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信
摘 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接受的教育和經驗的不同,在面對相同的文本和劇情時,會產生不同的解讀。所以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創造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數學教育,就需要數學老師關注教學的起點,即做好學情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情分析;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72-01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育和經驗的不同導致對相同的文本和劇情產生不同的解讀。要提升教學質量,就需要數學老師關注教學的起點,即做好學情分析。本文遵循“WWH”模式,基于學情分析的現狀,進一步反思其意義和實施,力使一線數學教師的學情分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提升教學質量。
一、學情分析的背景
1、新課程的學情觀。新課程提倡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情分析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上,以此為出發點,展開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
2、新基礎的學情觀。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基礎的特色,從學科、知識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是學生立場的重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宗旨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而成長的起點就是學情分析。
3、西方的學情觀。西方特別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嘗試而輕認知:“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愛因斯坦”。“卓越教學能夠帶給孩子應有的生命可能性,孩子在興奮和參與中會學得更好!——英國《小學教學大綱》”
由此可見,學情分析是是學生立場的重要體現,是數學教學的起點。而數學學科內在的邏輯體系,也要求我們合理把握學情,提升教學質量。
二、學情分析的現狀
值得肯定的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同時,學情分析缺失的情況已然絕跡,各個梯隊的教師都對學情分析的意義有一定的認識,學生立場已然確立。另教研組在教師團隊的成長中也明確了學情分析的意義,有利于各個梯隊的教師不斷提升學情分析的能力。
不夠理想:片面解讀和經驗主義的情況仍然存在。具體表現在不夠尊重學生差異,以班級整體學情代替個體學情,教學目標缺乏一定的彈性;對課前學情的重視程度遠大于課后學情,以作業反饋完全替代課后學情;以年段學情分析代替班級學情分析,對班級間的差異缺乏針對性分析;對兒童學習心理范疇的學情分析情況不容樂觀。
對學情分析現狀進行歸因分析,無外乎兩點:一是對學情分析意義的認同度不夠,雖說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但傳統觀念仍在思想中占據一席之地,學生立場還不夠落地和扎根,對學情分析的認識限制著效果;二是對學情分析方法論層面的學習不夠深入,缺乏一定的學情分析策略,受到該實踐研究能力的局限,使得學情分析還停留在為老師的教而服務的層面上,未能落實到學生的生命成長上去;三是兒童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匱乏,使得許多教師回避了該方面的學情分析,或是拿來主義,生搬硬套,與教學環節脫節,并沒有真正作為教學的起點。
三、怎樣做好學情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作為教學起點的學情分析可以分為兩大板塊:
1、分析學生的特征。
(1)分析學生的年段思維特點和學習心理。從7周歲的前運算后期,經歷具體運算階段,到12周歲形式運算前期,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跨度不可謂不大,所以每一位數學老師應認真學習皮亞杰先生的兒童思維發展階段(尤其涵蓋小學學齡的7~12歲的具體運算階段)
需提醒的是:得益于長久的思維訓練,中國小學生的思維水平相對皮先生的被試而言整體偏高,所以需要在他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因材施教,還應兼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兒童心理特征。
(2)分析學生的群體及個體差異。建構主義格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分析群體差異,一般數學老師執教同一年級的兩個班,而這兩個學生群體往往是有所差異的,具體可能表現在教學氛圍、學習習慣、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靈活處理,選擇更為有效的組織方式,動態調整教學,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再來分析個體差異,進入中年段的數學學習,不同孩子的數學學習差異是會被逐漸放大的,歸根到底是思維品質差異作用的結果,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力爭實現人人在數學上有所發展。
2、分析學生的經驗。
(1)動態分析學生的前在經驗。學生的前在經驗與目標狀態存在差異,這個差異的大小就是學情分析的重點,這也是目前學情分析較好的板塊。但如果再進一步思考,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呈現為一個個連續環節時,學生處于不斷從前在經驗達成目標狀態的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動態分析前在經驗,關注互動生成中提升教學質量。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結構特點是螺旋遞進式的,單元的學情分析也是類同的道理,由一次性的學情分析轉向動態的學情分析,不再展開。
(2)辯證分析學生的潛在可能。俗話說:“學生是可能性”,我們應當辯證地分析學生潛在可能,不光著眼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還應考慮后進生的“適度等待區”,而后者往往是老師們所忽略的。當學習內容呈現連續性的特點時,后進生更需要我們的關注,所以在學情分析中辯證分析潛在可能,給出針對性建議,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
綜上所述:“要引導學生,就必須先知道,他現在到底在哪里。”學情分析是學生立場的具體落實,只有把握特點,尊重差異,明確經驗,關注可能,基于該起點的教學才是真正為學生為教,才是真正為學生生命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