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本土音樂傳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張 欣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經濟、社會生活已經融為一個整體,各種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斷融合,互相借鑒。這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列存在,相互影響、發展的時代。高校本土音樂是本土音樂和高校音樂課堂相結合的產物,本土樂借助高校課堂得以延續傳承,而高校又通過本土音樂實現學校特色化,所以二者是相輔相生的關系。對多元化文化視角下高校本土音樂的傳承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本土音樂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文化視角;高校本土音樂;傳承
在當今多元化文化視角下,各民族不斷形成新的文化發展觀。本土音樂與高校音樂課堂互相融合與發展是教育學與音樂學思考的問題,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統一的一種表現。本土音樂是就像地方方言一樣,具有地域性色彩,一個地方的本土樂就是一個地方民族生活、生產、宗教信仰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借以音樂的形式傳達一定的思想、文化的載體。人們可以從本土樂中去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我們想要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種類中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就必須重視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對本土樂傳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有利于多元文化視角下本土音樂的延續性發展。筆者認為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本土音樂傳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本土音樂是具有地域性色彩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范疇,它是草根性的,植根于民間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中不斷總結,探索,創造出來的一種音樂形式。音樂中有人們生產、生活的縮影,是一個民族心理特征的表現。本土音樂對人們的教化和傳授知識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要意識到本土音樂存在的重大價值,把本土音樂引入高校音樂課堂教學中,并給本土音樂一定的生長的空間,讓本土音樂在高校課堂這塊沃土中生根,發展。第一、本土音樂的重要性決定它必須有生存的空間。本土音樂是中華文化大家族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全球化不斷加強、世界各民族文化不斷融會貫通的當今社會,只有保持中華民族具有特點的文化不變,努力保護并發展好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本土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部分,假如得不到有力的保護和長足地發展,勢必影響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均衡性。所以高校要給本土音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第二、高校教育有利于本土音樂的傳承的因素決定高校課堂要給本土音樂發展的空間。本土音樂是人們通過口傳心授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從傳統的依靠民間音樂進行交流,表達思想感情,進行娛樂的方式已經變為依靠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交流及娛樂方式。如人們可以不用長很長的歌才能獲知彼此的心意,一個電話、一條短信、電子郵件、微信都變成了當今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這種現代的交流方式和娛樂方式對本土音樂是一大沖擊,假如不給本土音樂提供發展的空間,有一天將不復存在。高校課堂是有完整的教學體系的有利于本土音樂傳承的沃土,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達到傳承本土音樂的目的。
當今課堂教學要實現開放性,只要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從學生身上考慮的因素都應該是被肯定的。教學模式已經從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轉變過來,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民族屬性和民族文化影響因素。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主流與費主流的音樂形式都應該納入音樂教材的編寫中去,力求建立起讓學生都能全面綜合發展。教師不僅要自身樹立起尊重異域音樂形式的觀念,更要教育學生學會欣賞異域音樂的形式,從音樂中去感受本土音樂所要傳達的具有地方性色彩文化內涵。音樂教育理念多元化是課堂開放性的一種表現形式,當下提倡課堂教學開放性,教師尊重本土音樂的存在,并對學生進行教學是課堂開放性的具體表現。
本土音樂要想很好的傳承下去,良好的教學體系非常關鍵。在安排本土音樂課時,既要注重本土音樂地位,又要考慮到本土音樂與整體音樂的有效銜接和相互促進關系,不能互相重復和脫節。力求在課時安排和內容安排上都能達到最優化。另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一些具有自己家鄉文化特色的本土樂到課堂上來共學生欣賞,感受。讓當地的學生來給大家講一講當地的風俗,生活習慣,有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這樣讓本土音樂很好地發揮它應該有的教化作用,也才能很好地進行傳承下去。在良好的教學體系下,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力求做到取得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比如在一些本土樂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表演,用各個地方的方言進行演唱,把學生帶到相關的環境中去感受,體味本土音樂的魅力。還可以找一些關于本土音樂的神話、傳說在課堂上講一講,加深學生的印象。對學生不能進行表演的內容教師可以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視頻,同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聆聽和觀看中感受本土音樂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中能最大限度地體會到課堂教學的興趣。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
總而言之文化視角下的本土音樂要借助于高校課堂得以延續發展,而對本土音樂的重視和學習就是我們重視自身文化的一種體現,只有保存文化的多元性,才能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發展。給本土音樂發展的空間就是給我們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重視高校本土音樂傳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爭取讓高校本土音樂能更好的傳承下去,保存文化多元性,讓學生感受異域文化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周凱模.音樂教育與全球化生態平衡[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 (1).
[2]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第一版.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58.
[3][蘇]瓦.啊.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張欣(1969—),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學藝術學碩士,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課題編號:HB14YS006 課題題目:本土音樂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