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鑫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佟 鑫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摘要】我國高校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當前面臨著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學資源匱乏、理論性較強、實踐性不足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音樂,高校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完善,不僅要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還要結合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資源優勢,借助民族民間音樂表演藝術家的力量,讓學生立足實踐,以達到理想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效果。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當地音樂資源;田野采風
多民族的中國地大物博,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也異彩紛呈。民族民間音樂是既屬于民族學又屬于音樂學的交叉學科,我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發展規律的研究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支持,還需要利用田野調查、實地采風等調查方法深入實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反映了我國各個民族的起源、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也體現了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 如采茶歌、鳳陽花鼓、信陽花鼓燈等等都是不同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民族民間音樂也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傳承過程中會不斷得到創新和發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族、民間音樂家的音樂作品創作,如《大碗茶》這部作品就運用了北京民間曲藝形式京韻大鼓元素,通過唱腔和歌詞等傳達出了極富特色的北京風情……民族民間音樂從不會過時,在發展過程中,藝術家對民族音樂元素的巧妙借鑒和運用讓民族民間音樂歷久彌新,當代音樂不僅沒有舍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反而讓觀眾以耳目一新的形式重新呈現于聽眾面前,這些音樂作品因為各個民族和區域的不同文化、習俗等特色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我國高校的民間音樂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肩負著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音樂的重大使命。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各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來源、發展歷程和基本特點;同時通過視聽演唱或演奏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來切身體會民族民間音樂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與審美價值,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對于本課程的設置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教師通常把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用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運用于課堂,而簡單、單調的識譜及學唱等方式不僅無法調動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真正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語言文化知識和相關的音樂理論。缺少實踐的理論課堂無法讓學生領會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所在,更無法實現讓學生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進行傳統音樂的創新。所以,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應該在明確其面臨的諸多問題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民族民間音樂對音樂專業學生的陶冶和教育作用,促進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創新,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
(一)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許多高校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內容較狹窄,對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教授多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曲調,對于其他形式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涉及較少,如戲曲、民間曲藝等形式,除此之外,民族民間音樂也主要是以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為主,而沒有將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的民族民間音樂納入講授范圍,特別是對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民間音樂的介紹較少,所以學生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各種形式、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接觸和了解不足。
(二)教學資料缺乏
在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主要依賴于教材進行講授和學習,但是有很多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僅通過書面材料無法真正展現,即使是可以通過書面記錄的樂譜等也有很多已經失傳,保留下來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經過歷次改編漸漸失去原來的韻味。所以民族民間音樂資料的缺失也成為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面臨的重大問題。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堂上沒有音像資料來展現音樂作品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很多資料都是間接資料,因此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地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體會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更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素質和教學手段落后
民族民間音樂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蘊含著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知識,所以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極高,而民族民間音樂又是涵蓋音樂、舞蹈、樂器等全方面綜合性知識和技能的科目,所以即使教師專業能力較強,對音樂理論知識了解透徹,也不能為學生全面地講解民族民間音樂,只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入淺出地讓學生了解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某一方面。此外,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有待提高,傳統的理論講解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也不能適應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所以只有形式豐富、活潑生動的實踐性課堂才能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重理論輕實踐
民族民間音樂是在人民大眾群體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在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中,也要讓學生深入到音樂實踐中來。高校民族民間音樂如果只是依靠于書本知識學習,離開實踐既不符合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目的,也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和教師要鼓勵和組織學生“走出去”,進行實地體驗、田野采風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領悟,特別是本地、本民族音樂的文化理論知識和鮮活的“音樂”形式,這種實踐教學相比于課堂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當前各大高校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還局限于課堂,而沒有運用實踐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和作用,學生只能被動吸收固有的理論知識,不僅對學生探究、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有所影響,也不利于其創新思維的發展,這對于學生從事音樂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工作都不利。
(一) 合理安排課程內容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課程內容應該做到全面而有重點,在內容安排上,既要涵蓋民歌、戲曲、曲藝、歌舞、樂器等各種形式的民族民間音樂,又要涵蓋各大洲、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在這一基礎之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吸收接受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做到“分清主次”,去繁就簡,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進行取舍,有重點的系統性講解,讓學生接觸到全面的音樂類別和風格。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歌舞和樂器的內容涉及要避免單純的理論教學,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片或視頻,甚至可以通過班級或學校組織的活動進行教學,實現生動性和有效性相結合;另外還可以建立網絡音樂資料平臺,使學生可以對教材和教師未涉及到的或自己沒理解的知識進行信息的完善,通過音樂資源和音樂文化的檢索,以及教師課件、教案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研究興趣,同時也可以嘗試不同專業的教師共同作業,建立健全的高校民族民間音樂網絡平臺系統。
(二)改善教學手段
在教學方面,高校教師應該運用形式靈活的教學手段,實現趣味性教學,特別是在涉及到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表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對《青春舞曲》的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歌曲演唱、歌舞等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和體會。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任務教學法,通過分配教學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搜集資料,最后對小組成員搜集的資料進行整合,通過課堂交流的方式來加強學生對民族民族音樂作品或文化獨特的個人理解,實現教學目標的升華。
(三)利用當地音樂資源
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獨特的音樂形式、音樂風格,除了課本上的民族民間音樂介紹,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更值得且更便利地被講授,它們作為教學資源,可以形成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本地教育特色。如山西地區的高校,可以把河曲地區的山曲、小調和二人臺以及晉北地區的梆子、耍故事等地方民間音樂形式納入到教學,通過讓學生現場觀看學習表演以及與藝術家之間進行交流等形式幫助大家了解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這些民族民間音樂,而且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
另外,可以邀請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表演藝術家走進課堂,讓他們與學生直接交流,甚至進行面對面地授課,彌補高校教師因專業限制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方面的不足,通過這種形式來讓學生直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音樂。在各地、各民族舉行民俗活動時,鼓勵并組織學生參與,在參與過程中來學習并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只有通過現實生活中的音樂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避免高效課堂教學的“紙上談兵”式教學模式,從實踐中總結音樂理論知識,并將這些民族民間音樂理論落實到實踐中。
(四)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本身就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所以“走出去”對學生來說極為重要,高校中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田野采風的形式深入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表演和創作中去,感受和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升華理論知識,儲備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只有豐富充足的音樂文化輸入才能實現更好的音樂文化輸出。學生通過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樂理知識學習和實踐體會,在畢業后,可以通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更好地講授傳承民族民間音樂,通過音樂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傳承和傳播民族民間音樂。最重要的是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樹立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意識,通過實踐反饋才能了解到民眾對民族民間音樂了解甚少,從而樹立其危機意識,肩負起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重大責任。
深埋于民族、民間生活中的民族民間音樂還有待于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在整理歸納后,民族民間音樂才能作為一個科學、系統的學科內容被納到高校教學中,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掌握吸收。當前,我國高校中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仍存在著課程內容不合理、教學資料匱乏、教學手段單一、實踐較少等問題,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進行教學改革,不僅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手段進行調整,還要結合當地的音樂文化特色,利用民族民間藝人的優勢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勇于實踐、走出校園,深入了解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從而樹立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音樂和文化的意識,弘揚民族民間音樂。
參考文獻
[1]楊傳中,馮效剛.地方民間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2]周亮.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傳承的趨勢——以花兒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3(01).
[3]時文鵬,趙向欣.“非遺”意識關照下的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4.
作者簡介:佟鑫(198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與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