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接眉
摘 要:該文介紹了永安市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概況,探析了其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科學布局,制定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政策引導、企業主導;整合資源、旅游合作等。
關鍵詞:森林生態旅游;生態文明;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114-02
隨著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的不斷增強和對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作用認識的不斷加深,傳統森林的木材生產功能開始逐漸退化,生態功能不斷凸顯,如何在強化森林生態功能的同時協調好與森林經濟功能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成為了一項擺在各級政府和林業經營者面前的重要議題,而進一步推進森林生態旅游則被各級政府和社會一致認為是破解該議題的一項有效手段[1]。在此背景下,推進探究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83.2%的永安市則尤其如此。
1 永安市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概況
森林生態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資源為主體,以森林、濕地等多種類型的旅游資源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態地域為旅游者提供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狩獵探險等產品和服務的特色旅游活動,是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愿望的一種特殊旅游方式[2]。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21世紀新興的旅游形式[3],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形式,已成為21世紀國際旅游的主流。
1.1 永安市森林資源概況 永安市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4.47萬hm2,森林覆蓋率83.2%;林木蓄積量2 210萬m3,竹林面積6.71萬hm2,農民人均擁有林地1.67hm2,素有“金山銀水”之城,是中國筍竹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金線蓮之鄉、全國綠化模范縣,也是我國南方48個重點林區縣(市)之一和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范區。林業資源是永安市最具優勢的特色資源。
永安市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保護和利用價值高,是南方典型的“綠色植物基因庫”。全市擁有陸生脊椎動物32目86科405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7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1種,福建省重點保護動物33種,一般保護動物280種。已知植物種類185科688屬1 512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14種,福建省重點保護植物20種。
1.2 永安市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概況 永安是中國魅力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自然風光旖旎,典型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造就永安的奇峰異景,擁有桃源洞—鱗隱石林景區、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竹海國家森林公園、龍頭濕地公園等多處國家級森林生態旅游資源。
2 永安市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與問題
2.1 永安市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從整體上,永安市旅游發展速度較快,但仍較落后。永安市2015年接待旅游總人數和實現旅游總收入分別為393.24萬人次和22.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8%和17.6%,而福建省2015年接待國內游客的人次和旅游總收入為216 128.59萬人次和3 141.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2%和16.0%;均低于永安市2015年同比增長的速度,永安市旅游整體上處于一個比較快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永安市所在的轄區三明市2015年無論是旅游總人數、旅游總收入還是人均花費整體都處于福建9個地級市的末端:旅游總收入和人均花費均排在最后,旅游總人數排在倒數第二,可以推斷永安市旅游業整體上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從具體的森林生態旅游情況看,永安市相比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較好的武夷山市、泰寧縣、福鼎市、屏南縣差距較大;森林生態資源中除了桃源洞—鱗隱石林景區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認可度和旅游開發外,其它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市場知名度度都很低,旅游開發明顯不足。
2.2 永安市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2.2.1 政策支持和引導不明確,社會資本積極性不高,開發不足 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可能會伴隨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保護優先的背景下,由于永安市政府近年來沒有出臺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的指導意見或規章制度,經營過程中的資本所有權、資源使用和開發權、資源管理和保護權、收益權等權屬問題始終難以界定,社會資本選擇進入森林生態旅游行業本來就面臨較高的門檻和政策風險,進行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的積極性不高,投資不足。
2.2.2 政府宣傳力度不足,社會知名度不高 地方森林旅游資源的宣傳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且森林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多歸當地政府所有,因此,森林旅游資源的宣傳主導多為政府。相比于福建省內山區縣(市)如泰寧、福鼎和沿海城市等,永安市在森林生態資源上的宣傳投入力度和宣傳水準上都明顯不足,導致其森林生態旅游的社會知名度較低:除了桃源洞—鱗隱石林景區具有一定的省內知名度外,其他景區都較少被外地游客所知。
2.2.3 旅游開發、經營與管理的經驗不足,缺乏整合,難成合力 整體上,目前永安市的森林生態旅游仍處于初建階段,旅游開發、經營與管理的經驗不足,水平不高,對森林旅游的開發一直僅限于來人參觀,方式單一,產業鏈延伸不足。各個森林生態旅游景點往往單獨運作,森林生態旅游景點之間、森林生態旅游景點與其他類型旅游景點之間、永安市森林生態旅游景點與市外旅游景點之間缺乏互動溝通與協商,不能形成和融入優秀的旅游線路,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凝聚力。
2.2.4 景區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景區之間的通達性低 由于森林旅游景區建設投入不足,服務設施無法配套,旅游接待停留在低層次的水平上。一是景區內道路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差,旅游大巴不便通行,景區之間的通達性很低;二是缺乏與旅游開發相配套的住宿餐飲等必要旅游基礎設施。
3 永安市森林旅游發展的對策
3.1 科學布局,制定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在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潛力、環境承載力等因素的基礎上,科學布局,大膽論證,做好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規劃。邀請高層次專家及專業策劃機構,超前思維,科學論證,科學規劃。從時間、空間上進行合理劃分、規劃,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預設旅游者活動,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推出永安森林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確保實現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經濟發展的同時,滿足旅游者獲取旅游體驗、悟道人生的目的。
3.2 政策引導、企業主導 政府既要在總體規劃、政策扶持、項目準入、環境優化、行業管理、組織協調、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政策的強有力的引導作用,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效組織起來,形成保護旅游資源和投資開發經營旅游業的整體合力,培育充滿活力的旅游企業;也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揮優勢,創造環境,以平等的政策和優質的服務為旅游企業創造條件。要堅持“誰投入、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實行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景點建設、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主體作用。
3.3 整合資源、旅游合作 一是整合永安市內部森林生態資源,推出更大的品牌;二是推進永安市內森林生態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的聯合,發揮區域旅游資源一體化效應,形成更富吸引力和科學的市內旅游線路;三是加強與閩西、閩南等地合作,與沿線、周邊知名景區聯合,淡化行政區域界線,形成適應多種不同客源市場的跨區域旅游戰略,構建旅游區域大環境。要加強與大中城市的合作,接受輻射,借梯上樓,提升旅游景區的集聚功能。
3.4 加大宣傳力度,打響永安品牌 通過加強新媒體營銷等多元化選材手段,加大宣傳營銷推廣力度,進一步打響永安品牌,擴大生態旅游示范區影響力。一是創新宣傳渠道。開通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永安首屆“清新福建風 桃源霞客行”微信隨手拍活動;通過微博、微信進行旅游風光作品征集;建立全省首個高速公路“旅游驛站”;設計旅游彩信,向過境游客發送,在新媒體應用上進行旅游宣傳的新拓展。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在央視、省電視臺欄目、廣播、紙媒等媒體投放宣傳廣告。三是協助拍攝取景宣傳。四是參加旅游宣傳促銷活動。
3.5 深化細節,提高旅游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 一是在永安主干道、高速路口、生態休閑旅游線路交叉點等處設立永安旅游風光宣傳廣告的同時,明晰永安旅游交通標識,拓寬森林生態休閑鄉村旅游線路相關公路,推進景區線路通達建設;二是完善各景區相關配套設施、景點解說、物種解說及管理的標識、路標等基礎建設,基本達到“配置齊全、設置規范、圖文清晰、清潔美觀”,確保滿足游客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宏偉.四川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旅游資源調查與單體定量評價[J].四川林業科技,2015,(4):139-141.
[2]魯軍.淺談森林生態旅游的規劃[J].科技世界,2013,(10):201.
[3]田曉暉,盧佶.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保護探討[J].北京農業,2014,(9):12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