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
(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北黃石 435002)
中學生物“導學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徐 平
(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北黃石 435002)
“導學案”教學是近幾年興起的新型教學模式,實施甚廣,從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也代表著近些年我國教育模式探索的重大成果。結合生物教學實際,從生物“導學案”的編寫、教學實施、問題與反思等方面,對中學生物“導學案”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希望能對中學生物“導學案”教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參考。
中學生物;導學案;教學實踐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課堂實踐領域涌現出許多新型教學模式。其中導學案教學模式越來越引起教育理論界、實踐界的高度關注。“導學案”教學是一種基于新課改背景下,以新課程理念為理論依據,通過學案導學為基本方法,學生合作探究為主要手段,師生共同參與的新型教學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培養合作探究的團隊精神,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1]。從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也代表著近些年我國教育模式探索的重大成果。
本人深入中學生物教學一線,積極參與中學生物導學案教學的具體實踐中,現將一些體會總結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傳統意義上的“教案”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制定的教學方案,重點服務于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而“導學案”的出發點在于“導學”,是學生的學案,追求“學生的學習獲得”,是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個性特征,為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而編制的方案,它既是教師的教案,更是學生的學案。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鉆研[2]。因此在導學案教學實踐中,導學案的編寫尤其重要。
導學案的編寫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據講授內容、課型需要采用靈活的編寫風格,但要達到“導讀、導學、導思、導做”的教學目標。導學案一般分為設問導讀、合作探究、復習鞏固、課后提高四個部分,所以教師的編寫也是圍繞著四個中心來進行。
1.1 設問導讀案的編寫
設問導讀部分是學案設計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把知識問題化,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和思考。有效的設問必須講究科學性,具體體現在問題的有序性、層次性和針對性。其中有序性是最為重要的。由于生物學科的知識邏輯性強,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點往往有連貫性。因此,學案中設問導讀部分知識點的呈現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序出現,不可雜亂無章,問題要問到點上,層層滲透,步步深入,體現出學案的層次性。不同的學生個體學習需求不一樣,學案也要有針對性的對癥下藥,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導學案設計為例[3]。要求同學們自學本節內容,完成設問導讀。
1)生物圈中已知的綠色植物有______余萬種,可以分為四大類: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中。沒有______的分化,它們用______來吸收水分、無機鹽和光合作用。
3)藻類有單細胞的,如______;也有多細胞的,如:______;淡水藻類______、______、______等。
4)苔蘚植物的葉只有______,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等可以從______侵入葉組織,危及它的生命,因此人們把苔蘚植物當做______的指示植物。
5)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_______的陸地環境中,具有______和_______的分化。但莖中沒有______,葉中沒有_______,______非常簡單,被稱為_______。
6)蕨類植物生活在______環境中,蕨類植物有______的分化。它的植物體中有專門運輸物質的通道______。
7)______、_____、_____都是不結種子的植物。只產生__________,__是一種生殖細胞。
在設問導讀這個環節中,設計的題目都是要學生通過自主看書,或聯想生活實際思考才能找到答案的,且題目設計的知識呈現也是和書中知識的安排一致,所涉及要學生填的空格也是藻類、苔蘚、蕨類植物這節內容的一些關鍵知識點,能為合作探究環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1.2 合作探究案的編寫
合作探究環節,以學生的小組討論和交流為主要特色,教師引導是該環節重要的補充。該部分的編寫可以采用實驗探究、材料分析、現象分析等形式。
以《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編寫為例。要求以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形式完成。
1)教師呈現藻類、苔蘚、蕨類的代表植物,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形態進行初步認識。
2)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園內尋找三類植物,比較它們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
3)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它們的臨時裝片,放顯微鏡下大家輪流觀察,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上觀察探究結果填入下表中。

藻類植物 苔蘚植物 蕨類植物生長環境形態結構特點代表植物與人和自然的關系
對于重要概念、定理、設問導讀反饋中難點、關鍵性知識點,可編寫成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學生通過思考就能正確解答的問題。對于普遍感覺有難度的問題,可設計成教師先啟發引導,后解惑答疑。
1.3 復習鞏固案的編寫
復習鞏固部分的目的是及時檢測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檢查該模式的教學效果。所以該部分的編寫要圍繞教學重點內容精心編寫檢測題,對于知識難點也要有所兼顧。
該環節可設計成選擇題、判斷題、圖表、問答題等形式。編寫內容上可體現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知識層次學生的要求。
以《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導學案設計為例。編寫五分鐘可完成的鞏固練習。
1)最容易找到苔蘚植物的環境是( )
A.向陽干燥,有污染的環境 B.背陽潮濕,有污染的環境
C.向陽潮濕,無污染的環境 D.背陽潮濕,無污染的環境
2)苔蘚植物對空氣中的( )十分敏感。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氧氣
3)下列哪種植物不是藻類植物( )
A.衣藻 B.水綿 C.滿江紅 D.紫菜
4)該植物植株矮小,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莖葉內沒有輸導組織,這種植物屬于( )
A.苔蘚植物 B.蕨類植物 C.藻類植物 D.種子植物
5)苔蘚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依賴( )
A.根、莖、葉 B.莖和葉 C.假根 D.六種器官
6)苔蘚植物可作為監測空氣質量的指示植物的原因( )
A.一旦干燥便會死亡 B.根容易吸收有害物質
C.苔蘚植物的低等性 D.葉很薄,對有害氣體敏感
7)苔蘚植物比藻類植物高等表現為( )
A.受精作用離不開水 B.有莖、葉的分化
C.形態矮小 D.能進行光合作用
8)下列植物中,具有輸導組織的是( )
A.海帶 B.葫蘆蘚 C.水綿 D.腎蕨
9)有些蕨類植物形態優美,人們常當盆栽觀賞,它應該放在( )
A.室內光線明亮處 B.室內光線陰暗處C.室外陽光充足處 D.暗室內
10)在潮濕的樹林里發現一株植物,有根、莖、葉,葉背面有小隆起,這一植物屬于( )
A.蕨類植物 B.藻類植物 C.種子植物 D.苔蘚植物
此檢測題編寫成了一組選擇題,題目突出了教學重點,貼近了生活實際,既能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又充滿了知識學習的興趣性,能達到很好的鞏固訓練的目的。
1.4 課后提高案的編寫
“課后提高案”的編寫,教師應本著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結構網絡,梳理挖掘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概括化、簡約化的好習慣[4]。
如以《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導學案設計為例。學生課后完成下表,分析它們之間的進化關系。

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特征比較表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課堂講解為主,課后作業為輔的教學形式。而新型導學案教學包括有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而且更注重課前使用導學案導學環節,它是導學案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最大不同。
2.1 課前 設問導讀案指導學生預習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的自學是導學案教學最為核心的環節。自學“尤其是在有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5]。所以教師對學生是否能夠獨立認真的完成設問導讀案都格外的重視。
在課前,教師將導學案的“設問導讀”部分分發給學生,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能更明確學習目的和知識的重難點,讓學生從問題入手,帶著問題預習教材,并要求及時地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備在課中合作探究時提出自己的困惑,以相互探討。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又能使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自學方法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2.2 課中 合作探究案引導學生積極探討
合作探究活動是否能積極開展,是導學案模式成功的關鍵。教師要認真準備,細致安排,積極引導學生依據導學案做好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和討論。
首先,教師將課前“設問導讀”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集中說明,指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合作探究”環節通過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對導學案中反映的問題、或學生自己產生的疑惑在小組中提出,進行相互探討、分析總結、解決疑問。各小組把本組達成的一致意見交流共享,小組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辯論。在交流結束后,教師要做準確、客觀的鼓勵性評價,并對出現的疑難、重難點精講點撥,對知識、能力、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從而促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6]。
“合作探究”環節結束后,應及時地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導學案中的“復習鞏固”部分的練習。結束后,可以通過學生展示或由教師出示答案的形式進行評講,教師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引導學生理解、釋疑,以提高課堂效率。
2.3 課后 鞏固提高案促使知識內化與提升
課后鞏固提高案主要是為了檢測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脈絡,總結歸納知識結構,加強知識內化與提高。
學生課后鞏固提高案完成后,教師要及時批改,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學生反饋情況及時進行補償教學,在下節課的課前,及時進行補充學習,起到鞏固加深的目的。
導學案導學的實踐證明,它比傳統的教學具有更大的優勢:1)導學案為學生自學提供導學、助學,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2)導學案實現了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目標,利于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3)導學案明確了有關知識結構,力求知識規律化、系統化、思路條理化,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4)導學案教學讓教師從“主體”轉變成“主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7]。當然,在導學案具體實踐中也反映出許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3.1 教師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思想根深蒂固,致使部分教師在導學案教學中依舊自導自講,自問自答。由于部分教師的不重視,教師的角色沒有轉變,教學效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要明白教師對學生學習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2 導學案目標定位不準、內容的難易程度把握不準
生物導學案設計中,不少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以為設計幾種不同類型題目就體現了導學案特點,導致目標定位不準,知識難易把握不準,有些教師甚至直接將教材例題搬到學案上,學案引導性不強,實效性不好。
導學案的設計,應從學生自學的角度來編寫,而不能把它設計成教師的教學方案,如果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應用,沒有立足于學生,沒有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一定沒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導學案的編寫不能盲目的進行,要講究科學性、層次性、趣味性。還要拿到備課組中充分征求意見,集體討論修改,逐步完善。
3.3 導學案的設計有習題化的傾向
導學案本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座橋梁,設計時要求“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8]。但是有些導學案只是將“問題”進行了簡單的“習題化”,學生只需要對照教材,找到答案,填上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更別說探究和討論。
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導學案的設計環節,不能再走過去題海戰術的老路,要讓學案設計突出“導學性”和“創造性”。
3.4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較弱
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學習依賴性強。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而對概念、定理等陳述性知識厭煩[9]。基礎較差的學生使用導學案學習時比較吃力,效果不明顯,學習積極性不高。一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時,不夠積極主動,只一味的等待老師進行講解。對知識只是單純背誦記憶,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是學生的兩項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師不能性急,需要耐心細致地逐步培養。
生物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導學案作為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已經運用于生物教學一線。通過導學案的運用,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成為了課堂的引導者,學生開始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了主動學習,改變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格局。相信在老師們的努力下,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1]王小芳.“學案導學”模式在初中科學(生命科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2.
[2]馬海剛.淺析生物導學案的編制、使用及出現的問題[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4,(8):23~25.
[3]陳 偉.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導學案[J].百度文庫,2012,(5):26~28.
[4]李愛文.淺談生物導學案的編寫與設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58):46~49.
[5]劉瑞清.導學案教學方式的實踐與思考[J].神州課堂(中旬刊),2013,(12):31~33.
[6]王 媚.導學式教學模式淺析[J].新課程·中學,2014,(4):19~20.
[7]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0,(3):31~32.
[8]王明梅.導學案初中生物課堂的應用研究[D].洛陽: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李紅霞.基于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學案導學教學策略初探[J].教育技術研究,2012,(3):51~53.
C42
A
1009-2714(2016)04-0114-05
10.3969/j.issn.1009-2714.2016.04.025
2016—05—10
湖北師范學院教育學重點學科開放基金課題招標項目.
徐平(1962— ),男,湖北大冶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動物生理學及生物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