步探討旅游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可以發現云南省各市(州)技術效率發展差距大于技術進步發展,這從根本上說明各市(州)旅游業的發展仍處于粗放型的發展階段,現階段各市(州)的發展旅游業主要傾向于資源的投入和技術的擴張追趕,而非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昭通地區是以技術效率增長為主的,技術效率的增長比技術進步高出25. 1%,與全省平均技術效率相比高出26. 7%。這說明昭通在投入經濟和人力的基礎上,注重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同時也看到雖有17. 1%的技術進步,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1. 8%,這需要昭通地區加大提高旅游管理技術力度。
2. 2 旅游效率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云南省16個市(州)旅游效率的計算結果(2002年,2005年,2008年)如表2所示。從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效率有效的城市逐階段遞增,從2002年的3個達到2008年的6個。但仍看到,在這三個時期中,僅有少部分城市在給定旅游發展資源投入條件下獲得的實際產出位于生產的最佳前沿面上,即達到了產出最大化,昭通地區乃至云南大部分城市都沒有實現產出最大化。絕大部分未實現產出最大化的城市處于規模效益遞增階段,尤其是昭通地區,雖然距離全省平均水平還有一定距離,但與2002年基期相比,2008年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從2002年的0. 406降低到0. 361。從評分上來看,云南省到2008年,平均有71. 8%的旅游資源得到了有效應用,而昭通地區旅游生產過程中,截至2008年仍僅有35. 7%的投入資源獲得了效率,而其他64. 3%則處于利用的無效率狀態,即使減少現有投入資源規模的64. 3%,昭通仍可以通過加強利用能力,獲得相等的產出。這說明該時期昭通旅游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利用的水平較低,資源存在較大浪費和不經濟,也說明了昭通2008年旅游總效率處于總體較低水平。
根據DEA原理,當規模收益非增時的效率等于規模收益不變時的效率,則旅游生產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相反,當規模收益非增時的效率大于規模收益不變時的效率,則旅游生產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R Fre,S Grosskopf,CAK Lovell,1994)。此時進一步增加要素投入將導致資源浪費,從而阻礙旅游效率的提高。比較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市(州)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旅游生產規模尚不足以實現收益最大化。而昭通在三個時期均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這就需要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取得更高的旅游效率。
3 結 論
最近幾年來,城市一直是我國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但學術界缺少以城市為單元對其旅游效率進行評價的研究,本文專門運用效率評價的DEA方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在云南省16個城市的旅游效率比較下,對昭通旅游效率進行了評價。研究發現,從整體角度來看,目前,云南雖然是旅游大省,但大部分城市的旅游效率總體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只有少數城市的資源利用有效率,并且還有一部分城市的效率值很低,這說明云南各市(州)對旅游資源的利用存在較大的不經濟性。
針對昭通市而言,這幾年雖然發展速度很快,高出全省平均值,但效率仍處于較低區間,還遠遠低于省平均值。從發展階段上看,昭通地區和云南省大部分城市一樣,仍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對生產規模仍有更大的訴求,也就是說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仍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貢獻。從總效率的貢獻上看,受區域資源配置不同的影響,昭通旅游資源投入與云南省投入差距較大、旅游產業本身技術含量較低和昭通對資源搭配組合能力差異較小的影響,規模效率是制約昭通旅游總效率水平的關鍵。因此,擴大生產資源的投入規模是實現城市效率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上述結論對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旅游生產的績效水平具有明顯的政策意義。
參考文獻:
[1]魏權齡. 數據包絡分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R Fre,S Grosskopf,CAK Lovell. Production Frontier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林源源,季斌. 基于DEA的城市旅游企業技術效率測度及比較[J].管理縱橫,2008(4).
[4]胡燕京,馮琦. 基于DEA的我國上市旅游企業經營績效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06(9).
[5]張根水,熊伯堅,程理民. 基于DEA理論的地區旅游業效率評價[J].商業研究,2006(1).
[6]曾真真,應用資料包絡法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衡量壽險業之經營效率:利害關系人觀點[J].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2007(2).
[7]黃慧敏,中國旅游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研究[D].北京:中國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