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清(永城職業學院文化藝術系,河南 永城 476600)
?
探討將肢體語言應用于聲樂演唱教學的有效對策
呂 清
(永城職業學院文化藝術系,河南 永城 476600)
【摘要】聲樂是表達歌曲靈魂的一種重要形式,聲樂演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育中一門重要學科。近年來,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聲樂演唱教學已成為提高高校聲樂演唱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就肢體語言在聲樂演唱教學的應用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肢體語言;聲樂演唱教學;有效對策
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首先需要讓學生分析聲樂作品,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內涵和情感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用演唱技巧將歌曲情感完美地表達出來。因此,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對肢體語言進行合理的應用,利用肢體語言提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鮮活性,對增強演唱者的魅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專業性
聲樂演唱專業的高校學生想要演唱出好的聲樂作品,不僅需要一定演唱天賦,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培養,讓學生在長期的訓練中變得更加專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面掌握聲音樂演唱的技巧,將聲樂作品的意境和情緒充分的發揮出來。
(二)實踐性
高校聲樂教師進行聲樂演唱教學時,應該高度重視對學生演唱的實際訓練和指導。由于不同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也有所不同,學生之間的聲樂演唱教學效果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讓學生進行足夠的實踐訓練,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掌握演唱技巧。
(三)二度體驗性
聲樂是一種來自于生活的藝術,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縮影。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教師將作品體驗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是教師一度欣賞體驗的過程,而學生在對聲樂演唱曲目進行欣賞時,會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這是學生二度欣賞體驗的過程,因此,高校教師在聲樂演唱時必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聲樂演唱鑒賞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
(一)應用肢體語言,強化學生的發聲技巧
(1)高校聲樂教師想要從根本上提高聲樂演唱的教學效率,就需要加強自己對聲樂演唱教學的管理與領導能力,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肢體語言在聲樂演中的應用。(2)高校聲樂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充分意識到肢體語言在聲樂演唱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形成一種人人都重視肢體語言應用的教學氛圍,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課堂中學習氛圍過于松散的狀態,在教學中對聲樂演唱的知識技能范圍與深度進行明確,并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3)應用肢體語進行聲樂演唱教學時,注重強化學生的發聲技巧。嚴格來說,聲樂演唱的抽象性相對較強,高校學生對聲樂方面的知識擁有一定的概念性,很多聲樂知識雖然能記下來,但是無法進行充分的理解,也不能將其轉化實際能力,因此,需要高校聲樂教師對一些能夠強化學生發聲技巧的肢體動作進行充分的應用。
例如,應用手引向下蹲嘆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演唱時,將手從胸口引導氣息慢慢向下滑動,一邊演唱一邊蹲下,這樣學生演唱時氣息就會順著手下滑的方向很自然的向下嘆。手慢慢下滑的同時向下蹲,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的肢體動作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站著的唱氣息較淺,聲音較僵的問題,并讓學生體驗到“騎”在氣息上的感受,讓學生演唱的聲音更加流動暢通,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發聲技巧[1]。
(二)應用肢體語言,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對于聲樂演唱專業的學生而言,保持松弛狀態非常重要,這也是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肢體語言在消除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訓練也得到廣泛的應用。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聲樂課程一直沿用傳統的上課方式和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負責講授,讓學生被動對聲樂知識進行接受、記憶以及理解,但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只有少部分性格外向開朗的學生才能更容易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而一些性格內向害羞的學生則會顯得非常拘謹,在實踐練習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緊張情緒,對聲樂演唱的效果造成影響。而肢體語言的應用,則可以有效緩解和解決學生心理過于緊張的問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聲樂演唱的過程是由很多與歌唱有關的肌肉群相互配合、合理用力完成,這些肌肉群還要受到大腦的支配,所以在聲樂演唱訓練的過程中加入一些適當的肢體語言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讓學生演唱的聲音更加通透和自然。因此,高校聲樂教師應該在學生平時的演唱練習時適當運用一些肢體語言,例如,學生進行發聲練習時,讓學生一邊走一邊唱,讓學生像飯后散步一樣,隨著自己的歌聲進行肢體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肢體語言轉移聲樂演唱過程中的注意力,消除學生演唱時的緊張情緒。
(三)應用肢體語言,加深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理解
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當前,在我國高校聲樂演唱專業中學生聲樂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很多學生聲樂演唱都還停留在模仿階段,大部分學生在演唱時面無表情,演唱的效果也相對較差。而肢體語言的應用就能夠對這類問題進行有效緩解或解決。正常情況下,肢體語言的應用應該有一定針對性和目的性,其主要目的就是將作品的二度創作完美的展現出來,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聲樂作品的歌詞與旋律上。因此,高校教師在進行聲樂演唱訓練之前,應該先讓學生對作品的歌詞內容進行充分的熟悉與理解,試著揣摩作品的背景和旋律,讓學生可以依據詞曲的變化與自己的肢體語言相結合,通過手勢、眼神以及其它肢體語言將聲樂作品演繹得更動感、更鮮活。聲樂演唱是一門藝術,高校聲樂教師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水平,就必須讓學生學會富有感情的進行演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聲樂作品的情感和內涵充分表達出來。因此,高校聲樂教師就應該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對肢體語言進行充分的應用,才能有效提高校聲樂演唱教學的質量。
例如,學生在學習演唱《我愛你中國》時,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歌詞、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作品的背景和旋律等,讓學生依據歌詞的內容應用適當的肢體語言,如在唱到“每當我感到疼痛,就想讓你抱緊我”這句歌詞時,學生的眼神應該帶著淡淡的悲傷和痛苦,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做出擁抱的姿勢,將歌詞的意境充分的表達出來。
(一)要求學生演唱時保持良好的表情
高校教師進行聲樂演唱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賞芭蕾舞劇與話劇等相關的視頻,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演員柔美的身段和豐富的表情動作,讓學生意識到肢體語言在舞臺表學演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聲樂演唱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頭部保持在正前方,避免出現低頭和抬頭,下巴自然下垂,脖頸放松,并且適當挺起胸部,收小腹,讓自己的精神狀態顯得更加飽滿;眼神方面,要求學生富有感情,避免呆滯無神,并在演唱的過程中把內在的精神從眼神中表現出來,面部肌肉應該保持松弛,笑肌提起、口型美觀、張開適度,確保學生的整個面部都呈現放松狀態。
(二)要求學生演唱時保持良好的身體姿勢
高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演唱時保持正確的姿勢,雙手自然下垂,放松地放在大腿外側,不可貼得過緊,以免體現出緊張約束之感,或者讓學生雙手合掌放于胸前,讓學生的演唱呈現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手勢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因此,在聲樂演唱中應用適當的手勢可以有效地提高演唱水平和表達效果。例如,作品中出現指引方向的歌詞時,學生可適當張開手心、微翹手指、掌心向上的伸向某一方向,并且眼神也隨著手指的方向慢慢移動。如在對一些較為舒緩的歌曲進行演唱時,手勢應該有“定”的感覺,以便將歌曲中的深沉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演唱抒情歌曲時,手勢應該保持柔美、輕盈,以表現出歌曲甜美、寧靜以及憂傷感。演唱氣勢磅礴的歌曲,則應該張開雙臂,并隨著力度的增強,拉開雙手之間的距離,將歌曲的宏偉氣勢充分的呈現出來。
(三)在聲樂演唱教學中應該加強舞臺表演的實踐訓練
聲樂演唱表演不僅需要學生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能對肢體語言進行巧妙的應用,還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舞臺表演能力。但就實際情況而言,當前很多高校聲樂演唱專業學生的舞臺表演經驗比較缺乏,導致學生在舞臺上不知道怎樣擺放手、腳以及頭部等,并且面部表情十分僵硬,舞臺美感相對較差,對演唱的效果造成極大的影響。雖然一部分高校針對聲樂演唱課程開設了形體課,但在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的培養方面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加強學生舞臺表演實踐訓練顯得至關重要。例如,在舞臺表演中,訓練學生的眼神表達,要求學生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流露出不同的眼神,如學生在演唱《牧羊姑娘》時,引導學生用憂傷的眼神,將作者對牧羊姑娘的憐憫之情充分的表達出來;在學生演唱《望月》時,眼神中應充滿對月光的思念之情等。通過舞臺表演實踐訓練學生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針對不同歌曲表達的不同的情感,需要學生有憤怒、驚訝、快樂以及難過等面部表情,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琢磨人的表情和眼神,讓學生明白應該用怎樣的表情將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表現出來,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當中,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使其演唱更能感染聽眾,與聽眾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高校聲樂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模擬一些舞臺表演情景,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表演中提升自己的舞臺表演能力[2]。
一般來說,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必須要借助于呼吸器官、發聲器官以及共鳴器官等進行發聲,但是如果想要發聲效果較好,讓自己演唱的聲音一直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就需要肢體語言的配合。傳統的聲樂演唱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采用的都是講解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演唱時保持放松的心情、打開喉嚨以及調勻氣息等,這種教學方法訓練出來的學生在演唱時大多力不從心,有的學生甚至是越唱越緊張,聲音非常僵硬,而聲樂演唱教學合理應用肢體語言就可以有效的緩解這類問題。此外,肢體語言既不是非常高雅的舞蹈動作,也不是夸張的節拍律動,動作簡單易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肢體語言應用技巧。肢體語言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聲樂演唱時處于最佳的狀態,不但能夠大幅度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效果,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一種游戲學習的感覺,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聲樂演唱興趣與愉悅感,因此,不管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還是在強化高校學生聲樂演唱的水平方面,肢體語言的應用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總之,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對肢體語言進行合理應用,可以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增強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讓學生的聲樂演唱更加優美生動、聲情并茂,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國峰.淺談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語言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3,(17):17-18.
[2]彭富端.聲樂教學中曲目演唱的音樂藝術處理分析科學導報[J] 科學導報,2015,(18):84.
作者簡介:呂清(1974—),女,漢族,河南省羅山人,河南大學畢業,學士,講師,現工作于永城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