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劉興安(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 110032)
?
高脂血癥的診斷
李婷婷 劉興安
(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 110032)
【摘要】文章介紹高血脂癥的診斷。
【關鍵詞】高血脂癥;診斷;實驗室檢查
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過多的血脂會沉積在血管內壁,堵塞血管而引發疾病。正常人群高脂血癥的發病率為20%~30%。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發病年齡卻呈年輕化,給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1.1 傳統醫學 高脂血癥屬于痰濕、血濁、濁脂、濕濁、肥人等病癥范疇,其形成主要與痰濕之體密切相關,又因久食、多食膏粱厚味、酒酪肥甘之品,以致釀濕生痰,或化熱生風,或痹阻脈絡,而成血瘀內結,最終形成本虛標實之證,即脾、肝、腎之虛為本,痰、濁、瘀為標。《靈樞?五隆津液別》指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膏、脂學說”是認識本病的理論依據,張志聰《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九針十二原第一》篇中曰:“中焦之氣,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青肥,余于內則膏育豐滿。”表明“脂、膏”源于飲食水谷,“膏”“脂”的形成多與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及臟腑功能失調等有關,濁化而成脂,或為痰飲,或為瘀,侵淫心脈。虛、濁、痰、瘀即為其基本病理改變。
1.2 現代醫學 高脂血癥是指血漿脂質(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超過正常水平,臨床上把高脂血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高膽固醇血癥,即總膽固醇增高;二是高甘油三酯血癥,即甘油三酯增高;三是混合型高脂血癥,即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高脂血癥有原發和繼發兩種,后者可繼發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而原發者是指沒有特殊原因的,可能與長期吸煙、酗酒、體重超重、老齡、絕經、高血壓、胰島素抵抗有關。該病與冠心病腦血管關系密切,故在防治上有重要意義。
實驗室檢查是現代醫學診斷高脂血癥的關鍵,測定是空腹>12 h的血漿或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以及觀察血清外觀是否混濁或清亮,上層有無奶油樣頂層,血清顯得混濁者提示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較高。
中國人的血脂水平:血清總膽固醇(TC)<5.18 mmol/L為合適范圍,TC 5.18 mmol/L~6.18 mmol/L為邊緣升高,TC>6.18 mmol/L為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3.37 mmol/L為合適范圍,LDL-C 3.37 mmol/L ~4.13 mmol/L為邊緣升高,LDL-C>4.13 mmol/L為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 mmol/L為合適范圍,HDL-C>1.54 mmol/L為升高,HDL-C<1.04 mmol/L為降低;甘油三酯(TG)<1.76 mmol/L為合適范圍,TG 1.76~2.26 mmol/L為邊緣升高,TG>2.26 mmol/ L為升高。若首次發現血脂異常時應在2~4周內復查,若仍屬異常,則可診斷為高脂血癥。根據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的不同可分為原發性高脂血癥和繼發性高脂血癥;根據升高的類型不同,又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混合性高脂血癥。
臨床表現亦有助于高脂血癥的診斷。黃色瘤由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形成;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而產生心血管疾病;極度高甘油三酯血癥誘發的腹痛和胰腺炎;常與高脂血癥伴隨出現的某些臨床狀況;繼發性高脂血癥的原發病表現等等可降低高脂血癥的漏診率。由于高脂血癥時黃色瘤的發生率并不高,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期,所以大多數高脂血癥患者,無任何特別癥狀和異常體征表現,其診斷主要依賴于實驗室檢查。除黃色瘤外,還有兩個體征,即角膜弓和脂血癥眼底改變,也有助于診斷。
收稿日期:(2016-01-28)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2.002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2-0003-02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