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海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延昌小學)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策略
◆王永海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延昌小學)
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學困生一般指那些數學成績較差或者那些厭學的孩子。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轉化策略。
小學數學 學困生 分析 轉化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義務段數學教育的基本培養目標是“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或多或少存在“學困生”。究其原因,大多由不良的學習心理等非智力因素所致。那么,如何對“學困生”進行轉化,是擺在我們一線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話題。
學困生是伴隨學生群體存在的,具有相對性、暫時性、可變性,他們或者由于后天培養的缺失,致使其學習習慣、數學基礎、解題技能等方面不盡如人意,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通過分析與觀察,他們主要是由于學習習慣不佳,缺乏自信缺乏興趣等,數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如下:
1.缺乏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積久養成的某種方式,是個體通過長期的實踐或經驗而逐步建立和養成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對于一個人而言,具有天壤之別。有很多時候,習慣潛藏在人的潛意識中,表現在人的下意識活動里。學習習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品質。因為,從習慣養成的過程看,遵循著“思想-行為-習慣”的過程。一個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他會有學習意識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意志不強等諸多問題,在上述思想品質的引領下,他不會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好的學習習慣,產生了不好的學習結果,又會反過來加劇孩子的錯誤意識和見解。學困生不良的數學學習習慣,往往表現在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不肯思考;作業無法獨立及時完成、及時訂正;沒有良好的讀題、審題習慣,沒有檢查驗算習慣。
2.缺乏學習數學的科學方法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需要掌握一系列科學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就如同與敵人作戰的武器一樣。方法越科學,武器就越強大,就越能打敗擺在學生面前的數學頑敵,進而樹立孩子的學習信念和信心。學困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或死記硬背、或硬超強搬。無法將學習的內容進行系統化、條理化地整理,只知道一股腦的記憶,缺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缺少對數學學習過程的體驗、感悟,缺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思考。
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而非單獨的幫助學生學好知識、提高成績(授業部分)。傳道和解惑,是對授業的最好幫助和補充。在對待數學基礎差、數學成績差的學生上,教師應堅持三個原則,即:鼓勵、引導和培養。具體應該采取五個對策。
1.耐心對待
有個偉大的教育家說,教育的本質是愛。其實,一個老師愛學生,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力量。愛是相互的,愛孩子,被孩子愛,是十分神奇的教育力量。一個合格的教育者,不是只板著臉去講代數、幾何,更需要對學生的情感進行關注和回饋。愛學生,愛教育事業,是取得一切教育成效的基礎。這一條對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前30%學生或者是鑒于兩者之間的大多數學生,都是行之有效的。曾碰到過這樣兩位學生,學習成績并不突出,但是數學老師幽默、對他們的喜愛,讓他們喜歡上了那位數學老師,從認真聽他的課,到課后會獨立專研一些數學習題,一年時間,完成了從中間的50%到前30%中的佼佼者這個大跨越。
2.快樂施教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本來應該是快樂的事情。所以,教師應該設法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和愉悅。那么,怎么樣才能夠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呢?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樹立并實現一個個目標。讓學生享受自己努力實現目標的快感和成就感。在生活中,從一樓到二樓需要一步一步,按照臺階邁上去,學習中也是一樣。對于一個數學成績差的學生而言,一下子變得優秀的可能性幾乎是零的。那該怎么辦?只有給學生設計一個合理的鋪墊,這個鋪墊雖然不見得宏偉,但一定能最適合孩子的學習進步和目標的實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拉下,也不會短時間地去超越,這是一個持續小步快步的過程。小賴,是一個孤兒,數學基礎薄弱,是一名資深的學困生,期初老師與小賴一起制定數學學習計劃,承諾小賴的學期目標是60分,得到的獎勵是肯德基。老師平時的幫扶,加上目標的可實現性,讓小賴保持進步,期末得到獎勵的小賴,由衷地感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悅。
3.激勵自信
(1)放大優點。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一般都存在自卑的心理。為此,更需要老師、家長拿著放大鏡去尋找他們的優點,不要把孩子看得一無是處。對孩子批評、指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但這種手段有時會起到相反的效果。著名數學教師王金戰老師說:“當一個學生,反復遭遇失敗的打擊,就變成了后進生,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注定是個后進生。所以,讓一個后進生變好真的很簡單。”讓一個后進生變好,真得很簡單,怎么做呢?就是讓他反復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個學生就會慢慢地變好了。”為此,老師應該善于放大學生優點,縮小學生缺點,并給學生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慢慢的,孩子會在一次次的勝利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感覺,恢復自己的學習信念和信心。小玥數學家庭作業基本無法完成,老師多次批評依舊無效,數學成績越來越糟糕。終于,有一天小玥及時上交了作業,盡管作業質量不高,筆者對小玥說:今天把作業及時交上來了,有進步哦,老師期待你每天都有進步。接下去的幾天,總能看到小玥的作業交上來了。改變了一個壞習慣,就是培養好習慣,轉變學困生的開始。
(2)分層作業。因材施教,不能停留于口頭,在課堂教學上可能難以操作,那么我們可以借助分層作業,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往往作業的編排最適合的是中間50%的學生,對于前30%學生老說往往是“營養不良”,那么對于我們的學困生就是“營養過剩”。分層作業就是根據學生特點,合理選擇練習,對于學困生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基礎題入手,逐漸培養作業習慣,也更容易接受。
(3)創新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對于學困生,評價更能幫助其建立自信,進而繼續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筆者嘗試將課堂表現評價與“養正銀行”支取掛鉤,促進學困生認真聽講,仔細思考,嘗試舉手發言;將作業評價與“作業免做”掛鉤,筆者嘗試實施“作業免做”制度,連續獲得三次作業好評,就可以兌換一張“作業免做卡”,“免做卡”可以免做一次作業,也可以積累到期末進行綜合評價加分;檢測中學困生只要與自己比較,有進步能同時得到“養正銀行”加分和“作業免做卡”。創新、發展的評價,從課堂到作業,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結果,在讓學困生重拾數學學習興趣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的,對于學困生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愛心、耐心對待他們。然而,加強輔導,不僅僅是教材內容的輔導,而是學習信念、學習方法、學習目標、學習習慣的輔導,重點在“培養興趣,增強信心,激發動機,使學生熱愛自學”上下功夫。學生心態如果健康了,學習勁頭足了,自信心被激發了,內在的潛能被挖掘出來。學生的成績提升想擋都擋不住,學生會越學越開心。好的教育工作者,由此可以改變了孩子的一生。顯而易見,不是學生無能,而是教師沒有找到開啟這個能源寶庫的鑰匙。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英才。
[1]雷旭斌.讓學困生也學會學[EB/OL].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3]陳露曉.學生發展性評價概述[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