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桂美
【摘要】當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從原來的“穩步推進”,變成“加快推進”,金融約束政策是強調政府對經濟金融領域的適度干預,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政府仍需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
【關鍵詞】金融抑制 ?金融約束 ?金融自由化 ?利率市場化
《十三五規劃》關于金融方面的改革共有11條,其中“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顯現國家對于利率市場化問題的重視,問題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們仍然不能忽視政府和市場的相互作用。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發展理論在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上,先后出現過三個理論: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約束。先是金融抑制,表現為政府對金融領域的過度管制;繼而是金融自由化,表現為政府完全放松對金融領域的管制;最后是金融約束,強調政府對金融領域的適度干預。理論產生的進程總有相應的時代背景。從“管死——不管——適度管”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真實寫照,結合中國的國情“一管就死,不管就亂”。因此,我國當前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仍然不能忽視政府的作用,本文還是從金融約束視角來看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已經穩步推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市場已經能夠發揮其應有的配置資源的作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明顯增強。一個統一、競爭、有序、開放的金融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穩定的宏觀環境已經具備;央行已經逐步掌握并創新運用一些政策工具來調節宏觀經濟運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混亂到規范,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經濟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也逐步健全。我國中央銀行已經初步設計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案,堅持漸進改革以國際慣例為參照:先放開貸款利率,后放開存款利率;區域上先放開農村,后放開城市;幣種上先放開外幣利率,后放開人民幣利率。
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結合中國近30多年來金融改革的史實,“金融約束”現象還是存在的,如我國長期對存貸款利率進行管制,雖然放開了經常項目的可自由兌換,但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一直沒有放開。這是也為何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受損小的原因之一,而且正是緣于金融約束所創造的租金機會對民間部門產生激勵機制,但也起到保護壟斷的作用,造成國有金融部門效率低下,本地金融產品與服務以高成本的模式生存。香港、馬來西亞等東亞國家、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國家、還有一些拉美國家的實踐表明,金融自由化可以帶來金融部門效率的提高,服務對象和交易品種的多樣化,但在數量規模擴張的同時,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增加了。雖然我國正逐漸融入國際經濟金融的新背景,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是金融自由化,包括匯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但應對有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還是需用在改革進程中應注意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尤其是需要明確政府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哪些方面可以作為,哪些方面可以不作為,也可列出負面清單。但是適度干預必須要維系,如健全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加強銀行和企業建設,提升其競爭力;營造利率市場化市場環境,建設健全、有序、合法且分工明確的金融市場;加快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銜接,在此基礎上穩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
三、政府需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
為了實現利率市場化,在政府適度干預下必須實施相應的改革措施,如引進外資、民營金融機構,實現從分業經營到綜合經營模式的轉型、推進人民幣周邊化和國際化,逐步放開資本自由流動的管制等。改革不能冒進,需要循序漸進。那是因為:首先,過快推進利率自由化很容易誘發金融危機,威廉姆森(1998)的一項實證研究發現,在1980~1997年間的全球35個已經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案例,其中有24個金融危機案例與金融自由化有關;其次,當前我國的金融體系效率不高,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累積,且大多為大中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融資舉步維艱;資本市場運行不能真實反應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僅有很少數量企業能夠上市;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監管和立法支持;監管部門間缺乏協調,分業監管也不符合綜合經營的國際潮流,都需要逐步完善;因此,政府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一是引導市場朝有利于競爭的方向發展,規范競爭秩序;二是加強對新生機構、新生組織的立法和監管;三是加強金融行業間、機構間的協調,形成金融行業、機構、工具的合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2]羅納德·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
[3]赫爾曼、穆多克、斯蒂格利茨:《金融約束:一個新的分析框架》,《政府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4]華桂宏成春林:金融約束政策批判[J],江海學刊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