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臻 徐丹寧 劉 捷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對行政訴訟管轄制度問題及異地管轄的幾點思考
孫臻徐丹寧劉捷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自1990年《行政訴訟法》頒布實行以來,其對行政權力的法治化進程和公民權利意識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如與現實行政執法行為不相適應的行政案件數量、居三大訴之首的再審率、居高不下的撤訴率、情況判決的推出與廣泛采用等等。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亟待完善的制度缺失。而本文選取其中的一個側面——管轄制度問題加以研究。
關鍵詞:行政訴訟;管轄制度;思考
柏拉圖曾說:“法律一旦被濫用或廢除,共同體的毀滅也就不遠了;但若法律支配著權力,權力成為法律馴服的奴仆,那么人類的拯救與上蒼對社會的賜福也就到來了。”行政訴訟法直面行政權力的審查與制約,其地位與其他兩訴相比不遑多讓。其管轄制度基本形成了“當地基層法院管轄為主導、異地基層法院與本地區中院管轄為補充、其他法院管轄為例外”的格局。其中地域管轄以“原告就被告”為原則。探究其立法原意,可與以司法權監督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以及方便法院主持訴訟活動等相契合,但是經過20余年的實行,其弊端也越發的暴露出來。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基層法院面對的原告是當地的行政機關,從內部結構來說,法院在人員編制、經費的預算和撥給方式、基礎設施和裝備等司法行政事務方面都受制于行政機關,經費完全依靠地方財政供給,法院院長的選任也要當地的黨政機關決定。從外部干預的意義來說,基于這些復雜的權力關系,往往就會出現行政長官主動地干預司法的情形,甚至會出現涉訴機關的負責人實際上又兼任主管法院的政府領導的情形。在這些內外部的“組合壓力”下,很難給法官構建一個以司法監督行政權力的良好環境。
其次,我國各地情況各異,行政案件數量不均。數據顯示2012年魯、豫兩省一審受案數皆在兩萬件以上,其他省份則不足五千件,相差懸殊。然而基層法院行政庭的數量卻相差無幾,這就說明行政案件的審判任務在各省之間差距明顯,分配不均。
另外,相比于民事刑事庭,行政庭呈現人員配置不足的樣態,根據2012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中級人民法院有4.6名法官,1.5名法官助理或者書記員。平均每個基層人民法院有2.4名法官,大約1名法官助理或者書記員。這就說明中級法院能夠組成一個合議庭,而基層法院則難以構成一個3人以上的合議庭。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絕大多數基層法院審理行政案件要么需要從其他審判庭抽派法官以組成合議庭,要么違反規定審理案件。
上述問題共同作用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行政審判隊伍的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案件數量較少、審判難度和壓力卻比較大,致使法官不愿意到行政庭工作,加之行政庭和其他庭的法官流動很頻繁。造成行政審判隊伍的穩定性低、專業性也有所欠缺,直接影響了行政審判的質量。這一問題從《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政審判工作的通知》①及2007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審判工作的意見》②中可見一斑。
上述幾個問題的提出可能還是有些籠統,但是已經能夠從內部和外部說明為什么近年來行政訴訟再審率、撤訴率一直在較高水平徘徊。面對行政爭議時,民眾多有“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存在。當然,不能將一切的問題都歸咎于管轄制度的不合理,但是,作為訴訟程序的重要一環,對其的適當變革能夠有效地達到對制度的“自我修復”的作用,這也是新《行政訴訟法》對其有所改變的原因之一。
上述問題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急劇轉型的社會超出了當初立法時的預見范圍。經濟體制的轉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催生了個人權利意識的加強和對法律與訴訟的倚重。2014年新《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即是意在消除制度滯后的現象。具體到管轄制度,體現在第十八條第二款“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就是在立法上對管轄制度的改革方式——提級管轄、集中管轄、異地管轄予以承認。而本文限于篇幅,只對前兩種簡單提及,而將后者作為論述的重點。
所謂提級管轄,即將行政案件的一審統一交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浙江省曾開展過試點,在其調研報告中認為提級管轄的模式容易導致行政審判資源配置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并且大大增加中高級法院的壓力,實踐可操作性較差。集中管轄則是將部分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通過上級人民法院統一指定的方式,交由其他基層人民法院集中管轄。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縣級法院審不了縣政府和鄉政府的問題,但是,行政審判司法環境的基本生態并沒有因此而得以根本改觀。
異地管轄是一種以指定管轄為基礎的管轄制度,即當案件重大復雜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或因其他原因需要異地管轄時,由上級人民法院裁定,指定轄區內其他人民法院或決定自己行使對該案的管轄權。這一改革首先在浙江臺州付諸實施,收效良好。后又在山東濟寧、內蒙古、河南等地進行試點。并為《關于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所吸收和總結,成為對下一階段法院行政訴訟異地管轄的制度性確認和安排。
自異地管轄制度推出以來,學術界和實務界對其的評論就不絕于耳。其支持者認為,首先,異地管轄將受訴法院和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尤其是縣級以上政府)在地域上隔絕開來,這對行政權而言,在其進入司法場域充當被告時,形成“離家出走”效應,喪失了“主場”的“光環”。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隔行政權力對司法的干預,凈化司法環境,保障法院裁判的獨立性、公正性。而這正是而這正是管轄制度改革的出發點所在,也是希望通過改革來解決的主要難題。其次,在行政訴訟的過程中,原告對異地法院的信任度提高,能夠積極地遵從、配合法院的要求、主張權利。對司法程序的認真遵守本身就促進了司法活動公信力的加強。最后,從結果出發,拉開的地域距離消解了行政干預,使得訴訟結果更加公正。數據顯示,無論勝訴與否,原告服判的比率都有所上升。這就是在結果的層面再次加強了司法的公信力。
然而,這一制度本身也帶有某些難以逾越的弊端:首先,異地管轄的合法性有待思考,主要表現為其與基本法理的沖突,即地方的司法權由地方權力機關產生,外地法院本身無權對本地案件予以審判。即使是借助于對行政訴訟的解釋和變通,其本身也難以取得基本制度的地位。雖然新法的規定為其正了名。但是這種沖突仍然存在。其次,異地管轄在經濟性和便利性上有待考量,即異地應訴的做法是否會增加訴訟雙方的負擔?是否形成一種“昂貴的公正”?最后,還有論者質疑異地管轄的長期實施會不會形成新的行政干預?會不會動搖法院和行政機關的微妙的“平衡”?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問題在學界和實務界都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論。而本文想要闡述的,不僅僅是這種改革措施的得失,還在于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不同價值之間的衡量。毋庸置疑,這些改革措施的首要目標都是為了凈化司法環境,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問題在于,當這些臨時性、變通性的措施在上升為一般的、獨立的制度時,如何化解和契合這些制度與傳統制度之間的裂痕?上文提到的對異地管轄的種種質疑,都能夠從這種分歧中找到依據所在:異地管轄是否動搖了司法主權原則、訴訟便利原則、訴訟經濟原則?在這個層面上來說,異地管轄僅僅以司法公正原則作為唯一的支柱,似乎與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有著分歧和沖突。那么,如何在保證改革成果的前提下,將改革融入到現有的制度中去,使之能夠與其他制度相協調,就是筆者想要探討的問題。
本文認為,首先,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的核心原則,與其他原則相比,具有當然的優位性。當發生沖突時,弱化訴訟便利、訴訟經濟原則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因此異地管轄應當制度化、正當化,應當基于行政訴訟法的修改而成為一項完善的制度。而不應再處于“試驗”、“變通”的尷尬地位。其次,異地管轄制度的定位應是可供選擇的方案,不斷深化的司法改革也證明了這一點。即將管轄法院的選擇范圍擴展為起訴人申請與法院指定相結合,行政案件除了可以由上級法院集中、指定、交叉審理之外,還可以由起訴人提出申請指定特定的法院并輔以合理理由說明,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和制度設定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起訴人的請求以決定審理案件的法院。如此設計的意義在于尊重當事人的自主選擇權、盡量彌合異地管轄制度對訴訟便利原則、訴訟經濟原則的矛盾。同時也能夠以自主選擇的方式達到司法資源的上佳配置。最后,就其與地方司法主權的沖突而言,確實是在現行的格局下難以解決的矛盾。筆者認為應當寄希望于司法體制的改革,設想中的路徑有兩條,有學者提出應當實行地方法院由省級甚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的制度,即通過提高產生法院權力機關的層級來避免司法主權概念的制約。另有學者提出,應當設立跨行政區域的行政訴訟專門法院,實現跨區域管轄行政案件,消除行政區劃和管轄權間的對應關系。比較而言,后者改革幅度更大,成本更高,也更有價值。
管轄制度是整個訴訟制度的“先行者”,也是司法改革的“排頭兵”。貫穿管轄制度改革始終的主線是改善行政訴訟的司法環境,排除各種干涉、促進行政審判的司法公正,提高行政審判司法公信力。而隨著改革的深入,行政審判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行政審判司法專業化水平等體制問題也進入司法制度改革的范圍。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管轄制度的改革能夠更有效地達到監督行政權力、解決行政糾紛的目的,能夠成為促進和深化司法改革的源頭活水。
[注釋]
①在2004年最高法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政審判工作的通知>要求“行政審判人員要有相對的穩定性,要注意保留業務骨干.行政審判庭庭長要進入審判委員會.”.
②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審判工作的意見>要求“除個別地方法院確因編制太少難以達到要求外,基層法院必須保證組成一個合議庭,中級以上法院兩個以上合議庭.”
[參考文獻]
[1]陳駿業.糾紛解決與合法審查之間:行政訴訟基本制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2]葉贊平.行政訴訟管轄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馮一文.管轄選擇權: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之一劑良方――基 于行政訴訟中“官官相護”滋生“告狀難”現象的分析[J].河北法學,2012(04).
[4]郝昭,甘桂芬.論司法公正與行政訴訟管轄改革的方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
[5]包祥水,浙江高院課題組.行政案件管轄問題的調研報告[J].法律適用,2007(01).
[6]<法治與社會>編輯部,阿計.以“獨立”擺脫“干預”[J].法治與社會,2014(6):18-19.
[7]蔣惠玲.論案件請示之訴訟化改造[J].法律適用,2007(08).
[8]盧柔辰.基層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中圖分類號:D9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096-02
作者簡介:孫臻(1995-),男,遼寧大連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徐丹寧(1995-),女,遼寧沈陽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劉捷(1996-),女,江西九江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