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佳(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
中西聲樂藝術文化內涵差異的比較研究
張維佳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摘要】中西聲樂藝術由于不同的發展環境其在文化內涵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本文從旋律線條、節奏、音的傾向性關系、織體以及結構等方面比較了中西聲樂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差異,并從字聲關系方面、舞臺表演和形體動作方面比較分析了中西聲樂藝術文化的審美差異。
【關鍵詞】中西聲樂藝術;文化內涵;差異
近年來我國聲樂藝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缺乏對聲樂藝術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和認知,不管在聲樂演唱還是在聲樂教學中都普遍地存在著重視聲樂演唱技術而輕視聲樂文化的現象,對西方聲樂藝術文化的內涵缺乏科學認識和了解,使得聲樂藝術在語言、風格、聲音技術上普遍存在混亂的現象,由于缺乏明確的文化定位和聲樂定義使得民族聲樂的發展中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傮w而言,就聲樂藝術的范疇來說,歌唱方法、歌唱技術應該只是聲樂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項內容,上述問題的出現就其根源來講,過多的關注了聲樂藝術的具體技藝問題,而忽略了對聲樂藝術文化內涵的了解和認知。
中國聲樂藝術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追求生動的氣韻和統一的形神,在審美情趣上追求中庸、含蓄與模糊,西方聲樂作品在音樂表達上追求準確、通透和量化。具體來說兩者的文化內涵差異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旋律線條方面
中國的聲樂藝術作品與語言的關系十分緊密,漢語具有豐富的聲調,音調寓于語調之中,中國幾百個劇種的聲腔類型與當地方言的語調關系密切,中國北方民歌以四五度音為核心,南方民歌多采用小三度。西方語言在聲調變化上遠遠沒有漢語復雜,但其在重音變化和音節節奏上要遠遠比漢語豐富的多,這也是西方聲樂藝術作品中節奏地位十分重要的原因所在,呈現多類型發展在和聲技法出現后,旋律多以和聲的外部輪廓進行表現。
(二)節奏方面
中國聲樂藝術作品在節奏類型上屬于均分節奏,而西方聲樂藝術作品在節奏類型上屬于非均分節奏。由于漢字屬于象形文字,僅僅通過單一音節的聲調變化即可完成語義的表達,不像西方文字那樣對節奏和重音過于依賴,因此其旋律多圍繞平仄音韻進行,節奏上具有較強的裝飾性,中國聲樂藝術的這一特性賦予了演員很大的節奏處理空間和自由;西方語言具有較少的聲調變化,聲樂藝術作品中比較注重節奏韻律,語義對語調的依附性要弱于語義對語言節奏的依附性,所以,節奏與語調相比在西方聲樂藝術作品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人推崇理性,其聲樂藝術作品中的節奏記譜比較嚴謹。
(三)音的傾向性關系方面
中國聲樂藝術作品的音調采用五聲音階,沒有半音,因而不具有半音的強烈傾向性,五個基本音階都可以作為主音存在,它們之間不存在穩定與不穩定的區別,因而相應的聲樂作品也缺少功能性的傾向;西方的聲樂藝術作品中每個音的穩定性存在很大的不同,各音都具有對主音的傾向性,不同音之間的不穩定性使得音與音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使得聲樂作品的旋律具有很強的動力感。
(四)織體方面
中國聲樂藝術作品多以橫向的旋律進行,各聲部自由進行又相互協調的多聲部疊置的合唱織體很難形成,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聲樂藝術作品很難將具有明顯差異的聲音結合在一起,因而傳統聲樂藝術作品中大多數存在的織體是單旋律的齊唱或獨唱,在多聲合唱中又以支聲最為常見;西方聲樂藝術作品中習慣將有差異的音響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十分敏銳地感知自然泛音列,西方聲樂在很早時期就開始了向多聲部織體的方向發展。
(五)結構方面
中國聲樂藝術作品在音調上通常具有不明確的傾向性,造成了聲樂作品的調性感和調式普遍不強,沒有鮮明的呈現主題,而西方聲樂善于使用主要樂思作為主題的發展手法,這樣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作品在總體上動力性和對比性存在不足的問題。但在另一方面,中國聲樂藝術作品可以根據歌詞、劇情或者演出現場的氣氛進行靈活、即興的變化和拓展,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在傳承上主要依靠師徒口傳心授的方式,缺少標準精確的記譜,創作、演唱沒有明確分工,聲樂作品在結構上也比較簡單,多數作品在結構上具有多次重復循環的分節歌式,將新元素加入到重復的過程之中作變奏式發展。簡而言之,中國聲樂藝術作品的結構相對開放、自由、松散;西方聲樂藝術作品通常具有封閉性的結構這主要是因為其旋律與調式、調性之間的關系,在樂句的結尾一般具有明確的和聲功能進行構成的終止,然后再進行重復、變奏、模進、分裂、展開等以形成樂段,樂段之間根據和聲張力變化和調性功能關系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聲樂審美具有多種尺度和角度,本文比較中西聲樂藝術文化的審美差異,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字聲關系方面
中國聲樂藝術作品的評價更多的是偏重對歌詞的評價,而對音調的審美功能并不十分看重,聲樂藝術表演中對字詞音韻、語義的揣摩要比對曲調更為重視,傳統聲樂藝術強調以字行腔、腔隨韻走,對于聲樂藝術的相關研究文獻也是多關注字音字韻問題,而對音調的發聲技術和旋律表現等方面的研究較少。中國聲樂藝術字聲關系的處理出現在演唱環節,而西方聲樂藝術對字聲關系的處理表現在創作環節,西方聲樂藝術中音樂的表現力具有其自身獨立的價值。
(二)舞臺表演和形體動作方面
中國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在舞臺表演風格、舞臺布置方面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以戲曲藝術為例,中國戲曲舞臺的布景、道具以寫意為主、寫實為輔,而西方聲樂藝術的舞臺布置以寫實為主、寫意為輔,更多的使用實景進行布置,道具比較真實,在制作具有復雜繁瑣的流程和工藝。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和協調是中國聲樂藝術舞臺表演中十分注重的核心內容,在舞臺形體動作上講究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相得益彰與均衡發展,西方聲樂藝術在表演上以歌唱為主,演唱者的形體表演和舞臺活動范圍十分有限,歌唱在聲樂表演中處于首要地位,表演要求真實自然,符合劇情和人物的性格。
參考文獻
[1]周燕.美聲在高等師范院校教學中幾點現狀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11).
[2]張時俊.聲樂藝術的多元化[J].音樂時空,2015,(23).
[3]韓莉.形為神設、神以形傳——談中國聲樂藝術的獨特風貌[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11).
[4]郝艷麗.淺談聲樂藝術的魅力[J].音樂時空,2014,(24).
作者簡介:張維佳(1987—),男,河南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