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菊花
中共延吉市委黨校,吉林 延吉 133000
?
關于農村房屋拆遷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權菊花
中共延吉市委黨校,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展中的農村房屋拆遷,拆遷中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也日益暴露出來,成為近幾年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基于農村房屋拆遷所引發的問題比較突出,本文著重分析了我國農村房屋拆遷法律制度和政策上存在的幾個問題,并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便更好地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對策研究
在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房屋拆遷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因為農村房屋拆遷引發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反映拆遷的群體上訪、直接暴力沖突也是層出不窮,如“江西宜黃強拆事件”,此類事件的出現使得社會矛盾激化,更成為了一種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有必要對農村房屋拆遷立法問題進行探討。
農村房屋拆遷糾紛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一旦處置不當,極易演變成激烈的沖突事件。導致此類糾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缺乏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土地的使用情況分為國有和集體的兩類,國務院頒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對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拆遷作了規定,而對于農村集體土地房屋拆遷問題并沒有涉及。這就導致農村房屋在拆遷過程中沒有現成的法律來支撐,私有財產權問題長期處于一個被忽略的狀態,根據現行的法律,我們知道房屋僅僅是一個“附著物”,對農村集體所有和私有性質判斷模糊。在拆遷中,農村房屋拆遷的土地是集體土地,集體土地根據法律規定不能進行買賣,因此補償問題中,農村房屋只能根據“實”的情況來進行。此外,在現實中,還存在農村許多房屋都是村民的上一輩人自己建筑的房屋,沒有房屋產權證,補償問題就更加棘手。因為沒有法律的支撐,使得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問題無法可依,進而產生了很多糾紛,這種現象對黨和政府的聲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使得農村拆遷的效率大大降低。
(二)行政機關職能錯位
當前,對于“公益”和“經營性”的確定上,我國法律還沒有十分明確的界定,所以用地性質的判斷由政府主觀來確定。這種情況就使得不管什么形式的建設,都以公共利益作為拆遷,這樣就使得農村土地拆遷價格低,出讓市場價較高,因此部分企業通過不正當手段給政府部門一些利益后會拿到低于市場價很多的土地使用。在農村房屋拆遷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基層政府與村集體甚至包辦代替,不僅代替農民與拆遷人簽訂《土地征用協議書》,并且還會非法剝奪了農民的房產、樹木等私有財產。當拆遷補償協議產生異議時,根據法律規定是可以走法律訴訟程序的,但是部分地方政府要求黨員和干部在拆遷補償問題上,要求根據服從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原則來處理,這些作法不僅非法剝奪了農民的私有財產,而且嚴重損害了農民的權益,政府在拆遷的過程中,扮演的不僅僅是管理者的角色,實際上是拆遷合伙人角色。
(三)拆遷程序不規范
根據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省級政府可以指定相關的實施細則,省級政府又會授權給市級、縣級政府,這樣層層權力下放的過程,也使得補償標準在權力下放過程中各不相同,部分部門以文件和通知等形式處分農民財產。這種轉授權力的結果直接導致各級地方政府可以各自為政,補償標準高低無據,隨意性很大,不僅嚴重損害農民權益,也導致拆遷程序的混亂無序。有些地方就并不鮮見的出現了拆遷人為追求高效拆遷,違反土地管理法的相關程序規定,破壞拆遷公告程序,走“非正規拆遷模式”,如不發布征地公告,或者公告內容不完整,或者公告的安置對象不明確等等缺失拆遷程序的問題。2014年5月28日在山東臨沭縣臨沭鎮薛疃村,就發生了沒有正規的安置補償協議,沒有走正規的“招拍掛”制度,只是由村干部承諾給多少錢,農民不同意這種低價拆遷,就出現了“夫妻半夜裸體被綁架,房子被強拆”的一幕,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
(四)權利救濟途徑不通暢
我國農村的房屋土地沒有從土地管理法中分離出來,土地管理法將它包含在“地上附著物”中,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征地部門一般把土地補償款和“地上附著物”補償款一次性支付給相關政府或者村組,政府或者村組再與征地單位商榷補償方案。如果對補償問題不能協商成功,對行政裁決不認可的話可以向人民法院進行行政訴訟,可是,農民個體在被拆遷時不是土地征用的當事人,又不能訴權,因此農民只能接受政府的方案,這種現象,不僅限制了農民的訴權,讓農民公平受償權利在法律上就受到了不當的限制,也直接給農村房屋拆遷工作增加了難度。
(一)制定與修改相關法律,逐步建立符合法制精神的拆遷制度
法律是保障農民利益的根本之源,面對農村房屋拆遷沒有具體的法律可適用的情況下,必須盡快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完善,建立農村房屋拆遷法律制度。盡管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但是,可以對農村房屋拆遷的安置方式、補償原則、評估機構的選擇權、拆遷許可證的申領、拆遷基本程度等拆遷基本問題做出規定,對補償原則、補償方式、補償標準、征用程序、法律責任做出合理的安排,不斷加以完善。
(二)規范拆遷程序,提高政府執法水平透明度
程序公正方為了保證實體的公正,在具體執行過程需要嚴格規范拆遷程序,建立協商機制、司法裁決機制,把拆遷過程規范化、法制化。為了防止腐敗事件的出現,就要從源頭上進行遏制,需要有嚴格的法律程序來支撐。需要堅持“兩公告-登記”制度,使得補償安置工作更加透明,讓農民有知情權和監督權,需要實行村務公開,對拆遷補償費的收支和使用進行公開,讓農民可以進行監督。對于拆遷補償安置費的結轉和收支管理程序要科學,實行專款專用和收支分離,禁止挪作他用,更不允許侵占和截留,貪贓枉法和循私舞弊等違法行為堅決杜絕。還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資產配置新機制,為拆遷制度的發展和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建立配套的、完善的司法救濟途徑,形成對農民利益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切實保障和維護農民利益。
(三)增強法治理念,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政府行為的法治化對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條件,也能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行政機關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在房屋拆遷中,政府應當盡量全身而退。政府應當加強對拆遷市場的宏觀管理,要做好城鎮規劃、拆遷人資格審核等方面的決策和服務工作,房屋拆遷應當委托有拆遷資質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實施。要謹慎、明確的確定拆遷人,由拆遷人與被拆遷農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應當斷絕政府與房地產開發公司的不規范聯系,也要與政府設立的房地產公司真正脫鉤。同時,要教育和監督工作人員在征地、拆遷工作中,嚴格依法拆遷、文明辦事,做到征地規范化、拆遷合法化、補償標準化、安置親情化、就業優先化;同時,還要增加征地拆遷的透明度,加強民主監督,讓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完善征地決策機制,建立失房、失業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當前,我國對集體土地房屋拆遷主要采取的是“一次補貼”和“分年補貼”的辦法。這種補償辦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有些農民用完補償款,后續的生活就會失去經濟來源。為此,我們應該建立起農民社會保障安全網。要適當提高農村拆遷補償標準,保證被拆遷的農民買得起房屋;要對拆遷農民中買不起房的特殊困難群體,推行“廉租屋”制度;也可以建立以土地經營權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使農民變成“股民”。同時,還要堅決杜絕征地、拆遷工作中的不文明行為,不應把拆遷困難戶當作“釘子戶”對待,把文明執法和依法行政統一起來,切實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四)完善拆遷救濟機制,充分保障和維護農民利益
司法救濟是農民權力得以保障的最后途徑。因此,要建立農村征地拆遷的協商機制和司法裁決機制,把征地拆遷過程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從源頭上遏制腐敗行為的發生。通過嚴格的法律程序,規范拆遷行為,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拆遷人與拆遷人如果對有關補償安置協議產生糾紛,應以對方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是對政府有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它的上級主管機關提起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不僅有利于保護農民的權益,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蘭元富.房屋拆遷糾紛評判依據及案例解析[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3.
[2]沈玲珍.關于農村房屋拆遷問題的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06(3).
[3]賴淑春.農村集體土地房屋拆遷法律問題探討[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4]施志平.淺談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政策問題[J].現代商業,2009(14).
[5]徐芳.我國房屋拆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05(02).
[6]王佳.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房屋拆遷法律問題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3.6.
[7]李莉.博弈論視角下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問題探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4.8.
[8]盧珺.農村房屋拆遷價格補償問題及法律對策[J].價格月刊,2015.10.
中圖分類號:D922.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034-02
作者簡介:權菊花(1975-),女,朝鮮族,吉林延吉人,法學研究生,中共延吉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