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暢
摘 要: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小學語文中,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分析了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意義以及小學語文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語文;途徑;探索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就是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中的語文,才能真正做到常青不敗。由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數都是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學活動和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只有加強課堂與生活的溝通,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受到啟迪,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更好地理解,使課文充滿勃勃生機,對其潛在的意義更好地揭示,也才能使學生對生活更好地理解和創造。
一、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在實踐中不斷地運用和學習,并且重點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促進學生對周圍事物細心觀察,豐富自身的所見所聞,并逐步積累寫作素材,抒發自身獨特的感受。語文課程設計需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口語交際能力、寫作和閱讀能力的影響,而這一原則正是生活化教學的思路。說明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生活化教學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小學生自身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生活化教學策略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還能促進小學生主動探究,使小學語文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和交流的空間,為學生營造更加自然和寬松的學習氛圍。同時,生活化教學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技巧,使小學生在課堂上能真正地學有所獲,使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途徑
1.課堂上有機地融合生活片段
(1)為了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應在課堂上再現生活。一些課文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教師在對這類課程進行講解時,應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進行生動的再現。如,將課文編成課本劇,通過學生的實際演練,能更深刻地領悟課文的內容。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為了形成主觀感受,而將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還原成客觀事物。作為一種情景化學習,生活化教學是在語言背景下的學習。教師應通過創設情境,對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進行再現,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能對課文內容更好地理解。
(2)語文綜合性學習生活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綜合性學習不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還強調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綜合了其他學科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具有較廣的范圍和豐富的內容。融合了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知識,密切聯系社會和家庭等各個領域。正是因為這種綜合性,而使生活化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中。學生要學會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使自身的才干不斷增長,生活閱歷更加豐富。所以,教師要努力尋找語文教學和生活的契合點,挖掘生活中和教材密切相關的內容,使教材內容充滿生活化氣息,讓現實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豐富教材。
2.加強課堂互動,幫助學生答疑解惑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生活化事件,能夠實施簡單化教學,讓學生對課文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為了更好地實施小學語文教育的生活化,應加強語文課堂的互動,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安排合適的課程,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進行培養,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使小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應將學生的疑問作為教學的重點,以實際的生活例子幫助學生進行解答,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掌握語文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綜合素質。
3.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小學生的特點是童心未泯,常常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適當地激起學生的童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豐富課堂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用感悟構建屬于自己的美好世界。通過完美地融合知識與生活,構建與生活化相符合的準則,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提升。
4.作業布置生活化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的知識進行鞏固,作業練習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于學生復習后面的知識,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對作業練習進行布置的原則,應該是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作業的布置應密切聯系生活,挖掘與生活中密切聯系的部分,并以此為切入點來布置作業。另外,教師還可以與教材特點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如讓學生做解說員、導游等,在各種綜合性的生活化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多元化、全方位地發展。
語言教學的生活化是一個無比廣闊、靈活、自由和開放的空間,它不但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還能使傳統語文教學中僅重視語言智能的弊端得到消除,真正落實了以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于濤.以文化意識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J].考試周刊,2014.
[2]尤著君.小學語文生活化思路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