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偉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論我國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袁偉偉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中沒有關于造成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侵權責任承擔的規(guī)定。僅在一些相對低層級的法律規(guī)范中有相關規(guī)定但規(guī)定比較零散,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相關指導案例,但是這些都不足以面對特殊體質受害人賠償責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本文針對我國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現狀,參考國外在該領域的理論和立法經驗,對完善我國相關立法以應對司法實踐中的相關案件日益增多的現實情況提出建議。
關鍵詞:特殊體質;損害賠償制度;侵權責任
(一)我國相關立法現狀
我國在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中并沒有關于造成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制度的規(guī)定,只是在相對低層級的法律規(guī)范中有所規(guī)定。在我國2002年《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第3款中對這一問題有所涉及。該條款即為“損傷參與度”的規(guī)定,確定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對損害后果的原因力大小,并以此作為最終承擔賠償責任的基礎。“損傷參與度”一般徑直比較原因力大小確定責任范圍,不宜擴大適用,應將因果關系與主觀過錯結合起來共同判斷可歸責的原因和責任承擔的范圍。此外還在《工傷事故處理條例》第15條,第12條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在面對司法實踐中多種情形下,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責任承擔問題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在實體法缺位而法官不能拒絕裁判的尷尬境況下,也有實務界法官變通地提出受害人特殊體質或患者原有疾病引起或擴大損害后果,應采用目的性擴張解釋方法,類推適用過失相抵理論減輕侵權人賠償責任。但是這并不能徹底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完善立法才能保障該類案件順利解決,并最大限度地維護司法公正。現在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提上日程,應當在《民法典》編纂中對這一問題予以考量、規(guī)制和解決。更有必要在侵權責任法中對該問題加以明確規(guī)定,進行精細化分析。
(二)我國司法實踐現狀
近年來,侵害特殊體質人群的侵權現象頻發(fā),我國各地法院針對不同情形作出了判決,在2014年1月26日最高法院發(fā)布的第六批指導案例中第24號是關于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中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問題案件。
最高法院頒布的指導案例是被告王某駕駛轎車與受害人榮某某發(fā)生刮擦,致其受傷。經司法鑒定榮某某左橈骨遠端骨折的傷殘等級評定為十級;左下肢損傷的傷殘等級評定為九級。并且鑒定行為人“損害參與度”為75%,受害人個人體質因素占25%。二審中撤銷原判,判定被告王某負全部責任,不扣減25%的殘疾賠償金。該指導案例的裁判要點確認: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沒有過錯,其體質狀況對損害后果的影響不屬于可以減輕侵權人責任的法定情形。
機動車交通事故領域有其特殊性,一般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為主,無過錯原則為輔。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在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即使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也要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因此該類指導型案件并不具有普適性,僅對機動車交通事故領域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基于以上案件分析我們發(fā)現,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侵權責任的影響,在不同情形下差異很大,要分別考量。但是目前我國缺乏相應立法規(guī)定,相關立法規(guī)定與指導性案例也不具有普適性,因此僅靠個別領域的立法與指導案例來對法官裁判案件進行指導,不足以應對現實中紛繁復雜的情況。而且司法實踐中法官的個人素質,法律素養(yǎng)差異很大,那么法官在適用指導案例裁判意旨進行案件裁判時,極易機械化的應用,這樣就會造成司法不公的現象。因此我國亟需完善相關立法,使法官有法可依,以應對司法實踐中此類案件的頻發(fā)時無法可依的局面。
(一)確立歸則原則
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和第七條的規(guī)定可知,我國侵權責任原則主要分為過錯和無過錯兩種責任原則形式。過錯責任原則主要是以行為人存有過錯為基礎,只要行為人有過錯就必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對于無過錯責任來說,無論行為人是否有過錯,只要存在法律規(guī)定的相關情形就必須要承擔責任。侵害特殊體質人群侵權責任應當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無過錯責任原則為輔。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毋庸置疑,可以適用“蛋殼腦袋”規(guī)則,即當行為人有過錯,行為具有違法性,造成受害人損害時,行為人不得以受害人特殊體質為由進行抗辯,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無過錯原則的適用主要是因為此類案件有其特殊性,通常對于受害人的損害,行為人的行為只是誘發(fā)因素或者是輔助因素,在行為人過失情形下,若未盡到注意義務,也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二)釋明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般人身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有四要件構成,即違法行為、過錯、損害后果,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有因果關系。但是由于特殊體質受害人受到損害有其特殊之處,因此,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也與一般人身侵權損害賠償構成要價有不同之處。
首先,對于特殊體質受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前述以闡明應以過錯責任為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為輔。因為僅以過錯責任為歸則原則不能平衡行為人與受害人利益關系,維護公平正義。因此,在特殊情況下,行為人無過錯也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其次,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違法性是指行為人的行為違反法律、法規(guī)保護人身權益的相關規(guī)定。若行為人只是進行一般社會交往或生活行為,那么行為人的行為不具違法性也就不具有可罰性。
其次,受害人遭受人身權益的損害,這里是指受害人出現了人身權益受到侵害的事實,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造成該損害事實出現,那么不需要承擔侵權損害責任。
最后,行為人的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無論行為人的行為是作為導致受害人出現損害的直接原因還是由于受害人本身潛在疾病,行為人的行為只是輔助因素或者是誘因,行為人都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只是不同情形下行為人承擔責任范圍不同。
(三)明確損害賠償范圍和標準
正如有學者提出:“任何一個法律制度都是需要一個過濾器,以將可賠償性損害從不可賠償性損害中區(qū)分出來”。因此要區(qū)分不同情況,確定損害賠償范圍。情形一,當行為人故意為一定行為使特殊體質受害人遭受損害,無論行為人是否知悉該相對人的特殊體質,都要承擔給受害人造成實際損害的全部賠償責任。情形二,行為人由于過失,未盡到注意義務時,其行為是導致受害人遭受損害的誘發(fā)因素或者輔助因素時,此時可參照日本“損害參與度”來確定行為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情形三,行為人已經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并且與相對方進行的是一般社會生活交往活動,受害人所造成的損害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行為人不負賠償責任。情形四,特殊體質受害人所造成的損害是由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理論基礎源于古羅馬法諺:“不幸由被擊中者自己負責”。
(四)設立免責條款
任何情形下導致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均需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明顯不妥當且有違社會公平,也不利于預防類似事件的發(fā)生,因此有必要設計免責條款,確
定特定情形下的免責事由,才能更好預防類似事件發(fā)生,平衡相關當事人利益,維護社會公平。
1.行為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害人是特殊體質時,應當盡到高度注意義務,若已經盡到高度注意義務,仍誘發(fā)特殊體質受害人潛在致害病因發(fā)生,并且在受害人受到損害時及時進行救助,此時行為人不負賠償責任。例如對于患有“血友病”的病人,行為人與其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活動,在與該患者交流時已經避免與其肢體接觸,并且告知對方要注意周圍環(huán)境中潛在的危險因素。但兩人交談甚歡,該病人自己未注意腳下,以致摔倒跌傷,此時行為人對該病人已進行及時的救助,將其送至醫(yī)院,仍因其患病原因,血流不止導致死亡,那么此時行為人不對該“血友病”患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2.行為人對于受害人特殊體質并不知情,那么在與該受害人進行一般社會交往活動中已經盡到一般正常的注意義務時,此時對于受害人所發(fā)生的損害不負賠償責任。這里的盡到一般正常人注意義務是指在與特殊體質受害人進行一般社會交往或生活活動,并且符合日常的生活習慣,并無不妥,那么就算盡到了一般正常人的注意義務。
3.在行為人因其行為誘發(fā)受害人潛在致病因素,導致受害人發(fā)生損害時,受害人也有過錯的,應當在受害人過錯范圍內免責。該規(guī)則的理論基礎是過失相抵規(guī)則。對此,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也有相關規(guī)定。
4.對于受害人自冒風險的行為,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后果。所謂自冒風險是指當事人在面對危險活動時,有選擇參與或者不參與的權利,并且明知參與該項危險活動極有可能導致損害后果,仍去參與的發(fā)生損害后果的,理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項制度最早源自羅馬法中的“自愿不為傷害”制度,即如果一個人自愿從事一項危險性工作,那么他就不能因該行為中的危險所造成的損害請求賠償。在我國侵權法領域,自冒風險規(guī)則還未成為一項法律制度。但對于受害人自甘風險行為,由自己負責,符合公正原則。因此在侵權法領域引入該規(guī)則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分析,可見我國并未建立完善的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賠償責任制度規(guī)定,并且相關法律規(guī)定與指導性案例并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我亟需完善該領域的相關法律制度。在完善我國特殊體質受害人損害制度時可以吸取域外理論研究與立法的經驗,但是在借鑒域外理論研究與立法經驗時要立足于我過社會發(fā)展現狀與法制環(huán)境基礎,不可照搬照抄。
[參考文獻]
[1]孫鵬.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侵權責任之影響[J].法學,2012,(12).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代貞奎.過失相抵適用范圍的擴張[J].人民法院報,2004(15).
[4]馮鈺.英美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37.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23-02
作者簡介:袁偉偉(1991-),女,漢族,山東濱州人,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