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蘭
摘 要:教師要在講述抽象概念的時候結合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對所講的知識減少陌生感,使得數學知識的難度有效降低。教師努力營造具有生活情境的課堂氛圍,實現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有效結合,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課堂上也可以適當開展實踐課,提升學生理解數學相關知識概念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77-02
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初中再到高中、大學,數學都是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重點科目之一,也是考察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科目之一。小學教師將生活情境有效融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加數學課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小學生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喜歡求齊求異,追求個性化,有效的融合生活中的情境,不僅能夠使得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同時,也能使得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有效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一、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情境的意義
1、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和生活的聯系
數學屬于較為抽象的學科,就小學生來講,其本身的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假設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單純的運用理性說教這一方法進行教學,并不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很好的理解,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數學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時,需要在課堂上引入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一些案例輔助教學,讓學生發現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更好的理解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2、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于數據的處理十分關鍵,小學生由于自身的認識水平十分有限,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在課堂上將抽象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對一些數學難點的理解能力,教師要在講述抽象概念的時候結合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對所講的知識減少陌生感,使得數學知識的難度有效降低。
3、有利于提升學生探索實踐能力
數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掌握提升探索實踐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從小進行培養。然而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并不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壓抑狀態,數學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枯燥乏味,充滿壓力,自然無法培養起學生的探索實踐能力。而設置生活情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實踐的聯系,有效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將生活情境應用于數學教學中的策略
1、營造具有生活情境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主要通過數學課堂接觸數學知識,時間非常有限,一些學生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對數學知識產生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導致數學學習的效果和質量難以有效提升,要想解決這一現象,需要教師努力營造具有生活情境的課堂氛圍,實現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有效結合,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課堂上也可以適當開展實踐課,提升學生理解數學相關知識概念的能力。養成將數學應用于生活中的習慣。
2、教師科學引導學生
教師在創建生活情境前,應該充分對學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狀況進行充分的考察和研究,結合教學內容在進行情境的設定,這樣的準備工作能夠使得教師更加了解學生,讓學生的興趣能夠被充分調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的角色,設置問題的時候應該由簡到難,按照一定的秩序讓學生接受知識,對于難度較高的問題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使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探索知識的欲望,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比如,在講述多邊形的面積這一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實物,先讓學生對日常使用的三角板面積進行計算,再對四邊形的桌面面積進行計算,通過逐步的拓展學習,結合三角形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再對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的面積進行計算,逐步展開知識的講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更好的進行知識的學習。
3、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創立情境
引入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升掌握知識的能力,并能夠將數學知識有效的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所以,教師必須要聯系實際生活創立情境、提出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述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程的知識時,應該讓學生親自對教室里的桌子、講臺、黑板等進行實際的測量,并通過測量結果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使得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同時也使得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更好的掌握知識。
4、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新課標》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生活經驗是在生活環境中積累下來的。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找準知識在生活中的支撐點,運用各種方式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生活經驗為支撐,建立數學概念。如 “認識分數”,學生在理解分數概念時,象對“ 一半、半個” 等不完整數的理解正是學生在各種生活情境中獲得的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生活化” 這一手段來輔助教學,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請你拿出或說出“半個”物品。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激活經驗,并由學生呈現各種生活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大多都直接或間接經歷過切割活動,如分月餅、分西瓜等等,安排這一環節,就很自然的喚起了學生的經驗。但在這一教學設計中,課堂上沒有安排具體的生活情境,因為學生在“切月餅、切西瓜”時,他們的數學思考很可能被淹沒在月餅、西瓜等色香引起的其他想象中,而把“平均”之類的數學思考拋在一邊。生活情景的干擾因素會破壞生活經驗的轉化。第二個環節,用你認為最好的方式拿出“一半”的物品。目的讓學生對“單位1” 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第三個環節,討論:你認為” 一半” 多還是” 半個” 多呢?比” 一半” 小是“一小半”,比“一小半”還小呢?怎么表示?這樣,逐步讓學生呈現生活情景,并體驗經驗在特殊情況下的局限,從而激起他們的認知欲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也有了教學方法上的改進,通過引入生活情境展開數(下轉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