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分析風險,才能防范風險。
“中年返貧的死亡樣本是理財:土豪死于信托、中產死于非標理財、吊絲死于P2P。”年中的股災、年底的P2P大垮塌,以及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終止兌付等事件令2015年的資本市場充滿了兇險。甚至連到銀行存款都可能演繹出一場資金轉移騙局。居民手中的資產,在追求高息的過程中經常碰壁,故而衍生出多種自嘲的段子。
P2P的爆發力和殺傷力在年末同時爆發。2015年1~11月,全國P2P累計交易規模1.25萬億元,僅2015年前11個月就達8400億元。年關將近,這個爆發中的行業進入風險高發期:11月“跑路”共64家,環比上月激增433%。隨著P2P行業的持續快速擴張,其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新增平臺數已低于問題平臺數。
對投資者,投資網貸平臺已經變成與“互聯網+”創業者的斗智斗勇,投資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精選平臺和標的,要選擇實力強、風控嚴的大平臺,遠離高息平臺。甚至還要經常關注所投資平臺的經營及輿論變化,及時應對意外發生。為了拿到那比銀行理財產品多出那么兩三倍的回報,如同刀口舔血。
盡管央行規定貸款利率4倍于基準借貸利率均合法,但投資者開始對高息承諾產生了警惕:盡量遠離一切非公開市場發行或年化收益8%以上的產品。原因也簡單,全社會資本回報不過如此,一般融資租賃債權收益也僅為7%~8%,如果平臺承諾過高的收益,其中既有平臺詐騙的道德風險,也可能因借款者無法償付利息而最終導致平臺無法兌付。
但行業中承諾給予投資者高于基礎資產收益率的高回報的創業者仍大有人在,只有這樣,它才能夠吸引到足夠的人氣,迅速在險惡的創業環境中脫穎而出。網貸之家的統計,2015年,網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為13.29%。沒有高息的環境,很難成就這個新興行業的快速成長。但網貸的收益已經在迅速下降,2015年初的時候是15%~16%,到了11月就降到了12.25%,跌幅超20%。并且據估算,P2P壞賬率或達到15%~20%。以此計算,一筆資金借出去,若考慮到蝕本的危險,網貸將是一種連定期存款都不如的理財方式。
于是越來越多的資金擁堵到了那些背景雄厚、提供多重本息保險的巨無霸平臺。盡管承諾的回報在P2P中最低,但畢竟本息安全無虞。
可即便如此,想在這些大平臺獲得比銀行多出一倍的利息也將變得艱難。保本保息,又動輒提供15%的收益率,促成了P2P平臺的大爆發,其中存在的風險不言而喻。有鑒于此,2015年12月28日,P2P監管細則出臺,其總體思路是把P2P平臺定性為“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這將使得網貸平臺回歸到P2P本質,強調個體對個體的直接借貸,平臺的角色是信息采集、借貸撮合,可以收管理費,但不能吃利差,不得提供增信,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非法集資。
沒有了信用擔保,意味著投資者風險自擔。沒有了篤定的收益,在互聯網的虛擬環境中,在一個缺乏信用記錄的社會,投資者的風險與收益,哪怕是更高的收益率也將難以對沖。P2P行業野蠻生長終結了。而在信用環境完全建立起來之前,一個高息渠道也終結了。
如果說2015年理財市場給予投資者最重大的教訓,就是高息與高風險的匹配。尤其當網貸行業從無到有到壯大后,為了圈地由資本大鱷提供的免費午餐迅速消失了。
當儲蓄利率下行,銀行理財品等相對安全資產收益變得吸引力日漸稀薄,P2P的高風險也暴露后,另一種理財產品——保險公司的萬能險迅速填補了空白。萬能險之“萬能”,在于投保以后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障需求和財力狀況,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確定保障與投資的最佳比例,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本質上,萬能險是一種壽險,需提供壽險的相應保障,故而保險公司為投保人建立的投資賬戶內資金的投資活動的回報很難達到吸引理財者的高水平。
萬能險之所以突然間躥紅,是因為資金“黃牛”們發現了萬能險加杠桿的方法,打通了萬能險和P2P投資平臺的渠道。投保人通過網貸平臺,以保單為抵押進行貸款,在到期日,投保人一邊結算保單,自動退保,一邊把錢還給個人貸投資人。這樣變現以后,投保人收回了大部分投保資金,又成功地把萬能險賣給了P2P平臺上的小額投資者們。
可萬能險利息再高,也高不過P2P平臺上的借款利息,這一利益鏈條恐難形成實質的資金流。但2015年中,保險公司發明了新的變現規則,短期內就可以以預期收益變現。在利率明顯下行的時期,投標人可以很快地鎖定一筆不菲的收益。投保人一筆錢投進去,10天之后就有將近2個百分點的收益,這樣一個投保人通過反復的變現,再投保,再變現,一年的收益不下30%。從此以后,每一次萬能險產品發出來都會被“黃牛”哄搶一空,然后到第10天,變現分發給個人貸平臺的投資人。但世界上哪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萬能險資金“黃牛”們的收益,實際上正是網貸平臺上小額投資者的風險所在。
即便是萬能險本身,其風險也是不言而喻。如果險企業績不好,萬能險的收益率也將難達預期。此外,萬能險資金的高成本、短期限,也使其在進行長期股權投資時顯得“隱憂重重”。據多位保險公司精算師估算,萬能險的成本在8%~10%,這使得保險公司一方面不得不進行激進投資來覆蓋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保險公司將短期的錢用作長期投資,一旦遇到集中退保或監管層禁止其開展業務等因素造成產品中斷,而投資端不能立即變現,則將面臨現金流斷裂的危險。有鑒于此,保監會已經公開提醒投保人,高收益萬能險存在風險,萬能險風險與保障并存。據報道,保監會已經下發內部文件,暫停銷售部分保險公司的萬能險產品。
萬能險是否會出現到期無法支付,主要看壽險行業會否出現利差損,即保險資金投資運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業內分析:利差損出現的條件極其苛刻,鑒于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下降緩慢、長期低息且市場長期低迷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壽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仍遠低于保險投資收益率、保險公司存量保單的承諾保證利率非常低等原因,此輪低息不會引至利差損。
畢竟,理財型的保險產品預期收益率保持在5%、6%乃至7%,并非“高處不勝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