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摘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多元化音樂教育將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音樂熱情融入到中國音樂教育事業中,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多元化音樂教育的中職音樂教育中的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給傳統音樂帶來了活力和生命力,在實際應用中又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多元化;音樂;教育;中職
一、前言
多元化音樂教育在我國大、中、小音樂教育中,成為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職音樂教育包含其中。多元化音樂教育將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音樂熱情融入我國音樂教育事業中,結合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令我國傳統民族傳統音樂與世界各族音樂文化相得益彰,提高人們對傳統音樂的全面認識,有利于鞏固傳統音樂的主體性地位,成為我國多元化音樂教育事業堅實的奠基石,更好的發展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和教育。
二、多元化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音樂學習是一種美德享受,能夠從音樂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多元化的音樂中包含不同的文學修養、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思維方式。同一種音樂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下會有不同的感悟,引起不同的共鳴。
多元化音樂教育能開拓人們的視野和心胸,提高人的自身修養。有人把音樂理解為聽,認為只有古典音樂是美好的。我認為音樂的最基本功能是讓人們產生共鳴,高興、悲傷、低沉、歡快、彷徨、振奮等等,使人們的情感的到更充分的表達與宣泄,有利于更開朗、包容、堅毅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多元化音樂與傳統音樂融合,弘揚了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當代音樂教育過程中比較少關注和涉及傳統音樂的內容,將音樂課程學習與傳統音樂文化分割開來,盲目地學習外來音樂文化和模式,是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失去了在我國的主體地位。
三、多元化音樂教育在我國中職音樂教育中的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呈現全面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任何教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要順應國情,音樂教育也不能成為例外,中國在保持傳統文化、傳統音樂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努力引進和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入中國傳統音樂中,才能讓中國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在互聯網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世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立足于自身傳統音樂文化探求全球性音樂教育的思路與思想框架,成為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也已經認識到多元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國家從宏觀方面調控,將實施多元化音樂教學寫音樂教學新課標要求中。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不斷獲得基本的文化藝術、知識技能、藝術感知、藝術品鑒、交流合作、表達創造、評價反思等各方面的文化藝術素質。
近年來,國家鼓勵文化多元化,加大了對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投入。將大量音樂器材、設備投入中職音樂教育中,如鋼琴、電子琴、小提琴、豎笛、簫、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引進外教或者是西方音樂造詣較高的教師,開設西方音樂理論與實踐課程,如美聲唱法、世界各族的少數民族音樂等,為我國多元化音樂教育事業注入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
注重傳統音樂與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的結合與創新,例如在通俗音樂中假如中國戲曲,或者是傳統音樂中加入說唱,都不失為一種多元音樂的融合與創新。在音樂教育中引入了更靈活多樣的音樂技術。表現出了不同的情感,使學生更能感受音樂的內在美與其中蘊含的濃厚情感,讓更多的人為多元化音樂的魅力所吸引,所折服,所沉醉,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與體驗。
在授課方式中也實現了多元化和創新,除了傳統的課堂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外,又增設了課堂實踐課和課外實踐課。讓學生們在課堂中表現自己的音樂與情感,互相交流學習,共同提高。另外可以走出教室,在室外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將音樂知識、自然魅力、自身情感完美的融入音樂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給課堂音樂注入了生命力與活力。
四、多元化音樂教育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音樂教育事業的投入,在城市學校中音樂器材和教室相對充足,在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的農村,很少有專門的音樂教室,音樂器材相對匱乏,或者質量較差,影響教學。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音樂佳偶事業的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學校、家長和教師重視語數外等考試科目,音樂課屬于大部分眼中的“副科”和“選修課”,因不是足夠的重視,在課程安排上數量較少,教師數量也較少,分配極不合理,大部分學校會一個音樂教室負責很多個班級的課程,工作量較大,任務重,有的教師只能疲于應付,這樣就嚴重影響中作質量、教學質量和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