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李軍凱+柴媛
摘 要:以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休閑娛樂的重要途徑,成為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的諸多特性為高校學生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充分認知新媒體的利弊因素,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潮流,改革學生工作模式,提升學生工作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工作;人才培養;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G64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20-02
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正在勢不可當地席卷整個大學校園。新媒體是眾多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流媒體”。新媒體的出現,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而言,既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平臺,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高校的學生工作提供了創新變革的契機。
一、依托新媒體開展高校學生工作的機遇
1. 開辟工作陣地,吸引工作對象的需要
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4.6%。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增強“陣地意識”“有人民的地方,就應該有黨的聲音”“人在網上,陣地就應該拓展到網上”。學生在網上,我們就應該重視網絡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陣地,重視新媒體,依托新媒體平臺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服務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育引導工作就會失去吸引力,造成工作脫節,進而失去我們的工作對象。新媒體面世以來,各大高校在使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學生工作方面做了積極探索。例如,全國高校首款勵志新媒體公眾平臺——吉林大學的“同學,還睡呀”、華中科技大學的“華小科”、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微信平臺“聯小絡”、南開大學微信“小開”、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號“西索兒”等,對廣大受眾群體極具吸引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反響。
2. 縮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各類信息。依托新媒體,我們的工作信息可以跨越諸多中間環節,點對點直達學生受眾群體,切實提高工作效率,這對突發事件中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和避免恐慌情緒的蔓延尤為重要。2013年9月的迎新工作中,吉林大學推出“微信迎新”服務,在距新生報到還有3天時,已經通過微信讓九千多名新生了解了報到流程、具體細節、相關要求和防盜防騙等注意事項。在迎新現場,輔導員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即時掌握報到學生人數,即時了解報到學生的基本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改變交流方式,強化工作效度的需要
以前,無論是針對學生個體還是群體的教育引導,輔導員主要以面對面交流、召開會議等口頭表達形式開展,這種溝通方式會造成交流信息的流失。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高校學生工作的實施者與受眾群體的主體溝通方式,通過新媒體,輔導員面向學生的信息交流由原來的“口頭表達”改為“書面表達”,學生幾乎能夠100%接收信息。即使當時有些信息流失,還可以重新閱讀領會,避免交流信息丟失。現在山東大學、吉林大學等眾多高校利用新媒體促進學生就業工作。在新媒體平臺中對已有資源進行二次利用,共享學長、學姐們的求職經驗和求職資源;利用新媒體挖掘新資源,提供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借助新媒體使學生從入學開始就了解就業趨勢,關注就業信息,培養就業能力。新媒體的應用無疑能夠提高學生工作的效度,減輕輔導員的工作壓力。
4. 拓展教育途徑,回歸教育功能的需要
高校學生工作的本質是教育、管理和服務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成才。眾所周知,學生工作較為繁雜,大多數輔導員身陷事務管理性工作之中,缺乏精力、時間和有效途徑對學生開展深入的、多方面的教育引導和服務工作,結果不是教育服務促進全面發展,而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展。即便通過報紙、刊物等傳統媒體,教育指導的內容也十分有限,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很高。多媒體工作平臺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借助其便捷性、即時性提高工作效率,使輔導員的精力和時間得以適當解放;另一方面也可以針對學生開展管理以外的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服務工作,春風化雨般引導其全面成長。新媒體為學生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豐富了工作內容,促進學生工作回歸教育的本質。
二、依托新媒體開展高校學生工作的挑戰
1. 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增加工作環境復雜性
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性和封閉性,傳播的信息海量而多元,這些紛繁蕪雜的信息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給廣大受眾群體提供了有益精神食糧,促進其開闊眼界,提高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其中也可能包含消極信息和負面信息,容易誤導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尚不成熟穩定的90后大學生。這無疑提高了教育引導工作的難度,增加了學生工作環境的復雜性。
2. 新媒體的虛擬性和自由性降低工作導向可控性
新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分支,同樣具有網絡媒體的虛擬性和自由性特征,即可以匿名傳播、自由傳播、廣泛傳播。而當前高校依托校外公共新媒體平臺開展工作尚不成熟,監管機制尚不健全,導致無法有效攔截不良信息。加之通過新媒體傳播信息能夠即時到達,受眾群體范圍呈現幾何級數擴大,不良信息造成的影響更加嚴重,造成學生工作導向的可控性大大降低。
3. 新媒體的泛化性和互動性影響工作主體權威性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工作者作為唯一的主體,通常以“權威者”的身份給學生灌輸教育理念和思想,學生處于從屬地位,師生間缺乏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是麥克風”,每個個體都可以獨立自主地發布信息,個體之間又可以自由互動交流。在新媒體“泛化性”“互動性”的特征下,再對學生進行僵化教條的灌輸式教育已經不再為學生所接納,他們需要平等的、有溫度的互動交流。所以,由新媒體帶來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學生工作者的權威性和學生工作的實效性。
三、依托新媒體開展高校學生工作的途徑
1. 強化工作隊伍
高校管理者和學生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給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建立一支具有互聯網思維、專業化的學生工作隊伍。這支隊伍能夠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其內在特點、當前形勢和發展趨勢有精準的把握;能夠不斷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能夠根據時代趨勢、當前熱點和學生需求在工作手段和方法上迅速做出反應。整合校內資源,加強校際交流,培養一支勇于嘗試、善于運用、精于駕馭新媒體的學生工作隊伍,主動占領新媒體,要在這個新陣地上存在和發聲,要在新的陣地上有所作為。在關鍵時候能站得出、頂得上、打得贏,解決“正確的不發聲”問題,喚起“沉默的大多數”,在大事難事上協同作戰,在大是大非上一呼百應。
2. 提升管控能力
當前,有許多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學生工作,但是大多數高校是“借船出海”,即借助微博、微信、QQ等第三方公共平臺,意識形態教育的可控性不強。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自己設計開發新媒體平臺,由“借船出海”轉變為“造船出海”,建立健全監控機制,提高對新媒體的掌控能力,重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占領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制高點。吉林大學根據本校工作實際自主設計研發了一款智能手機軟件——“吉大通”。“吉大通”的每個信息發布人都需通過注冊與實名認證,同時“吉大通”系統具備信息的主被動審核功能,以確保信息的合法性,“吉大通”滿足了高校學生工作對新媒體平臺“可信、可管、可控”的要求。
3. 豐富教育內涵
新媒體時代下,學生工作者要通過“線上”的新媒體平臺深化和拓展“線下”開展的相關工作。要在豐富思想內涵、引領價值追求、強化素質能力、拓展知識視野、提升審美品位、增強文化底蘊、方便校園生活、加強溝通交流上下功夫。比如,建立紅色教育、勵志教育、志愿服務、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專欄,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建立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新創業等專欄,利于學生素質提升;建立學習天地、考研輔導、名師導航等專欄,利于學生學業進步;開辟學生黨建、班級建設、學團建設、協會社團等專欄,利于學生融入組織;建立家長直通車、校友分享等專欄,利于學生多方交流;建立生活資訊、通知公告、辦事指南、答疑解惑、意見反饋等專欄,利于學生生活便捷。依托新媒體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的宣傳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服務學生,拓展教育服務范圍,深化教育服務實效。
4. 契合大學生喜好
我們依托新媒體開展學生工作,只有貼近學生,投其所好,才能被學生接納認可。一方面,是語言契合學生。要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話語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通過平等對話和高質量有溫度的發言,服務學生,引導學生,贏得學生。另一方面,是展現形式契合學生。單一的純文字化的形式容易使人倦怠,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通過可視化、圖解、動漫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教育內容,輔之以線下活動呼應配合,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與引導融入學生,吸引學生。
5. 整合多種渠道
當前新媒體手段必然成為高校工作者完善育人功能、提升育人水平的戰略選擇,但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就能代替所有傳播媒介,更不代表新媒體平臺就能代替整個學生工作。我們開展學生工作應該“線上”與“線下”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第三方新媒體”和“自主新媒體”結合。多種媒體、多種新媒體同頻共振,互補互動,才能做好大學生教育、引導和服務工作,使我們的學生工作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為國家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任慶軍.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學教育的缺失與建議[J].新聞窗,2013(05).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7/24/c_134442403.htm,2015-07-24.
[3]傅格.新媒體對高校學生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4]周春國.信息化手段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探索與應用[A].吉林大學學生工作論文集[C],2014.
[5]馮剛.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
[6]中共北京大學委員會.善用新媒體打造新平臺[J].求是,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