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熊 亮
?
扎根生活沃土 培育數學思維之花
湖南熊亮
【摘要】長久以來,被譽為“科學皇后”的數學,在科技領域的拓展上一直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數學的應用更為廣泛。但在數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卻過多地強調了以教師為中心傳授知識,學生單一被動地接受知識和結論,從而使學生慢慢地對數學課產生“沉悶、沒趣”的情感,失去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
【關鍵詞】數學 興趣 教學情境 生活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架設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讓凝固的數學變為生動的數學,讓理論的數學成為實踐的數學;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對數學的個性化體驗,使數學課堂真正煥發生出命的活力。
數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與數學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設置成生活的舞臺,把真實的生活情境轉化為數學情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因此在教學中,情境的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要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首先必須要有情趣,同時所設問題還要適應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問題過易或過難,都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教科書,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智能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既為學生所熟悉又具有適度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從不同方向看”時,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如下圖文并茂的問題情境:在“高山流水”的古典音樂背景下,在一個云霧繚繞的群山中,樹木郁郁蔥蔥,青山連綿起伏——隨著音樂的不斷流淌,畫面的不斷變換,一首詩躍然出現在屏幕上:
橫看成林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詩詞入課堂,同學們臉上蕩漾起會心的笑容,我適時提問:“同學們,這首千古傳頌的名句,你知道它蘊涵了一個怎樣深刻的道理嗎?”此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整節課通過情境的設置,學生體驗了數學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一掃過去那種啟而不發的沉悶氣氛,課堂其樂融融,充盈著春天般的活力。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而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最活潑的階段,愛動是學生的天性,若能圍繞學生的活動來展開課堂教學,由學生身邊的事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度和感召力,可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
因此,書本上的很多知識,只要有可能,都可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實踐,讓他們在活動中深入領會知識的內涵。彼此間的交流,解決了他們對那些死板的數字、對稱軸、對稱圖形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積極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一節課顯得那么短暫。
應用,是數學教學的第一要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使他養成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造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圖案設計”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為了推動班級的精神文化的建設,加強班級的凝聚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請你利用所學知識,為班級設計一個標志,這個標志要能體現本班的特色及精神風貌。十五分鐘后,各小組將設計圖案張貼到黑板上,并派一名代表陳述自己的設計意圖。然后,由全體同學舉手表決選出最有創意的標志。此時,學生個個興趣盎然,立即動用所學知識投入到藍圖的設計之中。最后,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這一生活問題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滲透了集體主義教育,培養了美術設計、思維想象、審美鑒賞、探索創新等多種能力。并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創新精神,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師,應該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努力尋找數學和生活的結合點,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數學學習空間。這不僅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只有真正做到扎根生活沃土,才能培育出絢麗的數學思維之花。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澧陽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