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巖
【摘 要】針對目前小學學生朗讀水平普遍較低,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講代讀,教師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指導、培養不具體、不到位等問題,本文提出了“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研究”,從要求、技巧、方法等方面指導,摒棄以講帶讀,樹立以讀促講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指導 朗讀策略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有著明確的目標要求:小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指出:“小學各個年級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朗讀現狀分析
小學教學中朗讀的現狀不容樂觀。1.朗讀時間不充分。語文課堂以講讀為主要訓練點,40分鐘內朗讀練習如蜻蜓點水、雁過無痕,只是作為一種形式或環節一帶而過。2.朗讀訓練不明確。語文課上往往是你讀、我讀、分角色讀,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沒有點評,學生是帶著表情有口無心地“念著經”,訓練目的性不明確。3.朗讀指導不踏實。傳統的考試體制決定了教學的走向,試卷考查的是書本知識掌握與書寫情況,教師認為朗讀會浪費課堂講授的時間,影響完成教學任務的進程,所以課堂上的朗讀教學也就失去了指導的意義,流于形式的朗讀鑄就了朗讀教學的華而不實。
二、朗讀訓練研究的意義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體會作者的用意,使美感、樂感、情感達到和諧的統一,進而提高自己的語言感受能力。特級教師孫雙金曾說過:“書聲瑯瑯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征。”朗讀對鍛煉學生的口才,促進學生的有效記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形象思維能力、文學作品的欣賞品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朗讀訓練研究的策略
(一)明確朗讀要求
在朗讀教學中“正確”是指不丟字添字、不讀錯字音、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唱讀,要字通句順,要求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才能達到正確;“流利”是指在正確朗讀之后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熟讀文章,做到口齒清晰,速度適中,不破讀、斷讀,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按自然節奏去讀,進而達到“熟讀成誦”的朗讀效果;“有感情地讀”是指在正確理解文章的背景、意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對文章內容、字、詞、句、段的意思有了較深刻的領悟之后而產生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情感恰到好處地通過文字進行表達,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效果。
(二)指導朗讀技巧
朗讀的技巧涉及多方面:呼吸、吐字、語速、停頓、重音、發音、語調等。在朗讀要求中我們往往會提到吐字清晰,關于“吐字”的技巧,它關系到聲音的圓潤、飽滿、清晰的程度,朗讀與平時的說話不同,做到吐字清晰,首先要熟練地掌握常用詞語的標準音,要讀準每個音節的聲母、韻母、聲調,按照正確、標準的發音來讀,讀出的每個音節都能讓聽者聽清、聽懂。平時讓學生練習說繞口令是練好吐字基本功的有效途徑。
關于“語速”的訓練在高年級尤為重要,長期不注重朗讀教學,學生讀書不是像老和尚念經,就是像念書歌子。語速的快慢、抑揚頓挫的把握影響到文章的表達效果;而不同體裁的文章,對語速也有要求。
(三)引導朗讀方法
教師的范讀在朗讀教學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它具有形象、直觀、生動、感人的效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音,理解文章的內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色彩,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朗讀起到潛移默化的指導作用。朗讀的形式很多,如齊讀、單人讀、分角色讀、伴讀、領讀、配樂讀等,而單人讀又包括自由讀、輪流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每一種讀都各有優勢,教師可視課文內容和對象靈活交替進行,一篇文章采用何種朗讀形式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課文特點而決定,不同形式的練讀,使孩子漸漸愛上朗讀,學會了抒發情感。
“配音朗讀”是小學生較為喜愛的形式,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展現出美好的意境,烘托出詩意的氛圍,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掌握了文章的內容。
(四)倡導個性朗讀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進行有梯度的教學,拿到一篇文章,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開始,循序漸進,入情入境,把自己的情感逐步融入字里行間,人文一體。引導學生不要專注模仿,范讀指導只是朗讀過程中的指明燈,要體現個性朗讀,善于挖掘語言特色,運用智慧,積淀技法,最終形成自己的朗讀風格。
蘇教版十二冊中《船長》一課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節選,其中有一段文字“震蕩可怕極了。一剎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這是海難當中真實的一幕,呈現的是船上成員在危難來臨時表現出的眾生相,在分析了事情經過,解讀了文本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悟自讀,練習朗讀,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文本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讀法,而這就是朗讀教學中所要倡導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