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杰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的“講”應該著重體現一個“導”字,要起到引導作用,應該為了促進學生的思考而講。其中,學生的“質疑”是引發思考的前提;教師的“引導”是開啟思維的鑰匙;師生“研討”是知識生成的途徑;師生“交流”是創新思維的碰撞。
關鍵詞:數學;引導;策略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往往要做大量習題,而有時為了追求“效率”,教師會不厭其煩地給學生進行講解。然而,習題是講不完的,況且老師講了“此”題,學生未必會做“彼”題。
誠然,這并不是取締老師的“講”,老師的“講”應該著重體現一個“導”字,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應該為了促進學生的思考而講。“質疑—引導—研討—交流”教學法的內涵就在于此。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版塊中,有這樣一道題:你能寫出一個比大又比小的分數嗎?你是怎樣找到這個分數的?你還能再找到兩個這樣的分數嗎?
對于這道題的教學,我是這樣以“質疑—引導—研討—交流”的方式進行的。我首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然后,我啟發提問:“既然題中要求寫出比大且又比小的分數,就涉及分數的大小比較問題,然而,你通常是怎樣比較分數大小的呢?”
起初,學生還對解這道題感到“束手無策”,甚至一點兒思路都沒有,后來聽了我的啟發提問,大家若有所思,不久就有學生想到了“把這兩個分數通分”這一方法。當學生得出=,=以后,又出現了新的困惑——
“和似乎是兩個相鄰的分數,那么在它們之間怎么還可以找到另外的分數呢?”
我伺機啟發引導:“和這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只有一個嗎?”
在我的啟發下,學生進行了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大家各抒己見,后來,學生終于知道了這道題該怎樣去解。
我對學生的解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通過聯想“在數軸上如何表示分數”讓學生明晰“任何兩個不同的分數之間總有無數個分數”這一道理。
最后,我又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小數來解答這道題。
對于這道題的教學,我沒有因怕浪費時間而去直接給學生講解解題過程,而是通過“質疑—引導—研討—交流”的方式組織教學,并注重引導,以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從而讓學生自己得出答案,決不是由教師“給出答案”,通過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令人滿意。
“質疑—引導—研討—交流”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依次銜接,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質疑”是引發思考的前提;“引導”是開啟思維的鑰匙;“研討”是知識生成的途徑;“交流”是創新思維的碰撞。
如今,高效課堂是理想的課堂追求,打造高效課堂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策略,而“質疑—引導—研討—交流”教學法符合素質教育理念,是實現精細化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
我們知道,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為學生的學習節省了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講得多”就會節省學生苦苦思索所“耗費”的時間,高效課堂中的“省時”,是針對學習效率而言的,并不是只圖課堂上為了“節省”時間,而由教師一味地“講解”,而是以“引發思考、啟迪智慧、謀求創新、追求發展”為目標所進行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不必擔心這樣的“導學”會浪費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恰恰相反,這種教法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由此看來,為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一定要在“怎么講”上下功夫,真正變“講堂”為學生探究學習的“學堂”,把“課堂”變成師生共同研討的“平臺”,以追求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