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日益發展,有效課堂成為教育過程的關鍵。所謂課堂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進步和收獲,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當前發展,而學生是否有所進步是衡量一節課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根據,主要包括學生知識、態度、價值觀等的統一發展,而這些的關鍵是看能否促進學生自我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并且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等。
關鍵詞:初中教育;數學課堂;有效引導;探究分析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教育事業中的重中之重,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自身出發,創設新的教學情景,應用有效的探索方式,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自主學習。下面我們就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為例,來簡單討論一下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善于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優缺點
課堂是一個學生與教師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也可以通過課堂了解學生。而課堂又是一個多變的地方,隨時都可能發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就要求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缺點。
在新課程要求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經常讓學生分組討論,而有些學生會在討論中掌握思考的思路和技巧,此時教師就應該及時發現這些具有閃光點的學生,讓他們與同學分享,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精彩。當然,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也是不正確的,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容易忽視這些問題,恰恰這些問題可能成為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可以促使課堂更加有效。例如:在反函數性質的教學時,讓學生觀察反函數的圖象,分析性質,如果一個學生說和正比例函數一樣,當k>0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減小。那么,這時教師可以不必立刻糾正學生,而是讓其他學生思考,讓學生自我討論,得出結論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思考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更加牢記這一內容。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自我動手、探索實踐和思考交流是初中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對于初中數學課堂而言,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在課堂上一味按照已經做好的教案對學生進行教學,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將知識以“填鴨式”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在新的形勢下,教師應該改變教育模式,引導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分組,讓學生集體討論,對問題進行思考,然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一次函數的知識點時有這樣一道題:“某公司開發出一種商品,前期投入的開發、廣告宣傳費用共50000元,且每售出一套商品,公司還需支付銷售費用200元。如果每套定價700元,公司至少要售出多少套商品才能確保不虧本?”在題目面前,教師首先不要幫助學生分析,而是先讓學生自我思考探究,然后得出結論,找到正確的求解方法。然后教師還應該根據這道題再給學生出幾道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解答,從而使學生自主得出規律,更好地掌握這一類題的求解方法。最后教師再幫助學生一起總結,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從而使學生培養一種自我思考、學習的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團隊合作責任感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還有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高效課堂應該是可以及時交流、合作、思考、討論的課堂,而合作是其中的關鍵,學生通過合作在一起進行思考討論,然后得出結論,掌握知識。而有些教師覺得這種合作意識不以為然,不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討論,扼殺了學生合作、思考討論的能力。對于初中數學知識而言,只有學生在經過自我討論之后,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關鍵點,從而更好地學習。所以,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思考討論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是高效課堂建設的關鍵。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白這種教育思想,主動幫助學生培養合作意識,對課堂上針對出現的有關數學知識點的問題,不要立刻給出相應的答案,而是讓他們自我分組,然后讓他們合作討論,并且將所得到的結論與大家一起交流、欣賞、共享,從而掌握這一知識點。同時,合作討論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興趣,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對課堂進行有效引導是初中數學課堂教育的關鍵,對數學課堂有效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掌握初中數學知識,更好地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而對數學課堂進行有效引導需要教師認真備課,計劃教學過程,并且適當對課堂進行評價,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我學習,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好地接受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艷萍.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法和策略[J].成功:教育,2013(23).
[2]曹國峰.實施有效提問 構建“有效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