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保
摘 要:古今中外,名人先賢對于興趣都非常重視。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于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性。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也是一項綜合學科,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外,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自主性,運用自身的有效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技能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教學策略
一、注重了解學生特點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戰場上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失敗。筆者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只有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才能夠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有效的教學引導,更好地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中年級學生對學習有了自己的認識,對于事物往往有自己固定的看法,更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與認可,希望表現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的“哄騙”策略,而是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科學的教學評價與教學引導策略來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學習,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教師還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比如通過開展一些討論、組織一些活動來讓學生有展現自己的舞臺,通過這些平臺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當然,教學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基礎、不同性格認識來進行科學的分層教育,讓學生都能夠在自身的學習基礎上有所提升、有所進步。
二、善于創新教學模式
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既有基本的字詞教學,也有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語文對于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都有嚴格的要求,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以便能夠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知識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詞匯知識的積累和匯總,比如讓學生搜集一些與自己生肖相關的成語、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俗語,鼓勵學生開展“成語接龍”比賽,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與課文知識相關的民俗、民諺,看誰搜集得多、看誰的知識更豐富。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性很高,不僅落實了知識點,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啟發了學生思維。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也轉化為了實踐技能,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進一步增強,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發。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對多媒體演示平臺的有效運用,借助多媒體設備來進行視頻、音頻的播放,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設備學習標準的普通話讀音,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單靠課堂教學、課本知識想要做好語文教學是不可能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材無非只是一個例子”,想要做好語文教學工作,教師還要注重課外知識的有效拓展和延伸,以便能夠引導學生在課文知識的學習基礎上進行知識綜合,通過課外知識的引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學習感知,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知識學習。例如,在教學《雪花》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基礎上了解一些描寫雪的古詩詞,例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了解雪的不同形象。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雪相關的歌曲,例如《塞北的雪》《櫻花雪》,讓學生能夠在歌聲中、在豐富的語調環境中感受雪的內涵,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加深他們的學習感知。
四、注重課外實踐運用
古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只有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才能夠實現其價值,反過來講,通過生活實踐也能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實踐運用,為興趣教學鞏固成果。例如,在學習“釣魚”這個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搜集與釣魚相關的成語和俗語,比如“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讓學生能夠通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延伸到更多的知識。又比如,在教學《荷花》這節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寫出“菊花”“茉莉花”“葵花”等詞匯,讓他們認識到花和“艸”的關系,進而更好地感受偏旁部首的特殊含義,日后在他們遇到“芍藥”“芙蓉”等生字詞的時候也能夠準確地讀出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讓他們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逐步轉化為自己的語文技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為興趣教學鞏固基礎。
總之,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全局的發展意識,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語文知識、有效地開展語文學習,為他們的學習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汪賽.淺談小學中年級語語文教學創新[J].語文天地,2014(0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