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春玲
摘 要: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四多”,即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思考空間,多一點表現才華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教學中,本著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出發,從認知規律出發的精神,對教學內容大膽地作靈活處理,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62-01
如今,隨著信息化、數字化、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教育要體現“三個面向”,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要培養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成為個性鮮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學數學教學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而培養創新型的學生,要從啟蒙時期抓起。這一時期,學生的腦神經細胞成長和智能發展很迅速,是培養創造能力的基礎階段,所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時代賦予教育的責任。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我談幾點淺見:
一、創新意識的形成首先在開放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主要指心理環境和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對課堂教學參與積極性高。因此,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是學生主動創新的的前提。
1、師生關系融洽,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表意見,勇于大膽創新,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諧、民主是針對數學教學中師生關系而言的。傳統的教育強調“師道尊嚴”、“教師權威”,強調以升學為唯一的教育目標,使教師和學生處于高度緊張機械的知識傳授中。恰是這些觀念和思想阻礙了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創設一個輕松活潑、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培養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創新意識培養的兩個最重要條件。教師是課堂氣候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其次,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機會創新。如教學10.9÷6.2(保留兩位小數)時,教師不做任何暗示,先讓學生嘗試著做,一般學生按照常規的計算方法思考,要保留兩位小數,必須除到小數點后第三位數,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卻打破“保一除三”的思維定勢,除到小數點后第一位,通過比較余數是否達到除數的一半來判斷是“四舍”還是“五入”,而直接確定商約是1.76。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制約,占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能不斷迸發創新的火花。
2、讓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巧妙運用激勵性語言,激起學生創新的欲望。當某位學生的創造性解法不夠成熟完善時,教師下課后和他一起探討;當學生的創造性解法不對時,老師首先肯定他的創新意識。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促進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質疑,交流個人設想,另外及時組織反饋糾錯,把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中交流,凌晨在教師啟發指導下使之得以解決。
二、創造力的發展根本在求異思維的培養
具備必要的基礎知識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是,具備了基礎知識不等于具備了創造力。因為知識轉化為創造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常常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綜合運用,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求異思維是相對求同思維而言的,這兩種思維方式常常統一于創造思維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常用求同思維方法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沒有求同思維,就不利于學生迅速掌握前人的經驗。求異思維指的是對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面,甚至是相反的方面,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這是創造力重要的思維方法,任何科學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建立在求異思維基礎上的,沒有求異就無所謂創新。《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新精神的雙重力量。我們應徹底改變那種給每道題都事先人為的確定一個“惟一的標準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法。這樣,不僅可以糾正學生惟書至上的觀念,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當然,我們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不是要盲目地脫離學生的知識實際和年齡實際,去出一些學生目前還理解不了的題目讓學生做,而是要結合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理解好新知識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一些“開放性”習題的訓練,使學生靈活地運用新知識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實現新知識的再現和深化,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鮮活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有控制的、在特定時空內進行的活動,它在教師主導下有序進行,教師要善于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并具備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還要把思想教育、知識教學和教學藝術和諧融會,傳向學生,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新、奇、樂”狀態下學到知識,獲得良好效果。教師特別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更新教育觀念,切實把學生擺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公正、平等、民主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相信和信任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尊重、愛護、關心每一個學生,在教學上要更加明確教是為了學的指導思想,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去組織教學、設計教學,把學生的認識起點放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起來能夠摘得到果子。同時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四多”,即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思考空間,多一點表現才華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教學中,本著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出發,從認知規律出發的精神,對教學內容大膽地作靈活處理,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能力。