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瑋(湖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
高師鋼琴教師“一專多能”綜合素質的提升
何煒瑋
(湖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摘要】大多數的高師鋼琴教師其作為鋼琴演奏的專業水平普遍很高,在教學上可能也可能一味的會強調學生演奏鋼琴曲目的技術和技巧,而忽視了很多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這一要求。因此我認為現如今在高師的音樂教育中必須把提升高師鋼琴教師的“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才能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本文將從加強高師鋼琴教師對即興伴奏教學內容及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高師鋼琴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選用并研發結合即興伴奏內容的高師鋼琴課程教材這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師鋼琴教師;一專多能;綜合素質;提升
本文為2013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即興伴奏技術深入高師基礎課程實踐性教學研究》結題論文(項目編號13q107)。
如何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這一直以來都是專業領域中專業教師不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為中小學的音樂師資培養合格人才,而一個合格的中小學音樂課老師不僅要會彈、還要會唱、會跳,會為歌曲伴奏,會排練節目,并能掌握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綜合素質的音樂教師。由于當今的很多高師鋼琴教師大多都是各大音樂學院的鋼琴主專業畢業,因此大多數的高師鋼琴教師其作為鋼琴演奏的專業水平普遍很高,在教學上可能也可能一味的會強調學生演奏鋼琴曲目的技術和技巧,而忽視了很多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這一要求。因此我認為現如今在高師的音樂教育中必須把提升高師鋼琴教師的“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才能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
文章前面也提到了現如今高師鋼琴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針對學生的鋼琴演奏技術、技巧進行指導,而忽視了學生所需要的綜合素質,因此高師的鋼琴教師,在必須具備嫻熟的鋼琴演奏技巧、熟悉與了解鋼琴藝術中的各風格、流派的同時,還需加強中外音樂史論、和聲與曲式分析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并要熟練并學習即興伴奏課程教學內容,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即興編配能力。使鋼琴基礎課和即興伴奏課這兩門課程能有效的“鏈接”在一起,在教學中除了加強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和能熟練演奏一首鋼琴曲外,更在教學中要通過24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和弦以及移調、轉調、視奏等練習來讓加強學生更加熟練掌握并運用鍵盤和聲的能力。此外高師鋼琴教師還應加強學習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熟練操作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如“數碼鋼琴”,并利用“數碼鋼琴”的很多優勢把傳統的“一對一”的鋼琴課程變得多樣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隨著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開展,當今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應更具個性和創造性,特別是由于高科技的發展及在教學中的應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全面改革,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信息量大,學科融合,交叉的趨勢。因此現代的高師鋼琴教師要為培養多功能型復合人才,實現素質教育做好充分必要的準備,首先就必須要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加強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鋼琴教學雖然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科,但是只具備鋼琴彈奏技巧與表演才能,對于在實現素質教育前提條件下的高師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須站在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縱深角度和高度去理解和講授,這直接關系和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對所授教材有足夠全面的分析與理解,不僅僅是單純的彈奏技術,更要對作品的音樂風格、音樂語言特點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以及準確無誤的闡述,使得學生能從彈奏技術、題材體裁、音樂內容、風格流派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提高學生彈奏技巧的同時,更提升了學生的藝術修養。而要做到這些,高師鋼琴教師除了教學之外,更要提高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多與外界及其他兄弟院校進行學術交流,并通過發表高級別的論文,出版高級別的個人專著,或編寫高級別的教材,申報高級別的科、教研項目這些科、教研成果來提升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
教師的教育創新能力是教師素質結構的最高體現,是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創新教育,它是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拓展人的思維空間和發展人的創造力。鋼琴教學雖然有它統一的教學規律,但由于每個學生個體的條件不一樣,手的大小不一樣,手掌的肌肉能力不一樣,以及雙手的協調能力的不一樣,而且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情感、興趣愛好的諸多不一樣,因此高師的鋼琴教師應提自己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結合教學經驗,教學規律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設計,采用更為先進的教學模式,果斷調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大程度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現如今無論從高師的鋼琴課程內容和期末考查這兩方面來看,高師的鋼琴課程的教材基本無異于藝術院校的鋼琴系的教材,這就失去了作為高師鋼琴教學的特點,更脫離了學生能力與培養目標的實際。高師音樂教育學生除了掌握彈奏技巧外,更應熟練掌握實用性強的即興伴奏技術,以適應今后的中小學音樂教學。現如今的高師教材基本還是沿照藝術院校鋼琴系的教材,大都以車爾尼練習曲為主線,輔以相應的樂曲、奏鳴曲、復調,且大多都是古典風格的,而其他練習如音階、琶音、和弦以及各種音型練習這種即興伴奏課程所需的基礎練習卻甚少。而且這種古典風格的練習所形成線式、波浪型的演奏動作模式,與大量歌曲伴奏所需的伴奏織體的網狀形態、以及旋律與伴奏、左右手之間的不同層次、不同樣式的結合基本無太大關聯,甚至是脫節。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可以從選用并研發高師鋼琴教材入手,在實際教學中盡量結合即興伴奏課程所需的技術知識,如把聲樂正譜伴奏曲目作為獨奏曲目進行練習,還可加入一些視奏曲目,并學會對其變調、移調,另在教學中可播放一些青少年、兒童歌曲,總結他們的伴奏音型,并在鋼琴上進行編配,并編寫相應的教材,指導學生能為其進行簡單伴奏。
參考文獻
[1]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教育音樂文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賽揚.新世紀我國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發展新動向研究,中國音樂教育,2004(6).
[3]張華,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1.
[4]尹愛青當代主要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M].東北師大出版社, 1999年12月.
作者簡介:何煒瑋(1980.10—),漢族,湖北黃石人,研究生,湖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專業方向:鋼琴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