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薇
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困境
鄧薇
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義務教育自實施以來,我國各級政府不遺余力,成果頗豐。但因地域差異及個體差異,我國的義務教育仍存在困境。本文將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困境著手,在注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淺談少數民族農村義務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困境;制度
義務教育在我國實施以來,社會各界反響良好,但問題仍大量存在。雖然各級政府已經采用財政補貼等多種措施確保義務教育的有效落實,但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的困境,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隨著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經濟模式逐步轉變,人民群眾的經濟觀念也發生了轉變,財政補貼等經濟補償對于改善農村義務教育的局限性也進一步凸顯。為此,本文針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義務教育現狀,嘗試探討其困境。
一、家長教育意識薄弱
毋庸置疑,義務教育是一項消費性的事業,需要經濟做基礎和保證。[1]但是,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均存在經濟困境和文化困境。經濟補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義務教育的經濟困境,但文化困境并不能完全依賴于經濟補償。所謂文化困境,也稱為文化不利,是指學生在幼年時缺少文化刺激,進而導致學習困難等困境。[2]家長教育意薄弱也是義務教育之文化困境的原因之一。
首先,家長受教育程度偏度。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由于地域偏遠且經濟相對滯后,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此,一方面,家長不能較好的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進而影響學生的進階學習;另一方面,家長未能較好的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對學生是否接受教育關注度不高。
其次,經濟模式的變化沖擊并改變著家長的價值觀。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以往的傳統的農業模式逐步發生改變,農業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及外出務工等經濟模式不斷出現。農業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例如核桃,水果等,在給農民帶來較好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良好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的教育意識。詳而言之,經濟收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導致少數民族地區農民認為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毫無關系。另一方面,農業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對家庭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家長對初中學生接受教育或退學務農產生動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少數民族農村義務教育的困境。
二、學校責任重、壓力大——學生安全工作
學生安全工作始終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最大程度保障學生安全,絕大部分學校均采取了嚴格的進出校管理制度。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或初中大都采取住宿制。住宿制的實施進一步加大了學校的安全責任,有限的師資也加重了學校的安全工作壓力。面對有輟學傾向的學生,雖然學校已經竭力管理,但學生未經同意擅自外出等情況屢有發生,這也導致了實行住宿制的學校承擔著更大的安全工作壓力。巨大的安全工作壓力及客觀條件導致的管理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校面臨保輟工作與安全工作的尷尬境地。
三、教學模式單一,難以因材施教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學校不得分重點班與非重點班。該規定的確保障了學生受教育權的平等,但在基層實施中也產生了一定的扭曲與弊病。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義務教育中,尤其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差異性已經非常突出,例如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未來規劃等。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及對知識的吸收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均采取單一教學模式,也即,面向中考的教學模式。其實,新的平等觀倡導的是:“人人接受平等的教育,同時還要重視個體差異的需要,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來滿足他們的需求。”[3]承認學生差異并因材施教并非剝奪了學生的平等受教育權,相反,因材施教更好的保障了實質平等而非形式平等。
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許多孩子均是少數民族,文化印記較為明顯。教育本身就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教育者應該重視多民族文化,并在教學中適當融入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可以充分融入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體育等課程,但面向所謂的主干課程,許多學校仍然將因材施教讓步于升學率。其實,因材施教與素質教育不謀而合,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的實效性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與千篇一律的教學分不開。部分有輟學傾向的學生基于家庭經濟境況及自身學習能力等原因,已然做出初中讀完就不再繼續學業的打算。但面對財政補貼,初中階段仍有意向輟學的學生大多認為初中所學內容完全面向中考,枯燥無味且無意義。該部分學生更傾向于學習具有實用性、趣味性的知識。個體差異的被忽視導致該部分個體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增加了輟學率。
普及義務教育并實現義務教育的真正價值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工程,面向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應該更加尊重差異,以期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楊金福,袁玲.我國貧困地區普及義務教育制的可行性分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2.
[2]戚姝婷.美國“補償教育”計劃對我國民族教育優先發展的啟示[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趙曉悅.素質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價值與創新[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作者簡介:鄧薇(1984-),女,福建浦城人,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就職于大理大學政法與經管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國際法。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