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禮梅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新時期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
米禮梅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近年來,我國各種領域的公共危機頻繁發生,因其覆蓋面廣、危害性大,嚴重影響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非政府組織由于其專業、靈活、及時等優勢積極參與社會公共危機管理,有效彌補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中的管理局限。本文通過研究我國非政府組織應對公共危機的功能機制,以及發展的局限性,從中總結提升其作用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公共危機管理;作用;局限;路徑選擇
一、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功能機制
第一,社會動員和資源整合功能。由于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緊急性、災難性,往往導致政府難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充分發揮其行政與政治動員能力。而非政府組織由于其非營利性、公益性特點而具有較廣泛的社會動員能力,能夠最快、最大限度的整合社會力量與資源,對政府的救助工作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
第二,社會心理鼓勵功能。公共危機爆發后,公眾不僅面臨物質利益的損失,還有精神與心理的恐慌。尤其是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絡不實信息借機渲染,極易導致公眾恐慌情緒的擴展。顯然,僅僅依靠政府的危機處理機制,難以照顧到每一位受眾災民的心理。而非政府組織可以借助廣大的志愿者通過赴災區進行心理關注與輔導、或借助網絡平臺宣傳自助知識等,對災民予以心理慰藉與鼓勵。
第三,弱勢群體關懷功能。公共危機事件由于涉及的領域與人群較廣,使得政府難以照顧到每一個人,尤其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如果他們長期被忽略,則出出現社會異化的現象。因此,要想對這些弱勢群體予以關注與關懷,就需要借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通過其廣泛的成員基礎與龐大的組織機構,補充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缺陷。
二、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局限性
第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一方面,缺乏對非政府組織進行管理的實體內容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關于非政府組織的法律法規僅限于對于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而對于非政府組織合法地位、公民參與等實體內容缺乏系統規范,使非政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都受到制約。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缺乏。對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職責地位、參與方式、捐贈物資的監管等方面的法律規定相對缺乏。
第二,傳統登記管理模式的阻礙。我國目前對于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采取雙重管理原則,即要想成立非政府組織,必須在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后經民政部門同意后才可設立,并且遵循同一行政區域相同或者相似業務不再批準成立的原則。在這種掛靠上級主管部門的管理模式下,造成大量非政府組織難以獲得合法身份,只能以“黑戶口”的身份從事志愿服務活動。
第三,資源籌集能力弱。首先,目前我國非政府組織對政府存在經濟依賴問題,其經費來源渠道主是政府財政撥款,而且活動經費來自掛靠單位。其次,非政府組織在經濟上缺乏獨立性,使其一定程度上成為政府的附屬機構。資金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社會動員與志愿服務能力。
第四,非政府組織自身局限性。首先,由于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導致社會公眾對其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認知度與認同度不高,降低其社會公信力。
三、提升我國非政府組織應對公共危機能力的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法律體系,明確公共危機治理邊界。一方面,加強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明確非政府組織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權與各自的治理邊界,促進其積極有效的參與公共事件的管理中。另一方面,建立政府部門對非政府組織的長效管理監督機制,對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公共事件管理進行有效的引導,尤其是加強對于物資捐贈的監督,切實保障所捐物質輸送到受眾手中。
第二,建立完善的評估監督管理機制。首先,建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聯合治理格局,通過委托授權的方式將政府治理的真空部分交給非政府進行管理,并加強對于非政府組織的規范與監督。其次,改革非政府組織的登記制度,可以借鑒香港的追懲制模式。最后,建立并完善日常評估制度,增強非政府組織的運行透明度。
第三,完善非政府組織的外在條件。要加強對于非政府組織在參與公共事件管理中的地位、作用的宣傳,引導社會公眾對于非政府組織的認同與信任,從而為非政府組織的成長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與環境條件。
第四,完善非政府組織自身的治理結構。首先,提高自身資金籌措能力。可以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吸引社會捐贈,同時也可通過與企業合作來擴大經營性收益。其次,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在組織人員的招募中要綜合考察其責任感、服務精神等,加強對于危機事件管理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應對危機的針對性、準確性。最后,為有效提供非政府組織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必須在建立完整的應對機制。充分保障決策準確、行動迅速,監督有效。
[參考文獻]
[1]陳曦.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馬全中.非政府組織參與危機管理研究述評[J].河南大學學報,2013(03).
[3]杜英歌,劉延平.中國非政府組織登記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1(01).
[4]何云峰.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97-01
作者簡介:米禮梅(1990-),女,回族,山東淄博人,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與區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