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 呂紅梅
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困境及對策分析
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 呂紅梅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全國有200多所高校先后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但是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卻在畢業時面臨就業困難。本文對目前社工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對策。
社會工作 就業 困境及對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涉及“社會工作”方面的政策與規劃,主要包括的方面有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政策規劃、對專業人員職業建設政策、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規劃和社會工作服務政策規劃等。這些政策的制定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統一的規劃和部署,對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從總體來看,政策傾向于從人才工作建設的思路來考慮和部署,對如何組織開展社會工作關注較少,在這樣的基礎上,2012年后的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社會工作服務。但是在實踐層面目前尚不能滿足廣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我國目前有200多所高校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而眾多畢業生卻在就業時面臨諸多困難。
1.1 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相脫節
社會工作源于西方,西方國家社會工作的發展和現實社會問題的出現促使社會工作得以產生。社會問題的產生促使一些人為弱勢群體服務,進而發展為培養專業人員提供專業服務,而專業服務的提供就需要對從業人員提供專業訓練,從而形成社會工作這個學科。我國則相反,先有社會工作專業,然后為這個專業設置崗位,開展資格認證考試。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一個時間差,一方面各個高校有很多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另外一方面就業層面卻沒有適合的崗位來吸納這些畢業生。因此,也使得很多社會專業畢業生紛紛轉行,專業就業對口率低。而比較適合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民政系統,卻是非專業人員做著專業社會工作的事,這些工作人員中約有70%的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訓練。總之,社會為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提供的職業化服務崗位稀缺,這種專業化與職業化相脫節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1.2 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度低
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度體現在該專業的社會認同度、家長的認同度、學生的認同度等方面。首先,社會方面,一些政府部門和一些準政府組織代替了社會工作的職業功能,社會各階層對社會工作缺乏認可與了解。因此,在政府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招考中,社會工作崗位也比較稀少。在招聘會上,很少有單位招收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通過對社會工作在校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在專業的選擇上,大多數是調劑的,很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是迫不得已才選擇這個專業,很多大學生是在對專業幾乎不了解的情況下進入高校學習的,而學校其他專業的同學、學生家長對這個專業也是知之甚少。學生家長不知道社會工作專業,不知道這個專業是干什么的。專業的知曉率是社會對該專業認同度的一個體現,這種現象進而影響到學生對該專業的認同度。而對就業前景的預期及社會工作專業就業的薪資水平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感,導致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專業就業率較低。
1.3 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存在問題
高校社會工作的師資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相鄰學科比如社會學、心理學等轉崗而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年輕教師,總體上對于社會工作專業來說這樣的師資在職業經驗和專業訓練方面明顯不足,因而在專業教育當中多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不足,導致學生缺乏實踐鍛煉、缺乏實際經驗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社會工作專業對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導致高校社會工作畢業生一旦走入社會,就會因不適應社會需求而陷入就業困境。
2.1 國家政策保障,創造有利于社會工作發展的大環境
(1)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崗位,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國家應進一步完善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配套政策,為社會工作專業提供政策支持。對社會工作進行宣傳,提升公眾對社會工作的了解,提高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同度。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支持非政府組織的成立和發展,規范居委會、街道及社區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將社會工作者納入人員編制,相關社會工作崗位提供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招考的崗位;出臺相關法規政策來保障社會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總之,就是形成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多樣化的就業渠道,為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2)不斷完善社會工作者資格管理制度,給予社會工作從業者一定的行業保護措施。對非社工專業畢業生從事社工職業,要參加達到一定學時的課程培訓,參加資格認證考試,實行持證上崗。此外,還需要從法律、制度層面對從業者資格的認證、不同資格級別的晉升方法、工資福利、權力義務等方面進行細化,這樣才能提高社會工作專業的職業化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到社會工作者的隊伍,才能推動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
2.2 要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進行改革
(1)社會工作專業本土化中國化。社會工作源于西方,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根據歐美國家社會實際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采用的方法、技巧而形成的適合西方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理論體系。我國社會工作教學以借鑒西方的理論體系為主,因此,高校社會工作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應結合我國國情,創建適合我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
(2)高校的課程改革。社會工作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特別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實施及學生評價上要向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傾斜。此外還應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崗位及崗位群的人才需求規格、知識、能力結構。此外,還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學校特色、教師特色制定教學改革的目標方案和措施。
(3)提升高校教師素質,引導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很多是社會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等專業畢業,這些專業雖然與社會工作相關,但還缺乏一定的契合度,因此,需要對這一部分教師進行再教育,把專業的理念、專業的價值技巧與教師自身專業有效結合。并且,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具有充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處在教學一線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師要依托項目、依托社工機構,不斷積累提升自身實踐經驗。
(4)依托區域要求,與社區、民政等社會工作相關部門聯合培養人才,著重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社會工作課程要安排一定的實踐課時,這部門的教學可以走出學校,在教師督導下在社區等部門進行實踐鍛煉,將理論知識及時運用于實踐當中。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實習則要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實習指導老師與實習單位共同督導,以確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達到實習之前有方案,實習過程有監督,實習之后有成果。
2.3 充分發揮社會公益性民間組織在社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離不開非政府組織(NGO)。社會政策的導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各類民間公益性組織紛紛成立,而在實踐層面良莠不齊,國家政府應規范對此類機構的管理,對他們進行充分的政策和物質支持,創造有利于民間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政策環境,建立政府向民間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制度,促進公益性組織機構的良性發展。鼓勵民間社會組織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工作崗位,為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機會。
[1] 陳鋒,陳濤.中國社會工作政策與規劃之分析:內容、特點與前瞻[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14(2).
[2] 謝啟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就業的調查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1(20).
[3] 路幸福,杜鳳.高校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的困惑與對策[J].宜賓學院學報,2013(04).
F243
A
2096-0298(2016)10(c)-191-02
呂紅梅(1982-),女,漢族,云南曲靖人,碩士,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助教,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