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祿/Wang Shanlu
?
談《孫子兵法》在學生素質教育上的特殊意義
王善祿/Wang Shanlu
筆者在高校從事《孫子兵法》課程的講授工作近十年,十年以來,看到學生對課程之熱愛、報名之熱烈、學習之熱心、效果之好,讓自己感到欣慰。該課程在全面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科學的世界觀、智慧的人生以及優秀品質方面所產生的教育作用,遠遠超出了某些純粹政治說教的課程,為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培養開辟了一條效果甚佳的途徑。學生們多數認為自從接觸了這門課程后,認識問題的方法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當我意識到這些不同尋常的作用的時候,我便主動地調整授課思路。人生事業成功的關鍵在于人的智商的培養和情商的培養及整個人文素質的提高,所以,在講兵法的同時,盡量多的用帶有濃重的兵法色彩的生活案例,在上述方面施加影響。事實證明,這些影響在改變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具體的為人處世的智慧上,均產生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孫子兵法》中的很多理論都充滿了無與倫比的人生智慧,如果我把這些理論案例化,課程不僅變得有趣,而且使受教育者有種怦然心動的感覺,讓他們認識到原本我們可以把問題處理得更好,讓自己的工作充滿智慧,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智慧,讓自己的一生充滿智慧,讓一切困難在我們的智慧面前迎刃而解。
(一)我們的事業是一個很大很復雜并且常變的課題,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嫻熟的技術和嚴密的邏輯這樣的理性智商解決問題。
我告訴學生: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積累我們需要的知識,在關鍵時刻,在我們面臨困難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才會“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因此,成功人士李嘉誠才會奮不顧身地“搶學問”,抓緊點滴時間去積累自己的知識。那些突然從我們大腦中涌出的計謀,并不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神奇禮物,而是我們平時努力積累的結果,只是用的時候,它就厚積薄發了。待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時候,還要講究“兵者,詭道也”,用自己的“謀略”解決問題。著手前要“用間”,了解問題的方方面面,做到知己知彼,精于“廟算”;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集中絕對優勢的力量,辨別問題的虛實所在,從易勝處入手,攻守兼備,先奪氣后治力,爭取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功。而這樣的成功案例委實太多,我可以不重復地例舉下去,讓學生感到事情真的就是這樣,解決問題還有另外的一種境界,還有那么多的方法可以選擇。我要讓學生們接受我的觀點,鍛煉他們先想辦法后行動的習慣,并希望他們能夠將這種習慣由一種有意識行為發展成一種不自覺的下意識的行為。只要他的心中有積累,解決問題的時候自然會爆發。在課程進程中,我已經看到了學生們這種進步。正如經濟學院01級的馮毅藝所說:“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看了很有趣的電視劇,同宿舍的一個同學回來了,他拿起遙控器就換臺,看他喜歡的,我那時很生氣,這顯然是不尊重我。頓時,我從床上一躍而起,想搶過來,還好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孫子兵法》上說的三思后行,人馬上就冷靜了下來。如果為了看電視而和同學吵架,那真是得不償失。碰巧剛才有個同學來找他,他不在,我就說:‘小王,剛才有人來找你,好象有什么重要的事,你去看看吧。’他聽了對我說謝謝,等他走了,我立刻拿過遙控器。想到多虧學了孫子兵法,讓自己處理問題能夠理智穩重一些。自己剛剛用了調虎離山之計。真是一舉兩得啊!”。這看似小事一樁,卻證明了他的進步,他在自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他明白了生活的方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我們可以把問題處理的更精彩。我還告訴學生們:我教他們的方法雖然都是好方法,但是我不可能在這短短40節課堂上,把解決各種問題的全部方法告訴他們,因為將來他們面臨的問題不同,所處的境地不同,屆時使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最好,當由他們自己進行決斷。
(二)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生活處處有兵法。
對年輕人而言,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自己的生活目標不明確,或者是因為年輕受到的誘惑就特別多,在選擇人生目標的時候,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上,總好見異思遷,這山看著那山高,徒然耗費了不少精力,讓自己最終一事無成。其實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如《孫子兵法》講的“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是說一支軍隊,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你不能見了敵人就打,見了城池就攻,見了地方就占領。而應該集中兵力去攻擊那些應該而且必須去攻擊的敵人,去奪取那些應該而且必須去占領的地方。人的生活也如此。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上,我們應該知道那個問題最重要最需要我們去解決,那件事情是我們必須去做的,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還要牢牢地把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即《孫子兵法》所講的“致人而不人致于人”。要牽著問題的牛鼻子走,而不能讓問題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比如說花錢,也有個主動權的問題,錢還剩多少,計劃如何花,按計劃去花,不能隨意改變主意,見著這個好就買,見著那個好也買,讓欲望牽著我們的理智把錢胡亂花光;比如交朋友也有主動權,我覺得張三不錯,我就把張三變成我的朋友,不能不知不覺中被李四俘獲變成了李四的朋友,誰可以成為我的朋友不是由著人家說了算;學習也如此,愛好當然重要,但是如果愛好過多,也會誘惑我們,讓我們在學習上喪失主動權,打亂我的學習計劃,天天變來變去,精力分散,什么都涉獵,結果什么也沒有學好。另外年輕人敢想敢做是好事,但因為年輕,考慮問題太簡單,也就容易出錯。所以要學會考慮周全,權衡利害,《孫子兵法》中講考慮到我們的有利條件,會增加我們的必勝的信心;考慮到不利條件,能免除將來因這些不利條件所產生的禍患。比如,做班干部是許多學生很渴望的事情,考慮到有利,有利于鍛煉自己,你就去做班干部;考慮到不利,班干部社會事務比較多,影響學習,所以,班干部做了一段時間之后,也應該適可而止。還有年輕人坦率,喜歡開門見山,但是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不一樣,想問題說話做事不可直來直去,要學會使用迂直之法,有的話不能直著說,有的事不能直著做,總需要走一段彎路,繞一個圈才行,看似把事情弄得復雜了,但是卻可以辦成,做到“后人發,先人至”。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還要學會利用形勢順勢而為。年輕人心志高遠的同時又容易自視高大,做事不求人。我告訴學生有條件要樂于利用,有條件不用是傻瓜。還有,當我們無法預料到問題是否會發生的時候,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正如《孫子兵法》里講到的: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來攻擊我們,應該寄希望于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敵人不來便罷,就是來了也打不敗我們。當事情發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個樣子的時候,即當我們面臨突如其來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還要學會處變不驚或者叫“安之如山,巧妙應變”。處變不驚是成熟者的表現,安之如山之中,我們才會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即便是我們想不出好的辦法做到巧妙應變,至少不會在匆忙之中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情,以至于把問題弄得更糟。
(三)對待自己的生活,不要吝嗇我們的智慧,尤其是大智慧。
若要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再就是朋友的幫助。有的人做事容易成功,就是因為他人緣好,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會有很多朋友走到他的身邊,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有的人做事很難,成功率很低,也是因為他人緣差,當他需要朋友幫助的時候,卻沒有人愿意幫助他。在現代社會里,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僅僅單靠自己的匹馬之力是不夠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而且這種幫助很可能是關系著我們事業是否成功的關鍵,當我們需要這種幫助的時候,到底會有多少朋友走到我們的身邊來幫一把,不看當時看平時,看平時我們是否關注到并親自實踐“為人之道,重在為善”,是否努力地廣交朋友多結善緣。《孫子兵法》就講:一個君主要想獲得戰爭的勝利,關鍵看他是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所謂“道、天、地、將、法”,其中的“道”講的就是人民群眾同國君要意志一致,擁護他的領導,愿意同他們一起打仗而不懼怕危險。關鍵時候人民是否支持他,就看平時這個君主對待他的人民是怎么樣的!不容置疑的結論是:只有獲得人民支持的君主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同樣只有那些有朋友支持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你希望下多大的秋雨,先看看你刮下了多少春風;你希望收獲多少果實,先看看你播下了多少種子。在自己的學生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去廣交朋友,來增加我們“人情賬戶”上的資產,比如注意去接濟生活中的困難的同學;同學生病了,別忘了登門看望;同學失意不安的時候,及時地送上你的祝福;同學取得了好成績,別吝嗇你的贊美;這個不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也許就是一句話,一個小的舉動,一件小事,就會讓我們交下一個知心的朋友。
(四)我還對同學們說:人一生要做成一番事業,凡事都要有一個充分的準備。
《孫子兵法》講“先勝后兵”,意思是先把準備工作做好了,做到了足以取勝的地步然后再去行動,即不打無把握之仗。人一生之中,上帝賜給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我們能否抓住這些機會,關鍵看早前有沒有這樣的準備,我們常說機會就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她只喜歡有所準備的男孩。我喜歡同學們說:人生很短暫,我們盡其所能能做成一、二件事情就不錯了。志向可以高,但目標不宜多。故而我們要學會“并敵一向,千里殺將”,即學會集中我們的全副精力來達到既定目標。
當我和同學們來分享這些人生經驗的時候,我同樣感到了同學們可喜的進步。正如經濟學院國貿系的周強所說:“孫子兵法的課已經上完,通過對它的學習,我產生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回想起大學生活的前兩年,我不止一次地考慮要不要考研,想到我們的學校那么多學生要考研,自己感覺有些膽怯,如果不能勝出,就會耽誤找工作的好時機,如果等找到工作再考,到時候不知道有沒有那份時間和條件,孫子兵法講到借勢,順勢而為,考慮到我現在在學校的情況,有時間有優越的條件,而且由老師的輔導,萬事俱備,就差自己的信心,聽了王老師的講解, 我現在已經決定考研,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最后希望我能在孫子兵法的引導下,考研成功,擁有自己的美好未來。”
要成就一番事業,不僅需要有一個高的智商,還需要有一個高的情商。智商在技術層面上發揮作用,決定著問題解決的早晚,情商在整個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起作用,并最終決定著事業的成敗。智商高情商低,成功者少;智商高情商也高,成功者多。正如愛迪生所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里邊的九十九的汗水其實就是人的情商。《孫子兵法》課程不僅在提高學生的智商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在幫助提升學生情商方面也有著異乎尋常的作用。所以我在講《孫子兵法》課程的時候就特別注意盡量多講一些充滿智慧的勵志故事給同學們聽,試圖在與他們共享這些人生大智慧的時候,來影響學生們的世界觀及價值取向。
(一)對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和超越
我告訴學生們,那些成功人士所共有的一個心態就是對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孫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孫武本是齊國人,因為齊景公的腐敗統治,使得他在齊國沒有可以展示自己政治和軍事才能的機會,青年孫武更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犧牲在田氏家族與其他四大執政貴族無謂的政治斗爭中,為了尋求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成就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業名垂千古,于是忍痛割愛,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齊國,舉家遷到舉目無親的吳國,借吳王闔閭的霸業成就了自己一生的英名。離鄉背井,隱居十年,生活中的失落可想而知,但是其余皆可放棄,唯獨對自己人生的目標的追求從未放棄過。用孫武的話講就是人生的目標一旦確定就要“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抱定寧死不回頭的決心,以全副的精力,永遠保持一種“激流飄石,鷙鳥折毀”,激揚向上的姿態,有時“其疾如風”,有時“其徐如林”,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直到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自己的人生價值。永遠保持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是高情商的主要標志。不僅要保持這種積極的追求,而且還需要具備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要勝過他人首先需要不斷地超越自己,讓今天的我一定比昨天的我有進步。一天的進步可能是一點一滴,當把這些點滴進步匯集起來以后,就會發現我們已經變得成熟了。我們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向著一個目的地奮勇前進。
(二)面對挫折不屈不撓與信心
我告訴學生們,那些成功者都有著強烈的面對挫折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這也許就是他們不同于最終一事無成者的最大區別。人生之中總會有一些磕磕絆絆,甚或是大起大落也不可避免。《孫子兵法》講“勝可知,不可為”,意即勝敗乃兵家常事,關鍵看我們在跌倒的時候,會不會自己堅持爬起來繼續前行。李嘉誠說過,人人都會有夢境破滅、無力取勝、無能力轉敗為勝的時候,是跌進萬念俱灰無所期待的沮喪中還是頂住命運的風寒不斷地拼命前行,答案是后者。從玄奘取經、鑒真東渡,到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從范蠡政治上失意轉入經商、沈萬三被貶云南,到王永慶李嘉誠商海沉浮;從孔子周游列國、張騫出使西域,到李自成領導明末農民起義和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哪一位不是歷經百般磨難,無數次失敗的考驗,最后功成名就。差一次試驗,愛迪生就發明不了電燈,差一步距離,就不是紅軍的萬里長征。沒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可能就失敗在這一次實驗或一步距離上。這種精神品質的重要性在走向成功的歷程中,無論如何評價都不過分,以至于我們說:不屈不撓之下才有成功。能做到不屈不撓需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且能夠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來獲得成功。自信心永遠屬于勝利者。無力取勝的人缺少的往往是自信心。自信可以讓我們藐視困難、力量倍增,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時候,只能指望它來支撐我們不屈不撓的精神。
(三)控制與善變
這里的控制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做到情緒控制是我們把握事業的前提。能把控自己情緒的變化不至于讓它發飆來影響自己的決策,同樣是成功人士的標志。遇到好事或者是壞事,人就容易沖動,沖動之下說話做事就容易出錯,不管是介于朋友之間還是自己居于某個重要崗位上,則往往會釀成大禍。年輕人火氣旺盛,說話做事往往不假思索,知錯之后只有后悔莫及。所以年輕人需要鍛煉自己的忍耐力,即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我們常說一個人很有“能耐”(能力),就是因為他(她)遇事能耐(能忍耐),只有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才能想出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沖動之下,立即出手的往往是下策。所以,我告訴學生遇到問題要學會“安之如山,巧妙應變”。不能做到“安之如山”,也就不能做到“巧妙應變”。我還告訴學生即便是我“安之如山”之下還不能做到“巧妙應變”,但是至少我們不會因為沖動之下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情。尤其是當我們身處要職是一方呼風喚雨的“大人物”時,這種素質對我們來講顯得更為重要。
機械工程學院的徐清義深有感觸地說:“當我學了《孫子兵法》后,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事情發生后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和鎮靜的心態,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再坐下來處理發生的事情,我想這樣可以得到一個更令人滿意的結果。”機械學院的黃濤也說:“上課之前,在我看來《孫子兵法》只是一部講解戰爭的書,但是上課之后,卻發現她如同一門很深的學問,有無窮的東西等你去學習,無論軍事上還是做人上,都有很深刻的見解,給人以啟示。自從開始學習這門課后,我的思想跟行動都在發生著細微的改變,在為人方面,我學到了善忍穩三字訣。”管理學院的劉媛媛也說:“就這樣過了四個月,我們選了課,而我也就選擇了《孫子兵法》,一開始我只是覺得好玩,可是到現在我明白了一點人生的道理,我也從以前不求上進的我轉變成了熱血青年,關鍵還是從別人的不公平的評論中走了出來,學會了忍耐,正慢慢學著駕馭我的心,現在的我比以往勤奮了,目標更明確了,未來一定很美好。”
當前高校的思想品質教育身處困境。受社會大環境不良風氣和高校思品課程教條主義的雙重影響,教育效果甚微。至于應納入其中的學生智商情商培育,其教育更是一片空白。由于現有的教材觀點陳舊,內容枯燥并嚴重脫離實際,甚至非科學的說教充斥其中,造成教者不能理直氣壯,學者更是心理排斥。雖說尋找替代課程不現實,但是研究提供可資學生學習的且效果好的學習內容是急需的。筆者認為對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培養應該是學生思品教育的核心。《孫子兵法》課程讓我們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入口。如果進一步加強對這門課的研究,進一步改進該課程的授課內容與授課方式,其在大學素質教育上問題上,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解決更多的問題。
說明:
1、文中所引學生的評價是從學生的作業中摘錄的。
2、文中所引《孫子兵法》語錄均出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武經七書匯解》中的《孫子》篇。
(責任編輯:孟祥才)
摘 要:《孫子兵法》課程在學生素質教育上有著異乎尋常的作用,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智商與情商方面。《孫子兵法》課程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和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學習過《孫子兵法》課程之后,學生普遍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取向、為人處事的態度以及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及方法,都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變與進步。
Review of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Art of War in the Education on Student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course of The Art of War has unusual function in the education on student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raining the students’ IQ and EQ.The course of The Art of War tells the students the correct view on life and the bes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After learning the course of The Art of War, the students all said that great changes and progress had made in their views on life, value orientation, ways of life and starting points and methods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problems.
關鍵詞:《孫子兵法》智商 情商 培養
Key Words:The Art of War; IQ; EQ; Training
作者簡介:王善祿,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16
中圖分類號:E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176(2016)01-0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